南宋—扬无咎—四梅图(局部)
南宋—扬无咎—四梅图美析:杨无咎为宋代词人、书画家,字补之。今江西省樟树市人,擅长墨梅。这副画作的整个画面洋溢着人文静美。杨无咎长期居住在湖南衡州的花光寺里,种植了梅花数株,每当开花时节,正值月夜将梅花的疏影横印在窗上,疏淡可爱,他就以笔戏摹梅花的形状。杨无咎最大的成就,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把梅花“变黑为白”,这一变化更加表现了梅花的淡色疏香、清气逼人,静夜暗香的特性。此卷一共有四段,分别描绘了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在笔法上枝干皴擦用飞白法,显得拙老。花朵兼以双勾和没骨结合,用笔圆润。全卷纯用水墨,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呈现了淡雅、古拙、宁静、婉丽的特色。杨无咎用梅花作为借景抒情的载体,再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借梅花表现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傲骨凌霜的品性。他对自然物像的主观提炼、创作,脱离了真实再现梅花写生的老传统,充分展示了梅花的精神之美。此卷前后多达三百余方,是杨无咎一件流传有绪的名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道德经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特别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讲的就是拙静,这是大美。宋代周敦颐也写有《拙赋》。“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拙比巧的审美境界更高。
中国画里面富含拙静之美。笔墨有拙味,画面很安静。很多画家讲究宁拙勿巧,董其昌提出书画要有生拙趣味。清代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中国画的拙有画家天赋的原因,有些人性格里就有拙味的成分,也有美学追求的原因,也有学书法形成的原因,汉代碑帖书法都是比较拙的,我们在审美和品味的时候,会有厚重的金石味。拙味的书画有时候像小孩的作品,也许会误读,通常说的怎么像小朋友画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还没拓展,那是天趣内含高深功力,有点像太极拳功夫,其实水平很高的。“古拙”往往是出于实用的一些无意的制作,因材料和时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如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大量金石文字,是真实的自然流露。都有自然之趣,少人为痕迹,真率朴拙,这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生命本质宝贵的东西。
南宋—扬无咎—四梅图(局部)
在这个快速奔跑和浮躁的时代,静美也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本。很多人在古人的文化里寻求心灵的慰藉。目前社会观念多元,灵魂躁动,很少有人静下来,真得需要书画和美学的滋润。中国画的画面若是静,会让我们很舒服,让人心生静气,给人源自内心最深处的快乐。创作者也是一样的道理,石壶先生说,画到穷时,要能闭关静修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宁可拙浊而勿清妍,拙浊浑厚华滋,清妍浅薄枯窘。讲得就是静拙。静能生慧,能打开我们的思路。静气能让我们打开另一个空间。当我们在一个现有的空间布满的时候,不妨打开另一扇门,会给我们一个新的布置空间。很多人会纠结于在同一个空间里搬来移去。中国古代提倡人体养生要以松、静、自然为原则,在打坐、修道、琴棋书画中静心入定、排除顾虑,从而使人的心神宁静、身体健康,黄宾虹先生提倡“艺术养生法”也都源于以美入目入静养生的理念。通过中国画这一种修道方式养气养心,达到宁静、平和、淡定的境界。静是书卷气。书卷气也就是文气,是中国书画的核心和灵魂。中国书画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决定了它不是单纯的技术范式,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书画中的“书卷气”,是书画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定遗传基因,“书卷气”是中国画里面重要内涵,它是衡量书画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美学境界高低的衡量尺度。
中国画艺术的静美,是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静美落实到绘画上,可以说是一种弦外之音,以笔墨为手段,画面形式为载体,表现出一种超乎形外的韵味,使观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倪瓒先贤的画中具备逸格静美。文人画也追求萧条淡泊的平淡恬静之意。许多禅僧画家的作品不仅蕴含禅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画面有静气,需要画家有静气,在画的时候保持静气。酒后写字画画,纸面上也会有酒气。书画的美有很多种,拙静之美是我们公认的上美。
(请横屏浏览)
南宋—扬无咎—四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