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画的创新之难[图文]

时间 : 04-19 投稿人 : 吉祥 点击 :

“要传承好传统艺术”,这个要求对于戏曲表演、乐器演奏等艺术门类来说是完全成立的,甚至是第一要务,但对于书画领域而言似乎显低,因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其性质特点、延续方式不同,“传承”于之的意义也不一样。

之所以说“传承”在戏曲、演奏等领域极为重要,主要是因为这些领域对技术动作要求极高,有些还有轻易不示人的窍门要领,学习时需要亲眼多看高手的动作,接受师傅师兄等的当场调教,一招一式不得相差几毫,如果不跟随师傅一定时间或者师傅没有全力以教,是很难领悟学深的。这些领域中师徒传授环节极其重要,如果出现断代,哪怕只是一两代,后人再想凭借前人留下的图文等静态资料来恢复,可能性非常低,技艺精髓很可能就消亡了,像古代不少名舞、手工艺等失传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这些领域中,能有所创新当然是最理想的,如果做不到,但能把上一代的技艺原原本本接住再传给下一代确保薪火不会断,也可以说是尽到了责任,具备了意义。

书画的创新之难 | 美术常识

林风眠 江南 65×65cm 纸本设色 1961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之所以说“传承”在书画领域不是特别重要,主要是因为书画与上述门类相比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书画的学习不以与前人相似为荣,而是讲究不同他人自出面貌,如果说是谁的传人反而是贬评。二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中国书画的内在魅力在于入味的人文性、哲学性,对于高档次书画家而言,技术技法只是基础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学养以及审美层次,而这方面的学习如果靠老师的传授很有限,更多的是长期自学获得。再说,即使是技术技法层面的,也不一定非得老师亲授,因为并没有要求严格的动作要领,也没有独门秘笈,比如书法,只要能写出高级的线条、结构、章法等笔迹形状,怎么写都可以,可以高握笔可以低握笔也可以中握笔,可以三指执笔可以五指执笔也可以扫把式执笔,可以绕圈藏锋可以折回藏锋也可以停顿藏锋……每位高手大家都有自己的习惯,不必非要探究他们的动作并与之相同,就像启功先生说“包子师傅只要做得好吃卫生就可以了,你管他是用几个手指捏出来的”。早前的人对直接师承非常重视,且越早越重视是有道理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图文资料不发达,学习者信息非常有限,只能更多地依赖老师授教;现在图文资料如此丰富,只要有足够的自学能力,都可以通过自我摸索领悟而得。当然,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起步阶段,有老师示范指导上手会快一些。

书画的创新之难 | 美术常识

之所以说创新特别重要,是因为如果没有创新,那就是原地重复打转。表演类的重复打转不太要紧,因为该领域是看“人”,前辈人走艺消,留在当代能够表演的最多只有两三代人,只要能确保技艺代代相传已经弥足可贵;而书画领域注重的是“作品”,每一代人都有大量作品留下,如果都是对前人的简单重复,可有可无就没有大的意义,越往后越是如此,只能沦为一般装饰品。所以,书画领域的重要意义只有创新,写出前人没有过的写法,画出前人没有过的画法,哪怕与前人有一点点立得住的差别,使留给后人的作品更丰富。

在当代书坛画坛传承多创新少,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难度大不能为。创新的难度比重复前人的难度大得多,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法基本功,更需要广泛的审美视野,必须在思想学养层面有思考积累,以至能为者不多。二是氛围原因不愿为。一方面社会上大多数人包括书法界相当多的人对书法的认识和了解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审美式样,如二王、晋楷唐楷、苏黄米蔡、主流篆隶等,认为只有这类字才是正宗书法,不在此类的都是歪门邪道,并把传承视为最高,这个群体数量多,这种观点在大众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展赛的导向,如各级书协主导的各种展赛,其评判标准基本限于传统审美,创新力度大的作品反而易遭拒,这些展赛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对参与者各种现实利益的影响作用,从而引导了大量的书写者停留在传统层面,也使得一些愿望不是特别强烈的潜在创新者缺乏创新动力。

