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12-13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
时代
门类 玺印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001208)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图片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安陵君印” 玉印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安陵君印” 玉印钤本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简介

青玉兽钮“安陵君印”,明,印面2.1×2.1厘米,通高1.55厘米。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

今天,能见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于实物,清中期以后印章的实物遗存数量则很大。从文物收藏与欣赏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实物即使并非凤毛麟角,亦属罕见之物,这批明代托名琢制之印还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们的琢制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风貌,纹章焕然,合以有关印文的历史知识,无论收藏还是鉴赏,都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相关知识科普


明代托名琢制之印

清代乾隆朝检定的玉印中有一批明代琢制的玉印。这批玉印中的少量初录于罗王常编、顾从德校成的《辑古印谱》扩充本中,共计13件。罗王常所辑《秦汉印统》中增录至80余件。其中的战国封君名号印、楚汉之际的封王印、汉名臣姓名印、汉世以后的妇人封君印,都并非是名实相符的历史遗物。从这批托名玉印的内容看,战国封君者都是战国时期六国的能为之士,楚汉之际的封王皆是乱世枭雄,又有汉家开国勋臣,或为股肱屏障,而汉名臣如叔孙通、公孙弘、薄戎奴、卫青、苏武等人,或通儒典佐汉,或承皇恩袭爵,或以武功垂世,或为坚守气节,都是名标青史的人物,此外尚有称为秦朝传国玉玺在内。 对这批玉印,乾隆皇帝似意有所属,虽有御题,但终未深究,笼统称其为秦汉旧物,并授意诸臣检编,成《韫古含珍》与《珍罗芝检》。其中又有一批不排除是乾隆朝之前一段时期内的迎合之作,包括“皇帝寿昌”、“万寿无疆”、“既寿永昌”、“子孙世昌”等内容的大量吉祥语玉印。当时参与此事的词臣甚众,有梁师正、董邦达、于敏中、钱汝成、王际华、汪由敦、蒋溥、嵇璜、观保、裘日修、钱维城、张若澄等,众臣秉皇帝之意而行事,屡称这些“秦汉旧物”与《秦汉印统》相合等等,将鉴定依据推到前朝顾从德、罗王常诸人身上。

封君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经过不同的政治改革,普遍建立了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封君制度也同时创立,郡县制为主,封君制为辅。战国封君的身份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国君亲戚,二是宠臣,三是有功之臣,其中第三种最重要。封君有以下特点:有私田,在封邑内有租税权,但不是封邑土地的所有者,土地国有;封邑在边地,一般占地不大,多不世袭;封君有一定的用人权和少数卫队,但无权调动封邑内的军队;封邑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相”、“守”进行治理,封君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接受国君命令。战国诸封君的名望与实力大有不同,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号称“四大封君”,声名显赫,势力远超过一般官吏。秦汉之际,封君的内涵有了很大变化,除列侯食邑外,一是因子孙显贵而长辈受封典,二是妇人开始有封君之号。《通典·职官十六》“至秦汉,妇人始有封君之号”,引“蔡邕独断曰‘汉异姓妇人以恩泽封者曰君,比长公主’”,魏晋南北朝时多见,以封典名号加上食邑称“某某县君”、“某某郡君”,也常直接以封典名号称君。

相关文章

  • 青玉鼻钮“马服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马服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鼻钮“马服君印”,明,印面2.1×2.0厘米,通高1.5厘米。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马服君印”四字。印台上敛如丘,印材色青,光泽若隐如蜡。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马服君”为战国时赵国的封君,名赵奢,本“赵之田部吏也,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又善于用兵...

    1622 封君
  • 青金石蹲龙纽“重华宫”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金石蹲龙纽“重华宫”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重华宫”印,清乾隆,青金石质,蹲龙纽长方玺,汉文篆书。面宽2厘米,长3.4厘米,通高5.8厘米,纽高2.6厘米。重华宫原是明代乾西五所之中的第二所,乾隆帝为皇子时的居所,其十七岁成婚以后就一直居住于此,故继位后将其升格为宫,名重华宫。乾隆帝非常看重这处“勤圣学而谈王道”的龙兴之地,认为这里是他“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故每年除...

    1516 重华宫 乾西五所 元旦 茶宴
  • 青玉交龙纽“道光御览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交龙纽“道光御览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道光御览之宝”,清道光,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阳刻。通高9厘米,纽高4.4厘米,印文11.4厘米见方。...

    558 交龙纽
  • 燕国铜鼻钮“平阴都司徒”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燕国铜鼻钮“平阴都司徒”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平阴都 司徒”鉨,战国·燕,印面2.4×2.4厘米,通高1.5厘米。鉨铜铸,方印,鼻钮,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平阴都司徒”5字。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均有“平阴”地名,燕国的平阴不见记载,但燕国货币中有“平阴”铭文的布币。 鉨文“都”的写法为燕国官鉨所独有,地名称“都”也是燕鉨的一个显著特点。此鉨为战国时期燕国平阴邑负责...

    1642 平阴都 司徒
  • “戊辰翰林”寿山石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戊辰翰林”寿山石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戊辰翰林”寿山石章,清,印面2.1x2.1cm,高3.9cm寿山石质,印随形,雕山水树木纹,方形印面,白文“戊辰翰林”印文。此印为清代金石收藏家陈介祺自用印之一。戊辰年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陈介祺之父陈官俊于该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陈官俊深受道光帝赏识,恩礼始终不衰。...

