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浅聊中国现代雕塑的继承与融合[图文]

时间 : 04-23 投稿人 : aaron 点击 :

日前,由于疫情闭馆,“雕塑基因——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构建中的多种传统”正在线上展出,线下展预计将于11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以三个板块回顾了央美“雕塑基因”的来源:法国、苏联与中国本土。同时,近年来一批新增补的作品也填补了馆藏空白,通过这一专题展览首次向公众呈现。

“雕塑基因”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系列之一,该系列自2012年开始,已经举办多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品牌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梳理馆藏品,“将中央美院及其前身的‘历史、精神和价值’作为馆藏表述的基本面向,以馆藏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场’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历史叙述并期待引起讨论为基本抱负。”围绕近现代美术史当中的一些问题,有序地展开策划和展示。

浅聊中国现代雕塑的继承与融合 | 艺术杂谈

司徒杰 白求恩全身像 29×18×80cm 铜 1956年-195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鉴于此,本期将选题聚焦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时间初步划定为改革开放之前,挖掘馆藏作品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早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现代雕塑作为一个20世纪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门类,它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来自于西方。在早期开设的雕塑专业中,基本是按照西方,尤其是法国的雕塑的传统和标准在组织教学。另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造像、塑像和民间雕刻传统,这一传统长久以来被视为工匠的手艺,并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畴之中。而在现代雕塑引入中国之后,雕塑艺术家们将中国古老的雕塑传统比肩西方的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希望将祖国古老而优秀的雕塑传统发扬光大。在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对于西方传统和本土传统如何吸收和继承的问题。

浅聊中国现代雕塑的继承与融合 | 艺术杂谈

王朝闻 女头像 28×25×39cm 汉白玉 195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是中国现代雕塑得到大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上,雕塑专业的教员们广泛吸收,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雕塑教学体系;创作上,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纪念性、装饰性雕塑不断问世,矗立在各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许多都成为了时代的经典形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由于雕塑专业的专业特性,雕塑教学与创作实践始终结合得非常紧密,相互促进。

在创作与教学的探索中,面对着留法教师带来的法国古典写实的教学经验和艺术思想;面对“向苏联学习”的时代大潮,留苏学生和苏联专家带来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学模式;面对着丰富的民族雕塑传统和技艺亟待继承和发扬的现实情况,对于多种传统如何继承的思考贯穿始终。正是在多种传统的继承、选择和融合中,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较为完整的雕塑教学体系和基本的艺术思想。来自法国、苏联和中国本土等多种雕塑传统因素,都逐渐融入到了新的雕塑教学体系之中,成为学院教学的一部分,并通过教学而传承,也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代代相传的“雕塑基因”。

展览结合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和创作的发展,通过相关馆藏品的展示,尝试剖析多种传统在雕塑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于雕塑专业的这一历史时期发展进行回顾。

法国雕塑经验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法国雕塑经验——留法学习的教师和他们的传承”。

中国近代的雕塑专业主要是留学生引进的。从1934年,北平艺专创立雕塑专业到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雕塑专业主要负责教员王静远、王临乙、刘开渠、周轻鼎等皆是留法学习雕塑的学生。1950年之后,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曾竹韶、郑可等有着法国学习经验的教师与他们培养出的学生王丙召、司徒杰、傅天仇等,汇聚在中央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延续着法国学院中的雕塑传统。

苏联教学引进

第二个板块是“苏联教学引进——留苏学生与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

新中国初期,如何使雕塑教育走向正规化,完善中国的雕塑教学与创作体系?大胆地向苏联学习办正规化高等艺术教育的系统经验,成为了迫切要求。

在学习苏联方面,一方面,大量介绍苏联艺术并举办相关展览,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文化部“派出去”了钱绍武、董祖怡、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五位留学生,这五个留学生归国后都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请进来”了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老师克林杜霍夫,举办雕塑训练班。到六十年代初,苏联的系统教学经验逐渐融入到了在雕塑系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雕塑传统在教学中的探索

第三个板块是“民族雕塑传统在教学中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的诞生,需要建设相应民族文化去支持它。新的文艺环境,要求艺术“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不会丧失民族信心。”促使以西方为原型的雕塑专业教学关照自身传统,挖掘民族基因。而雕塑家自身也有着发扬中国雕塑传统的愿望。

