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1950年生,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华艺术宫馆长、上海国画院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协国画艺委会主任、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近年来,不少媒体对书画等作品拍卖情况非常关注。施大畏对收藏品变炒作的现象感到痛心,“现在网上传播最多的是,谁的画拍卖到几千万,谁的画价钱又掉下来了。把好好的收藏变成市场运作、洗钱。”
“曾有记者问我,吴冠中的画拍到两千万,你怎么看?我反问他,如果吴冠中这个画只拍了20万,你还会来问我吴冠中的画好不好吗?”施大畏认为,如今人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在文化判断中,不应由经济价值决定艺术价值,经济跟艺术从本质上没关系。”
“生前画作卖不掉,死后画作价值连城,这种情况在全世界的文艺圈里并不少见,比如梵高就是一个例子。”施大畏强调,艺术跟金钱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作品中的内涵、传播的内容,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用绘画以外的故事引导大家去思考一个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实在太快,诱惑也太多。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诱惑,一些人可能把持不住自己,心露浮躁,急于求成。但是,商业炒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商业炒作脱离了画家的真实水平,炒过了头,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贻笑大方。”施大畏说:“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对自己有信心,面对诱惑要有定力。作品过硬,迟早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艺术家要常常回到书斋充实自己,才不会被市场所害,才能有信心创作出一批真正无愧于时代、能够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
“当艺术创作是一种被动的需要,无论是政治的被动需要,还是商业的被动需要,我想很难创作出惊世力作。”施大畏说,“因为这不会有很多想象力。”在他看来,艺术主要不是社会功利的需要,而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情感寄托的需要。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大热,部分艺术家作品的身价在市场日涨。艺术品市场本身并没有错,我们的艺术家适度参与也是应该的。但是,现在某些人过分看重市场,被艺术市场的浮躁所囿,他们的创作为市场所左右。长此以往,真正受内心驱使想去创作的作品可能越来越少,而市场程式化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艺术的原创力也因此而弱化。
“艺术家不能仅仅因为画卖得好就沾沾自喜,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创作出一批真正无愧于时代、能够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他说。优秀画家创作重大题材、重大主题作品,从短期看可能未必有多少市场收益,但是在艺术的提升突破上却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