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十八罗汉图》系列之一
文/江粤军
2010年10月30日,在上海世博会的河北馆中,来自衡水的“冀派”内画鼻烟壶可谓风头无两:绘制了所有参展国元首肖像的鼻烟壶,被当场赠送给58个国家馆的馆长。
日前,正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热展的“燕赵瑰宝——河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自然少不了内画鼻烟壶这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汝财的仕女、婴戏鼻烟壶,繁而不杂、栩栩如生,置于高倍放大镜下,就是一幅幅品读不尽的大画。而唯有了解了张汝财在艺术上的“一意孤行”和精益求精,才明白他的作品为何能在拍卖市场上一再创出天价。
《八十七神仙卷》系列之一
临摹百遍 其意自见
受堂兄影响,张汝财自6岁开始就喜欢上了画画,经常临摹小人书。上中学以后,美术老师一直给他“开小灶”,家里墙上到处都是他临摹的作品。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庄树鸿,跟张汝财有亲戚关系,因此张汝财跟着他学习人物画、花鸟画。“印象最深的是他送给我的一本《人物画技法》,当时我已经很喜欢仕女了,通过这本书,对人物的线条、形态、神情有了比较深入的掌握。一开始我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后来又临摹古人的作品,像唐代张萱、周舫、韩干等人的名作。”因此,十几岁时,张汝财的脑海中就存储了大量前人的作品。
1970年,张汝财进入当地玻璃厂工作,跟着同事到山东交流考察,看到鼻烟壶内画,印象非常深。回来后,他们开始用金属丝扎毛笔,在鼻烟壶中练习作画。“内画的工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山东从上世纪60年代就创新出了金属杆的毛笔,将普通的毛笔尖儿按需要剪下来,把金属丝的前部砸扁,扎成烟袋管的样子,再将毛尖绕进去,用松香固定住就可以使用了,有的用于勾线,有的用于开脸,有的用于上色,粗细长短各不相同。由于有瓶口的限制,一开始画肯定比较难,但熟练掌握了工具,就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了。”
《史湘云醉卧芍药茵·秋翁遇花神》
那时候,他们搞研究都是额外工作,没有报酬,但张汝财还是常常做到凌晨一点多。在他看来,艺术需要悟性,没有悟性,作品显得板滞失神;但光有悟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勤奋。“看到好的作品、好的范本,至少要临一百遍。就像人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脑海中印刻了大量的作品,在创作时,就能做到‘腹有画稿气自华’,很自然地对前人的东西进行搬迁、挪用、改造,推陈出新。”由于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1972年,厂里正式成立了内画车间。1977年,张汝财和其他几位同事被调入衡水地区特色工艺厂,在内画鼻烟壶上,更有了大显身手的天地。
高倍放大镜下 是一幅幅精致大画
更重要的是,无论作品复杂还是简单,张汝财都力求做到极致,将作品放大了看,甚至用显微镜来看,都不能有失真之处——人物、动物皆眉目清晰,甚至连双眼皮也能看到。这次在岭南会展出的《福自天来·冠带传流》,就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当时摄像师将这件作品放大了一百倍,每一位童子的眼珠和高光点都看得一清二楚;衡水电视台也曾将这件作品做成动画——鼻烟壶里,栩栩如生的小儿在活灵活现地蹦跳,以至于后来有收藏家想要这件作品,张汝财都不舍得卖。
“其实每一件作品完成后,我都会用放大镜进行检查,但凡有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无法改动修补,就宁愿用水用沙洗掉重新画过,绝不让一件瑕疵品存世。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得起这门艺术、对得起收藏家。”也正因此,他的《八十七神仙卷》系列拍出了极高的价位——平均一件作品达到150万元;另一套《佛祖·十八罗汉》系列,均价也达到120万一个。
本着创新的精神,张汝财和同伴们还努力用国画颜料创作出类如油画的效果,后来又找到了一条中西合璧之路。
1978年秋,天津外贸公司提出外国客人想要一些内画“蒙娜丽莎”的鼻烟壶。由于普通的油画颜料都比较粗,很难用于内画,一开始张汝财用国画颜料调配出了油画的色感。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种做得特别细的上海双马牌油画颜料,于是,用国画颜料加墨打底稿,再罩一层薄薄的油彩,最后根据整体需要修整一遍,画出了油画的绚烂感觉。
