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戏衣衬里墨印与墨书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戏衣衬里墨印与墨书 |
时代 | |
门类 | 音乐戏曲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戏衣衬里墨印与墨书❖图片
戏衣衬里墨印与墨书
绿缎彩绣大勾莲采莲衣上的墨印
月白地蔓草锦女帔之墨印
“南府”墨印
“外二学”墨印
“景山内学”墨印
“南府外头学”墨印
“景教习”墨印
戏衣衬里墨印与墨书❖简介
清宫戏衣衬里上的各种墨印与墨书,其内容包括演戏机构、戏班名称、承应地点等。其中演戏机构包括南府、景山的内学与外学,其下又各分设头、二、三学不等。
相关知识科普
南府
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
景山
景山本为位于紫禁城正北的皇家苑囿名称,在此则为乾隆所设的与南府并行的演戏机构名称。乾隆南巡时,江南优伶的演技使其耳目一新,故特命地方官员选送名伶入宫。大批苏、扬名伶入宫后被安排在景山居住和习艺,以别于由太监组成的“内学”。景山设有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及其它一些部门,与南府共同承应宫中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