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冲耳鼎式炉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冲耳鼎式炉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947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冲耳鼎式炉❖图片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冲耳鼎式炉❖简介
通高13.8厘米,炉高11.9厘米,口径8.2厘米, 足距5.5厘米。
炉作鼎式,直口,双冲耳,釜底,三柱足,宝珠钮盖。通体天蓝地上掐丝填釉鎏金装饰,盖面、腹部、足上均饰兽面纹。炉底分布缠枝六瓣花三朵,中心方框内錾刻起地阳文“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古人抚琴讲究雅致的环境和氛围,常用炉焚香。鼎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主要作为青铜礼器,成为身份、社稷的象征,并进而成为团结、诚信的象征。如“钟鸣鼎食”“禹铸九鼎”“问鼎中原”“鼎力相助”“一言九鼎”等。
相关知识科普
冲耳
指置于器物口缘竖直向上的两耳。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