《福自天来·冠带传流》
“初恋”人物“继爱”山水 存心要恭落笔要松
内画创作,张汝财可谓是一个全能手。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他都能自出机杼。1985年,他绘制的《百只熊猫图》、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他还画过《百子图》,画过《史湘云醉卧芍药茵·秋翁遇花神》,这些都是构图非常繁杂的作品。而在张汝财看来,复杂的作品,只要布局合理,前后大小处理得当,其实并不难。
对于内画仕女,张汝财则强调,虽然运笔动作受到局限,但用笔一定要有劲,前人论画“笔力能扛鼎”、“力透纸背”,在小小的鼻烟壶中,同样也要做到。另外还要讲究“活”——就是用笔灵变不滞,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落,同时又要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忽起忽落。“清代画家唐岱说过‘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又说‘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壶中天地虽小,仍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画出厚重的质感。”
对于婴戏图,张汝财同样强调一个“神”字。当年,他的第一个内画鼻烟壶,一面画的是五个童子斗蟋蟀,另一面是五个童子踢毽子,就表现得活灵活现。“孩童的头要大身子要短、下颏要尖,尤其是三四岁的小孩,在脸部二分之一处以下画眉、眼、鼻、口,让五官显得紧凑,会更加稚嫩可爱。”
可以说,人物画是张汝财的“初恋”。因此,一开始,张汝财只是将山石、树木等作为人物的背景来运用。后来,他慢慢地也喜欢上山水画,而且深谙其中之道。“画山水不仅要向前代大师学习,还必须向真山真水学习,精通造化,比如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要善于观察总结。”
《千里走单骑·古城相会》
国外展场即兴创作 屏蔽喧嚣如遗世独立
随着“冀派”内画鼻烟壶名气越来越大,张汝财的足迹遍及世界二十多个国家。每到一处,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他现场创作时,国外观众都会非常惊奇。在看到表演前,观众往往认为这是先把鼻烟壶劈开,画好后再粘起来的;直至亲眼所见,他们才相信中国原来有这样一门“绝技”。
在比利时参展时,有一位女孩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当场拿出一张照片要张汝财画,照片上是一个欧洲小岛,岛上有两棵树。
“这张照片如果采用油画技法来表现,效果会比较好,但我没有带油画颜料,因此,团里有人劝我不要接下这个活,如果做得不够好,会给对方留下坏印象,甚至惹上麻烦。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应该接下这个活,将我们的民族工艺更好地传播出去。虽然没有带油画颜料,但此前我也用国画颜料创作过类似作品,算是比较有经验的了,只是会更耗时。因此,我跟那位女孩子说,时间太紧张了,恐怕一时难以完成,如果她可以到卢森堡取货,我就给她画,女孩开心地答应了。最终,我们在卢森堡交接时,她感到非常满意。”
在马来西亚时,一位华侨说很喜欢龙马精神,希望张汝财为他创作一个有龙有马的鼻烟壶。当时离展览结束归国的时间已经很近了,张汝财就在现场加班加点为他创作。展览设在一个大商场里,音乐声、促销广播声此起彼伏,非常吵,但张汝财一拿起画笔,就如入无人之境,所有喧闹声都被自动屏蔽了。就像一位遗世独立的高人,他的眼里、心中,只有一个鼻烟壶。
“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潜力发动机。我看电视、看手机,很容易就感觉眼睛发干发涩,但工作起来,无论画多久,两眼一点也不觉得累,别人也说我两眼炯炯有神,这说明真正的兴趣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从年轻时起,我就习惯于晚上创作,通常晚饭后休息一小会,9点半到10点钟开始进入创作状态,过去常常干到凌晨两三点钟,乃至通宵达旦,现在一般也是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种,但我不仅不近视,也没有颈椎病、腰椎病。”
大家简介
张汝财,1952年12月生于河北阜城。1996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6月,获中国轻工总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1990年研制大型料胎画珐琅瓶获轻工部优秀创作一等奖;1994年作品获第5届亚太博览会金奖及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