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上的杰出创造。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利用土圭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冬至与春分、秋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不纳棉,来自农耕实践总结,并且走进了节气文化的谚语,被世代传说着。
在中国的北方,春种、夏锄时节,早上走出家门去下地时,人们总是肩披棉袄或用胳膊夹件棉衣,因为清晨的露水寒凉之气很重。
太阳出来,温度上升,棉衣就搭在肩上或系在腰间。等到休息的时候,棉袄就派上了用场。特别是干活出汗后,小风一过,身体便会感觉冷嗖嗖的,这时披上随身携带的棉袄,或坐在上面,身体就不会被凉气袭扰,也就不易落病。那时每天都是三四点钟就出工,晚上不黑天不收工,一天在外劳作十三、四个小时,午饭也在大地里吃,饭后又可以把棉袄铺在地上,直直身板,闭上眼睛躺一会儿,解解乏。
一般从夏至开始天热起来了,农民出工的时候就不再带棉袄了,这就是“夏至不纳棉”说法的由来。
那个时候的我,上工时肩扛一把锄头,身上披着件旧棉袄,屁股后悠荡个刮锄板,腰间别着一条毛巾,跟着老农学活计,随着二十四节气轮回着。
《夏至不纳棉》/李人毅绘
夏至不纳棉
李人毅作
倚杖临风话铲趟,
丑末寅初上工忙。①
日照赤膊汗如雨,
晨露晚雾地湿凉。
小憩冬袄当坐垫,
午餐寒衣赛暖炕。
待到夏至不纳棉,
回望沃野垄头长。②
注:
①“倚仗”、“临风”出自唐人王维诗句。“丑末寅初”,是凌晨3—5时。
②在东北,春种、夏锄时节,到地里干活儿,人们总是肩披棉袄。清晨露水寒凉气重时,就穿一会取暖,太阳出来就搭在肩上或系在腰上,等到休息的时候,坐在上面身体就不会受凉,不易落病。那时午饭也在地里吃,饭后又可以把棉袄铺在地上躺一会解乏。一般从夏至开始天就热起来了,农民出工的时候就不再带棉袄了,这就是“夏至不纳棉”说法的由来。
题《夏至不纳棉》/李人毅书
题《夏至不纳棉》草稿
《夏至不纳棉》局部
《夏至不纳棉》局部
《夏至不纳棉》局部
《夏至不纳棉》局部
《夏至不纳棉》/李人毅绘
《夏至不纳棉》局部
《夏至不纳棉》局部
《夏至不纳棉》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