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傅清萍
傅作仁艺术世家的画坛伉俪
——傅清萍、刘文华作品赏析
李人毅
傅作仁艺术世家人才济济,他的长女傅清萍、女婿刘文华,都是从剪纸起家走向了中国画领域,丽影双双,在中国画坛开创了一片天地,拓宽了家族的文化领域,成为傅作仁艺术世家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不熄的篝火 刘文华
多彩时节 傅清萍
1、在国画创作上傅作仁家族硕果累累
近日美术界传来两条消息,一是黑龙江美术馆收藏了69幅反映北方农村风情浓郁,地域特点鲜明的工笔画,作者就是剪纸艺术大师傅作仁的长女傅清萍。二是黑龙江美术馆公众号上重点推出了刘文华的作品,主要介绍了他的北方民族风情系列,这浑厚古朴又带有荒蛮神秘的画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其中刊发出的《不熄的火塘》一文,是画家的创作感受,使我们走进了他的感情世界里,了解到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刘文华是从剪纸艺术家起步的他的特点是用手撕纸,作品粗狂缜密与豪放精微相得益彰,彰显北方民间艺术的特色,他在老师傅作仁的关注下成长,后来成为傅家的大女婿。
傅清萍与刘文华都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又都从事国画创作且成绩斐然,这在当今画坛上的新生代中,比翼齐飞的艺术大家是不多见的。
他们的艺术之路上,肩负着老一辈的殷殷重托,因为傅作仁本身就是一位国画家。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国画创作,他的一组工笔人物画发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的《人民画报》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创作过写意国画作品,其中任象最深的是“冬晨上工图”,画中男社员脚上穿的大靰鞡鞋,格外醒目。他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剪纸艺术实践中,成为剪纸界的一代宗师。
在国画创作上傅作仁家族没有停止脚步,如今傅清萍、刘文华的艺术成就,既是地域文化的厚积薄发,又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彰显,有着传承性的意义。
大山的呼唤 鄂伦春部落迁徙 刘文华
飞过金秋 傅清萍
二、傅清萍·营造北方田园的无声诗章
傅清萍现为黑龙江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其作品更具有研究价值。在《今秋灿烂》2001年入选全国第一届美术金彩奖展后,连续八年都有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并斩获奖项,其中《农家乐》入选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还进入了《美术》杂志2004年的女画家专号。她从2011年起在天津杨柳青画社连续出版了《工笔田园花鸟画法》等四部美术技法书,成为教材编写的导师,使她的画作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着。
傅清萍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深入农村写生,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爱心去描绘大自然中的一枝一叶,农舍中的一畜一禽,以及劳动人民中的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就这样,多年下来竟画了几百幅线描写生画稿,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生活阅历,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深深地净化和升华了自己的精神情感。因此,她在“无声诗的绘画”对北方田园的关照中,构建了丰满完整的艺术形象,整体刻画细腻精到、生动感人,诠释了一个审美准则——“真”。
高高的兴安岭 刘文华
果香浓 傅清萍
三、打破文人画模式创出新路
著名美术理论家唐世和曾撰文对傅清萍进行了专题研讨,得出的结论是:
1、通过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中国画的程式化模式和表现技法与西方造型手段和色彩规律的交汇,产生了大量充溢着浓郁生活气息和一种外在的华美与内在的生命活力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生活中的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与画家自身感受和心绪相勾通而构成的审美想象和艺术创造。
2、打破传统文人画折枝式的通常模式,探索了“返璞归真”,具有现代意味的大花鸟画品格,每幅画以恬淡和谐的生活气息,展现了田园诗般的审美境界。对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规律,具体物象的形体结构、笔墨的轻重虚实等诸方面艺术语言的表达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3、作品构图饱满、色彩浑厚、内容充实、意境深邃,极富田园乡土气息,以自由、恬淡、祥和的艺术境界,展现了一种朴实自然的艺术风貌,凸显了寒地黑土文化特有的苍茫、静谧与孤寂、神奇。在傅清萍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上,大胆创新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闯出了自己的新路子。
4、在描绘北方秋季原野的景色时,没有展开画幅刻意去描写秋熟的宏观场面,而是通过对一组挺直向上的葵花和一群从葵花头上掠过的红蜻蜓之间置陈布势的巧妙处理,把有限变为无限,使画面展现了视野开阔、秋意浓重的灿烂景观。进而建构了大自然的一种生命状态,冷漠萧疏而又顽强与热烈。