浅聊中国现代雕塑的继承与融合 | 艺术杂谈

王临乙 “五卅运动”浮雕局部之“戴鸭舌帽男子侧面像” 29.5×15×42cm 汉白玉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2006年王临乙、王合内的学生代两位先生捐赠)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十几年以来,美术馆通过补充征集,增补收藏了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苏晖等先生的关键作品,使得馆藏雕塑的系统性得到加强;又通过馆藏藏品普查和馆藏精品大系的编写,对于原有雕塑类馆藏作品进行了有效排查,挖掘、梳理出一些之前并未被大家熟知的重要雕塑作品,涉及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现代雕塑、民间雕塑、古代雕塑等序列收藏。

从馆藏精品陈列已有历次选题来看,之前的馆藏精品陈列,已经梳理过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北平艺专的一些历史,以及西画、中国画、版画等专业的早期建设,而作为这一时期教学重要组成的雕塑专业,因为之前馆藏品的缺乏,一直没有开展过专题展示。

相关文章

  • 山水画的自然之境:不外显张扬 却具有沉潜的力量[图文]
    山水画的自然之境:不外显张扬 却具有沉潜的力量[图文]

    早春图 郭 熙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重要的画科,历史悠远。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在晋代,“山水”已是绘画的独立题材。其后,南朝宗炳写《画山水序》、王微写《叙画》,两篇文章成为山水画论的开篇之作,同时也为山水画创立了自成一格的审美意趣。宗炳好山水、爱远游,曾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并在江陵、庐山、衡山等地建造屋舍房宇,隐居于山林之中。在宗炳看来,山水拥有独特...

    174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浑厚典雅,俊美圆融:段俊平先生的匾额书法艺术[图文]
    浑厚典雅,俊美圆融:段俊平先生的匾额书法艺术[图文]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书法表现艺术中,匾额书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可是说是“无处不匾”“无门不匾”,其中匾额书法中国建筑美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历代大书法家题匾的书法作品也是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途径之一。可以说匾额书法是书法艺术最为常见的书法表现形式之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它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变迁,是中国...

    79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夏至不纳棉[图文]
    夏至不纳棉[图文]

    作者自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上的杰出创造。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利用土圭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冬至与春分、秋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不纳棉,来自农耕实践总结,并且走进了节气文化的谚语,被世代传说着。在中国的北方,春种、夏锄时节,早上走出家门去下地时,人们总是肩披棉袄...

    167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草间弥生的美丽《花》世界[图文]
    草间弥生的美丽《花》世界[图文]

    草间弥生 花2008年布面 油画228×182 cm估价:RMB 2,000,000-3,000,000说明:作品附收藏证书。作品《花》创作于2008年,出自草间弥生最富盛名的花朵系列。作为波普艺术的先锋,草间弥生的作品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渲染力,可以给人一种奇特而又新鲜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来自于艺术家对波点以及强烈色彩的偏执,她曾经说过“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

    67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赵连志画胡杨的三个特质[图文]
    赵连志画胡杨的三个特质[图文]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画家赵连志是位"全面因素"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画皆有精品力作问世。尤其是他为古代诗词配图的几百幅作品,为传播国学经典做出了贡献,更展示了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绘画功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他的胡杨系列作品,这是一组别开生面之作。其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以胡杨为载体,展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歌颂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品格。二是传达出传统绘画的张力,让骨法用笔,中锋用线为表...

    125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笔墨造景 诗意抒怀 —— 观黄锐才中国画有感[图文]
    笔墨造景 诗意抒怀 —— 观黄锐才中国画有感[图文]

    黄锐才《鸟鸣山更幽》黄锐才《泰湖之秋》在当今中国画坛,大多画家不满足于遵循前辈先师之后缓慢攀行,而力求于前人之外。加之西学东渐,为新一代山水画家的标新立异提供他山之石。其中,或以西方绘画技法取代改造,或以西学之末翻新丘壑图识,急于以奇招百出的独特手法,建立与别不同的画风面貌。生长于岭南的画家黄锐才,却能虔诚执着,锤炼笔墨,坚守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以形神兼顾、雅俗共赏为审美...

    94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水墨动画为何情怀难续[图文]
    水墨动画为何情怀难续[图文]

    《牧笛》(1963年)讲述了一个吹着笛子的小牧童和他的水牛的故事,男孩、动物、音乐和自然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了制作者对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敬意。本报记者 胡立辉“青蛙妈妈生下小宝宝,青蛙妈妈乐得呱呱呱呱叫,小宝宝一群群,就像我们的妈妈爱我们。”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片首的旁白,从1961年开始,水墨动画这种新奇又灵动的动画艺术形式留驻在了几代人的记忆中。2015年4月6日,参与创作《大闹...