书画的创新之难 | 美术常识

总的来说,书画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是两个不同层面不同意义的行为,对之应有更客观准确的看待。对于大量的一般从业者和把书画作为修身养性、消磨时间的普通爱好者而言,在传承层面致力是合适的,既与自身能力相适应,还有助于浓厚书画大氛围,但不应僵守传统而抵制否定创新,否则有拉低当代书法高度之嫌;对于行业大咖和精英而言,应该多一些创新意识和行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否则有浪费资源之嫌;对于广大欣赏者来说,在面对非传承型作品时也要学会欣赏,感受发现别有魅力的美。

相关文章

  • 春风大雅写牡丹 ——记著名画家李新国[图文]
    春风大雅写牡丹 ——记著名画家李新国[图文]

    艺术简介李新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牡丹芍药协会职业画家,郑州大学特聘教授,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终身教授。2006 年,《国花颂》获全国牡丹艺术大展金奖。同年,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画展。次年,又在武汉举办画展。2008年,斩获第二届花鸟画全国名家邀请展一等奖。同年,出版《李新国作品集》。2012 年和2013年,分别在岭南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举办画展。一西方有这么一句古谚:狐狸知道很多事情,...

    1457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德艺双馨】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画家:管俊[图文]
    【德艺双馨】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画家:管俊[图文]

    管俊简介人民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导师。管俊,男,籍贯,江西丰城市,一九五二年六月十六日生,居,江西南昌。国家一级美术师、人民艺术家、大瓷网·大陶网艺术家库陶瓷名家、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高级环境艺术规划设计师、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导师。现系:中国美术艺术...

    39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解锁城河遗址的密码[图文]
    解锁城河遗址的密码[图文]

    城河,湖北沙洋县西部的一条小河,发端于北部山地,蜿蜒曲折,犹如长龙,向南流入后港镇边上的长湖。河流中段有一个小村庄,叫城河村,而村子所在地就是城河遗址。现在我们知道,遗址本身是5000年前的一座古城。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无法考证这些名称的使用先后,但是,一河、一村、一遗址,都与“城”字有关,无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佳提示。城河遗址鸟瞰 彭小军供图屈家岭的力量在中国古代可以稽考的先秦文献中,长江中...

    127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传统派画家田林元[图文]
    传统派画家田林元[图文]

    关于中国画的传统,陆俨少先生有过很形象的解说:老实画和聪明画。所谓“老实画”,也就是唐宋画家的传统,注重“画之本法”,必须投入苦役般的工夫,事倍功半,“积劫方成菩萨”;所谓的“聪明画”,也就是明清文人画的传统,包括以董其昌为正统派和以石涛为代表的写意派,注重“画外功夫”,借此游戏翰墨,便能事半功倍。虽然圣贤一再告诫,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以十当一的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但“顾其术亦...

    45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浅析仰韶文化的重要价值[图文]
    浅析仰韶文化的重要价值[图文]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考古时间最长的史前文化。通过持续不断的考古,我们对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首次证实中国存在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开了科学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序幕。经过近百年的科学探索,原本单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经成为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国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仰韶文化...

    133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让非遗体验成为崭新的文化休闲方式[图文]
    让非遗体验成为崭新的文化休闲方式[图文]

    泥塑彩绘脸谱传承人佟秀芳正在给小朋友讲解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在当前这个高速度、快节奏的时代,一些原本美好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所遗忘。尤其是那些久远而珍贵的民间文化,简单而淳朴的乡村慢生活,也都行将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往昔记忆。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代表,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大都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或许是因为现在有太多的上网控、手机控、微信控,越来越多的...

    154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骆旭放[图文]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骆旭放[图文]

    艺术简介骆旭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北京李可染画院终身研究员,北京中外名人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北京燕山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山水画硕士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访问学者。重品.悟道.求实.创新 文/ 骆旭放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品格、品行、品德”,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儒、道、释”三教并立...