画家的四点学术特色,标识了她在当代美术界的实力和高度。愿画家傅清萍继续不断地探索,走好艺术道路,因为在她身上永远附着一个深情的“命题”——傅作仁艺术世家的承传人。
赫哲人冬捕 刘文华
花开花落(之四)傅清萍
四、刘文华·再现北方民族的辉煌
刘文华1960年生于黑龙江绥棱,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毕业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 他的主题画人物画创作都是围绕北方农事为主要题材来进行的。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秋季在田垄上收土豆的场面。而当他走进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置身鄂伦春人的历史和现实后,一切的理念都到了升华,画出了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刘文华从1980年开始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后一发而不可收,其中1992年主笔创作设计北京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大型壁画《北国风情》,奠定了他在美术领域的位置,辐射出新锐之影响力。也就是这次美术创作中,他接触到鄂伦春这个被誉为“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的神奇民族。
绵延数千里的大小兴安岭曾是鄂伦春人的猎场和美丽的家乡,画家背起行囊,踏上探访、寻觅的旅程。结果却惊奇的发现,由于生态保护,鄂伦春人业已失去了猎场,往事都成为了记忆,老人们怀着悲伤和痛楚的心情,流连在往昔梦幻中。正值鄂伦春民族的文化面临自生自灭消亡边缘,急需抢救性保护之际,刘文华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决心用画笔再现鄂伦春部落曾经的辉煌。
他不断进出大山,开始了美术创作。
十多年过去了,当一幅接着一幅画作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
狩猎归来月亮升起之时,男女老少相继围坐火塘边,一位老者唱起了古老的歌谣,民歌在火焰的旋转升腾,猎人在歌声中陶醉,这就是《不熄的篝火》中营造的难忘的一幕。
家 刘文华
秋染庭院 傅清萍
五、以冰雕画法铸就的冰雪人物画
在这批关于鄂伦春题材的画作中,画家用了自己表现语言,这就是营造画面的幻化效果,使人置身在梦境之中,这是作者独具匠心而为之。这种画法是以线造型,加以微妙的皴擦塑造出一种空灵的效果。这在《大山的呼唤 鄂伦春部落迁徙》和《家》中有鲜明的表现。画中大量的留白,给人一种雪塑冰雕之感。这种冰雕的感觉就是画家的学术追求。
画北方少数民族题材的画家很多,都面临一个问题,用什么艺术语言来表现主题,在传统笔墨关系的营造中,找不到参照,必须创新法,才能胜任这一主题性的创作。刘文华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这就是塑造冰雪人物画。
刘文华的冰雪人物画以线造型为基本要素,以铁线为骨来勾勒形象,使冰雪人物画立足传统的线性造型基础之上,并丰富加强线的表现力。这种加强,是用洗练的笔法,围绕线来做文章,铸造画魂。为此,他独创了冰雕皴、冰雕擦、和冰雕点、冰雕染等一系列画法,用于塑造形象,烘染画面氛围。
这种皴擦点染与画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国画新语境的要素,是作者才智的展现。
《高高的兴安岭》人物的帽子上的雪的机理,就是用的冰雕皴技法,生动而鲜活;《家》中衣服的暗部,运用的是冰雕染的技法来烘托的,质感厚重而绵软;《兴安魂》中成功运用了冰雕擦的画法,使人物有丰碑般的感觉;冰雕点的运用几乎贯穿在每一幅雪景中,《最后的游牧部落》中的雪花飘落特别生动,这就是冰雕点之法营造着氛围……
当鄂伦春这古老而神奇民族的往事,走进了刘文华的冰雪画卷里,《赫哲人冬捕》《生生不息》都在画家冰雕技法运用中得到了欢乐的回归。
在传统中继承法度加以创新,恰到好处的运用新的技法来表现主题,这是画家年轮的收获,也是当代画坛的收获。总之,画家走进了鄂伦春,创建了冰雪人物画的新语境,使消失鄂伦春人的游牧生活又艺术地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实现了画家当初的誓言。
兴安魂 刘文华
秋日暖阳 傅清萍
六、丹青伉俪·对傅作仁大师由衷的慰藉
傅清萍简练而单纯地呈现了一个个大家既熟悉又亲切的农舍景观,展现了画家较高的艺术修养。她的作品画家真情、真爱的自然流露,也是大自然的情绪与画家心灵节奏相撞击的交响诗。
刘文华的冰雪人物画厚重而晶莹,饱满而剔透,形成可冰雪山水画比肩的风格;既有工笔中国画的用笔举要,又创造出新的技法,将人物画创作从实景转化为梦境之美;既还原了历史,又幻化了消失的影像,使冰雪人物画成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走向丹青的大视野中。
丹青伉俪傅清萍、刘文华的艺术实践,使北方田园风情和人文故事有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傅清萍的北方田园画和刘文华的冰雪人物画,都是当代美术界应运而生的艺术成果,凸显北方艺术家的创新精神。而刘文华的冰雪人物画,在美术界应是一个重要命题,必将引起美术理论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刘文华与傅清萍的丹青足迹,大大外延了傅作仁艺术世家的格局,这对已近九旬的老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宽慰和由衷的慰藉。
夏日 傅清萍
正午的阳光 傅清萍
傅作仁艺术世家,前右二为傅作仁,后右二为刘文华,后左三为傅清萍
生生不息 刘文华
塞北雪 傅清萍
追后的游牧部落 刘文华
晒阳阳 傅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