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963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图片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简介
万历款掐丝珐琅 甪端,明万历,通高36.5厘米。清宫旧藏。
甪端独角,昂首,二目圆睁,四腿直立,足下踏蛇。通体以豆绿色珐琅为地,以红、黄、蓝、白等色做圆圈纹装饰器身。甪端的头部可向上掀开,由此放香料入堂,香气可从微张的口部飘出。头部内壁阴刻双线“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目前来看,掐丝珐琅甪端的制造始于明万历年间,是为断代依据之一。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是帝王宝座两旁必配之陈设,彰显圣主在位。该甪端将典章陈设和实用熏香为一体,具有多种功能。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甪端
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好生恶杀,据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我国古代常以这种瑞兽的造型制成甪端香熏,与香筒等组合,陈设于宫殿宝座之前。
御用监
官署名,明清宦官衙门。明初置,设令、丞等官,为二十四衙门之一。后来迭经变易,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设掌印太监1员,下设里外监把总2员及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管造办御用围屏、床榻等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钿等玩器。所属仁智殿有掌殿监工1员,掌管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扇。清代沿置。清顺治十年(1653年),其为十三衙门之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废。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