    101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翱翔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谈陈师超书法[图文]
    翱翔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谈陈师超书法[图文]

    不知为什么,最初听到“陈师超”这个名字,总要将之与诸如陈师道这样的先贤联系在一起,因此,便自然把师超想像成一个志行方正、古风可范的君子。待到在一次酒会中与师超相识,看着他灯影朦胧中的酡颜、听着他谦逊而温馨的谈吐,尤其是领略他每当有所兴、便憨然一笑的语态,便证实了我此前的想当然的推测。的确,在我所接触的书坛新秀中,师超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最能够在心境和姿态上得“平和”二字的人。因为论资历,自1999年...

    88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漂洋过海的这些器物凝结东西方文明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图文]
    漂洋过海的这些器物凝结东西方文明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图文]

    18世纪西方的洛可可艺术与中国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图为洛可可代表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国风创作《中国花园》。故宫藏蓝地开光折枝花纹军持。“军持”本为印度佛教徒饮水、净手或饭后漱口使用的器皿,汉代以来随佛教传入中国。日后它逐渐变成一般的生活器具,多销往东南亚地区。为了防止器物口、流的残缺和使用的方便,这类瓷器往往进行了一些装饰性加工,在其口、流或执柄等处镶嵌上錾刻花纹的金、银、铜制装饰,有的则在壶的...

    148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承载时代文化精神:三评杨佴旻的艺术[图文]
    承载时代文化精神:三评杨佴旻的艺术[图文]

    《花开三月》 70×45.5cm纸本设色《太行的早晨》 2012年 140x310cm 纸本设色中国画作为一个艺术系统,在世界艺术丛林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绘画的独特的结构,技法,水墨关系以及用色等经过演变过程且发展出独有的形式美,变化多端,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而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语言之一。由于中国书画的特有的结构,自始以来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线造型的艺术,中...

    54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来自苏州国际设计周的观察和思考[图文]
    来自苏州国际设计周的观察和思考[图文]

    粉墙黛瓦下,幽幽桂香中,古与今的对话在小桥流水边翩然上演,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碰撞融合在烟雨巷陌中激情绽放。当千年古城遇到创意设计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传统手工艺如何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历史古城如何在城市更新中走向未来?10月24日至29日,以“精致苏州·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通过一系列主题展览、国际设计交流和创意主题活动,带给人们诸多思考。1.传统与现代交融,为公众开启新视野...

    1216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疏密兼得,大小相宜——乔通先生谈榜书作品鉴赏[图文]
    疏密兼得,大小相宜——乔通先生谈榜书作品鉴赏[图文]

    书法家乔通榜书,古称“署书”,又名“擘窠大字”。明代费灜《大书长语》上说:“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可见,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苑囿,发展到题写重臣宅第、寺宇庙堂、关隘要塞城楼、园林景观、名山大川,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商家则用以书...

    184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艺术?[图文]
    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艺术?[图文]

    王小慧纳米摄影艺术作品科学和艺术似乎是两个矛盾的个体,艺术追求情感的主观表达,科学则倡导用客观的角度去探求真理。但实际上,科学与艺术不能分割,它们彼此成就共同发展。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两者的关系被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思维...

    67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古典的复兴: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画研究[图文]
    古典的复兴: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画研究[图文]

    十五世纪中叶,吴门地区的画家承接古代大师的衣钵,创立了区隔宫廷与浙派的新风格,并开启了一场跨越几个世纪之久的“文艺复兴”。中国绘画史中的艺术家通过对古典风格的追溯,创造了多种艺术流派与风格,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古典的复兴: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研究》辑录了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近四百年间的七十余件绘画作品和十篇专题论文,力图重构这一时期主流画坛对古典风格复兴的形状。该书由章晖、范景中主编,上海书...

    119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理查德-汉密尔顿 超越波普艺术的波普艺术之父[图文]
    理查德-汉密尔顿 超越波普艺术的波普艺术之父[图文]

    1990年自画像,收藏于Institut Valencià d’Art Modern, Generalitat ©The estate of Richard Hamilton人们每每说到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就会提起这位波普艺术之父著名的《是什么是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不过,八十多岁时,汉密尔顿曾把这件令他有点厌烦了的作品称为“小小的印钞机”。除了这件...

    420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