    10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唐代鹅型金砚滴赏析[图文]
    唐代鹅型金砚滴赏析[图文]

    唐代鹅型金水滴河南刘英杰多数藏友初见这枚鹅型砚滴都要玩赏一番,若非仔细审视,一时半会儿还瞧不出端倪。其造型为S型形态,长6厘米,高约3厘米,乍看下如同一枚金汤匙,但柄部过于短小,且“勺”型匙底又过于扁平,再看其上满工雕刻,惟妙惟肖的鹅型神态,必是文人墨客雅玩清供的物什——砚滴。砚滴又称水滴,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专供研墨用的滴水器皿,是历代文人墨客...

    37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中国丝绸如何成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图文]
    中国丝绸如何成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图文]

    丝绸之路壁画。杜君立中国丝绸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在现代考古发现中,最早的丝绸织品距今5300年,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这比黄帝时代还要更早一些。最迟到商代,中国丝绸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不仅制造出复杂的织机,而且织造技艺很高。丝绸之国进入文明灿烂的春秋战国,列国争霸,发展农桑就成为富国强民的普遍国策。与此同时,周礼文化兴起,作为上等织品的丝绸也成为“分尊卑、...

    38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打工人的艺术画像[图文]
    打工人的艺术画像[图文]

    如果说“社畜”、“搬砖”是对庸碌生活的直接控诉,“打工人”一词则更多夹杂着一丝无奈和自嘲。2020,让我们格外看清了生活的残酷真相,不得不坦然接受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最终“宿命”。在艺术作品中,从来都不乏对“打工人”状态的描绘和思考:它或许是一个神情,或许是对于某种制度的批判,亦或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艺术或许很难改变我们的现状,但至少,它探讨了一种“逃离”的可能。George Tooker: Lu...

    100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美术博物馆应该引入市场化管理[图文]
    美术博物馆应该引入市场化管理[图文]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西方美术史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专业方向硕、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古典主义时期的大师——影响世界美术进程的大师》、《世界美术大系: 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合著)、《 欧洲 19 世纪美术: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合著)等...

    124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艺术家从新锐水墨艺术形式解析“当代性”[图文]
    艺术家从新锐水墨艺术形式解析“当代性”[图文]

    新锐水墨作品在2012秋拍中,中国嘉德用《当代水墨》和《水墨新世界》两个专场重点推荐当代水墨作品。无独有偶,香港天成国际拍卖的秋拍也以“当代文人”作为主题专拍,隆重推出当代水墨,拍卖成交成绩同样不俗。虽两个专场都以当代水墨为主题,但它们又各有侧重:《水墨新世界》则重点关注新锐水墨艺术家的作品;《当代水墨》以中国当代水墨名家作品为重点。《当代水墨》和《水墨新世界》两个专场...

    56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规模突破8000亿[图文]
    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规模突破8000亿[图文]

    2016年9月29日,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6中国艺术品产业创新暨艺术品投融资高峰论坛在北京宋庄召开。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出品、西沐主笔的《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5]》。据悉,这是我国首份关于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国艺术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发展业态,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59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笔墨酣畅气韵生[图文]
    笔墨酣畅气韵生[图文]

    张同铸,是何许人?笔者久闻张同铸的大名,带着一种神奇与向往,我采访了他。在他的寓所,我见到了这位为梅花而痴狂的画家。年过不惑的张同铸精神饱满,举止儒雅。他为人诚朴、豁达,不善言谈,惟潜心作画,追求着一种至真恬淡的人格志趣。可一谈到梅花,尤其是古梅,他的话就如决堤之江水,一泻而不可收,以至于到后来嗓子都有些沙哑了。谈到兴奋之处,他眉飞色舞;谈到动情时,他又止不住地潸然泪下。跟随着他的讲述,我走进...

    152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2017年缅甸花梨木价格飙升[图文]
    2017年缅甸花梨木价格飙升[图文]

    生意社11月14日讯“大众情人”之缅甸花梨木已经升级为“大众女皇”价格飙升!缅甸花梨属于花梨,缅甸花梨的木纹清晰,结构细而匀,有些部位有明显的虎皮纹,断断续续很是美观;颜色偏红,木纹就是淡红色的,整体看好像肉色;缅甸花梨又称香花梨有一种檀香味,其香悠远醇厚,不张扬。材质硬重,密度高。在红木家具市场中,红酸枝这张“大红脸”唱出了一世芳华,价格创下了历史新高然后悄然停止。不得而知的是,为何红木种...

    142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