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田鹤仙粉彩梅花图瓷板画
民国时期,江西景德镇活跃着一群绘瓷名家,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珠山八友”,当时又称“月圆会”,其成员是随着清政府覆灭景德镇御窑厂停烧后部分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板画高手。他们秉承“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的精神,对“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画法兼纳并蓄,并汲取了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都是他们笔下恣意渲染的素材。其中,来自浙江绍兴的田鹤仙虽属于半路出家,但天赋极高,在短短的二十年间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作品,尤以画梅著称一时。
田鹤仙(1894—1952),原名世清,后改青,字鹤仙,因一生画梅如痴,自号荒园老梅、梅花主人。民国初期任职于景德镇税务局,改任江西瓷业公司夜校教员后,半路出家学习瓷器绘画,大器晚成,成就颇高。传世作品以画梅为主,配以题画诗,诗书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图为一件田鹤仙所绘粉彩梅花图瓷板画,纵50、横38厘米。画面截取一株梅树的上半部分,虽不见底部,但通过对主干粗壮苍劲、苔藓密布的刻画,可见这是一株树龄久远的古梅老树。老梅主干自底部横斜而出,然后挺拔而上,分出许多新的枝干,有的挺秀舒展,瘦傲天然;有的曲折横陈,有蓦然回首之感;有的似藤蔓绕过主干,弯曲回环,千姿百态。枝上梅花有的含苞待发,大多数已是恣意怒放,或挤挤簇簇,争奇斗艳;或独立风中,孤芳自赏;或枝头相对,风姿绰约。画右留白处题有一首七绝:“行过野径复溪桥,踏雪相求不惮劳。何处藏春春不见,惟闻风里暗香飘。”诗尾题跋:“民国三十一年元月仿元人煮石山农之大意,少伯老哥清玩,弟赖清敬赠,古越田鹤仙写。”钤朱文“鹤仙”“田印”二印。田鹤仙款识中所提到的“煮石山农”,为元代画梅名家王冕(123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等,浙江诸暨人。田鹤仙画梅远师王冕,画梅自有蹊径,善以斜线勾图,不落俗套,画意常出新奇。在他的画梅作品中,提到“仿元人煮石山农之意”的可谓比比皆是,可见他对王冕画梅技法的推崇备至。
这幅梅花图立意高雅,布局丰满,枝桠穿插有致,变化多端,画法上隐隐有王冕笔意。作者用笔简练,娴熟利落,老干粗壮苍古,瘿结斑驳,收笔浓点苔藓,显示出老梅树年轮悠久、苍老劲挺的质感。用墨清淡,浓淡结合,虚实有致,花蕊红彩点染,梅枝双钩偏锋勾勒,飞白虚实,尤其是浓淡墨色下的梅花枝影纵横恣肆,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疏影横斜,梅枝弄影,明暗相映,田鹤仙独特的“梅花弄影法”的艺术精髓一览无余,睹之良久,不禁令人想到南宋词人张炎笔下“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的梅影风情。明末之后,在陶瓷上绘画题诗逐渐成为陶瓷艺术潮流,民国时期的瓷板画上亦多有出现。这首题画诗紧扣主题,书法飘逸洒脱,二者结合,加上梅枝俏然瘦劲,铁骨铮铮,梅花茂密浓艳,绚丽争春,令画面暗香浮动,春意盎然,充满勃勃生机。同为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曾以“山水清浑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无双”来赞誉田鹤仙梅花创作的艺术成就,可谓十分中肯。
田鹤仙因祖籍浙江绍兴,故题跋中有“古越田鹤仙”字样,观题跋意思,此图应为赠给友人之作。民国三十一年为1942年,此时正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田鹤仙在这一时期绘制了大量的梅花作品,除了他对梅与生俱来的喜爱之外,也移情于物,借梅抒怀,以梅树的苍劲挺拔、昂扬向上、铁骨铮铮的精神面貌,来暗喻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外辱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