    807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花寿山石“琴书清乐”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花寿山石“琴书清乐”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明,印面见方3.9厘米,通高3.7厘米寿山石质方形玺,阳文篆书。此印为明代宫廷闲章,形制素朴,未雕刻纽式。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之语,印文“琴书清乐”当源于此。...

    974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寿山石雕夔龙瓦纽“雍正御笔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雕夔龙瓦纽“雍正御笔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雍正御笔之宝”,清雍正,质,雕夔龙瓦纽,汉文篆书。面13.2厘米见方,通高15厘米,纽高6.5厘米。此宝体量硕大,瓦纽上雕出没于云间的九条夔龙,形态各异,宝周边浅博古夔龙纹饰,古朴典雅,做工精细,为典型的清早期寿山石雕作品。《活计档》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36)“正月十七日,懋勤殿首领太监苏培盛交出寿山石夔龙钮宝一方,上书朱字‘雍正御笔之...

    1031 寿山石 夔龙 浮雕 龙纹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 内务府 张照 亲王
  • “壬辰进士”象牙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壬辰进士”象牙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壬辰进士”象牙章,清,印面1.9 x1.9cm,高2.9cm印光素。方形印面。朱文“壬辰进士”印文。...

    727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铜蹴鞠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蹴鞠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蹴鞠图案印,西汉,印面1.6×1.6厘米,印体厚0.5厘米。印铜铸,双面,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对面站立,各用足面颠球,进行比赛。另一面为百戏图案,形象较粗略,大约为伞下两人相背而坐。“蹴”指用脚踢或颠动物品,“鞠”指有填充物的皮球。蹴鞠作为我国古老的足球运动屡见于历代史籍。击剑、射猎、赛马、蹴鞠在汉代皆为主要运动项目,极具竞争性。...

    468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铜柄钮“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柄钮“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柄钮“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印,北宋,印面5.8×5.4厘米,通高3.5厘米。印铜铸,柄钮,印文字体出现重叠的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印背刻楷书体“太平兴国五年八月铸”款。“第二十三”为指挥的编号。北宋禁卫军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组成,号称三衙,统兵官为都指挥使(殿帅)、副都指挥使与都虞候各一人。三...

    1366 威武 指挥 朱记 都虞候
  • 寿山石随形“恭俭惟德”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随形“恭俭惟德”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恭俭惟德”印,清道光,寿山石质,随形雕灵芝葡萄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恭俭惟德”语出《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盖言谦也;恭俭惟德,无载而伪,盖言德也。”道光《养正书屋全集定本》卷三二在引述这段话之后,又进一步申明为政之要,首尚节俭:“在内则节身谨度,屏去浮华,崇尚恭俭,而忠良任之勿贰,谗佞去之勿疑,虚心礼下,常念满损...

    1297 寿山石 灵芝 尚书
  • 青玉蹲龙纽“知不足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蹲龙纽“知不足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知不足斋”印,清嘉庆,青玉质,蹲龙纽,汉文篆书。面圆形,径3.9厘米,通高6.4厘米,纽高3厘米。知不足斋位于毓庆宫后殿继德堂东次间,为嘉庆帝的书斋名。嘉庆帝曾讲:“知不足斋额,沿杭城鲍氏藏书室名。”知此斋名直接取自浙江鲍士恭藏书楼的名称。但嘉庆帝对“知不足”则有其自己的理解。嘉庆二十年(1815)鲍氏所校刻的《知不足斋丛书》二十四集流传禁中,嘉庆帝见之,...

    404 知不足斋 毓庆宫 丛书
  •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西汉,印面2.1×1.5厘米,通高0.8厘米。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头戴牛首假面具的舞蹈艺人手舞足蹈地在表演。这种头戴假面表演的艺人在汉代称为“象人”。《汉书·礼乐志》孟康注:“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韦昭注:“著假面者也”。象人有定员,但表演时人数可能与具体节目有关,不一定是组舞。《礼乐志》载:“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

    845 少府
  • 檀香木荷花纽“大雅斋”组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檀香木荷花纽“大雅斋”组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大雅斋”组印,共四方,分别为“大雅斋”印、“天地一家春”印、“澂心正性”印、“乐寿堂”印,共贮于一木匣之中。四印皆檀香木质,荷花纽方形印,汉文篆书。其大小相同,皆面宽1.2厘米,长3.1厘米,通高3.7厘米,纽高1.6厘米。这是一组慈禧太后通用的闲章。其中“大雅斋”、“天地一家春”、“乐寿堂”均为宫殿玺。大雅斋在宫中和圆明园均有,此印所指当为宫中养心殿后殿...

    1378 大雅斋 乐寿堂 闲章 圆明园 折枝 宁寿宫 董其昌 方略
  • 白玉螭纽“学诗堂”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螭纽“学诗堂”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学诗堂”印,清乾隆,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厘米,长3.2厘米,通高6.7厘米,纽高2.6厘米。  “学诗堂”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一的景阳宫的后殿,是清代宫中一处十分重要的收贮书画图籍的地方,“学诗堂”的得名便与殿内所收藏的书画名迹有密切的关系。“学诗堂”里的“诗”,是指中国儒家经典“四书 五经”中的《诗经》。南宋初,宋高宗命宫廷画家马和之,以汉...

    1955 景阳宫 四书 五经 诗经 马和之 内府 实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