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金编钟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金编钟 |
时代 | |
门类 | 音乐戏曲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0731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金编钟❖图片
金编钟❖简介
清乾隆,架高350厘米,宽340厘米,钟高23.8厘米,径16.1厘米。
金编钟,以四成金铸造,双龙纽,表面镀金,成为货真价实的“金钟”(古人常称铜为金、吉金,金则称为黄金、真金,铜钟也习称金钟)。钟体呈浑圆的椭圆形,前面正中铸造年款“乾隆五十五年制”,背面则为各自的律名,饰以立体而精美的云龙纹。近口部六个凸起的圆唇,是受击而发声的部位。不同于先秦时期大小成列的编甬钟或编纽钟,清宫编钟一套十六圜外形尺寸完全相同,而以钟体厚薄为次区分音程,钟体愈薄发音愈低,依次对应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清代乐律的四倍律、十二正律。
演奏时,十六圜编钟悬挂在一套架座上,并区分音律的阴阳分别悬挂于上下两层梁上,即上层八阳律、下层八阴吕,均按低音至高音的顺序悬挂。悬挂编钟的架座称为簨簴,横梁为簨,上簨两端雕刻龙首,列植金鸾五只;立柱为簴,左右两簴下承以五彩伏狮和趺座。架座表面髹金漆,鸾鸟和龙首口衔五彩流苏,颇具壮丽华贵气派。
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中的礼制重器,是“八音”中金之属的乐器。在明清宫廷中,编钟专用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所奏的中和韶乐,是天地尊神和至高皇权的身份象征。此套金编钟是乾隆帝专为乾清宫典礼改铸的。原本专用于乾清宫的铜编钟,因乾隆五十五年五月西华门内清茶房、外果房失火熏灼而不堪使用,乾隆帝干脆下旨仿照此前为宁寿宫铸金编钟例,也为乾清宫改铸金编钟。此套金编钟,共用四成金一万余两,表面五次镀金又用赤金叶数十两,耗费惊人。
相关知识科普
金钟
金钟亦称“刍铃”,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其声鸣似铃。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簨簴
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梁称簨,两侧立柱称簴。《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簴”。注:“簨簴,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簴,饰之以蠃属,羽属。”清代簨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横向三簨,下二簨为悬钟之用,两层各八枚;上簨两端刻龙首,不挂钟,其上插五只金鸾,龙首与金鸾俱衔五彩流苏;其二为纵向二簨,主要起支柱作用,与横向三簨相连;其三为纵簨下端伏狮与趺,主要起承载和稳固之用。在簨簴的表面,俱用金涂饰。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金漆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为《髹饰录》所谓的“罩金漆”,其工艺为在木胎漆地上贴饰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乾清宫
西华门
宁寿宫
赤金
指颜色金黄而略呈赤色的黄金制品。黄金因稀有而珍贵,但更为珍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其他金属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空气中不氧化;它熔点高,一千多度的高温仍可保其夺目光辉;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抗腐蚀性,并具有美丽光亮的颜色。故人们将其保值作用看得很重。中国习惯在金饰品上标注“足金”、“赤金”、“足赤”、“千足金”等等。“足”即足金,也就是纯金。“赤”即赤金,指成色好。实际上,足金与赤金的含金量只有99.99%,即所谓“金无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