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铜镀金甬纽桥口镈钟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铜镀金甬纽桥口镈钟 |
时代 | |
门类 | 音乐戏曲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69491-6/1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铜镀金甬纽桥口镈钟❖图片
铜镀金甬纽桥口镈钟❖简介
铜镀金甬纽桥口镈钟——太簇律 通高84.2厘米、横径8厘米,于径36厘米,于横径45.7厘米,乾隆二十六年;铜镀金甬纽桥口镈钟——南吕律,通高56厘米、横径5.6厘米,于横径26.5厘米,乾隆二十六年。
镈钟,铜鎏金,平于,桥口,呈合瓦形,为先秦以来的编甬钟形制。与编钟不同,镈钟系“特悬”,即一圜镈钟独用一套架座悬挂。钟的架座称为簨簴,簨指横梁,簴指立柱,皆涂金漆,上簨雕龙首、植金鸾,鸾与龙首均衔五彩流苏,页板上雕双龙戏珠纹,左右两簴承以五彩伏狮。镈钟每套十二圜,以对应十二律和一年十二个月(闰月以交节为界,交节前沿用上一个月的乐律,交节后用下一个月的乐律),以钟体大小调节音高,钟愈大发音愈低。依照传统,冬至节所在的农历十一月用黄钟律,十二月用大吕律,正月用太簇律,二月用夹钟律,以此类推,至十月用应钟律。作乐时,一句歌词开唱前,先击镈钟一声,以宣其声;将唱完时,再击特磬一声,以收其韵,即孟子所谓“金声玉振”。
镈钟为历代王朝宫廷雅乐的重器,朱元璋在南京建立的明朝未制作镈钟,此后失传,清早期依旧付诸阙如,康熙朝编撰《律吕正义》只是引用文献对镈钟做了纸面上的记载而已。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西临江府(今江西清江县)出土古钟十一枚,作为祥物贡入北京,乾隆皇帝亲自考订为先秦镈钟。此时恰逢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战争取得重大胜利,遂效仿三代“功成作乐”的传统,于二十六年(1761)仿古钟形制新铸镈钟,亲自撰写钟铭,陆续为使用中和韶乐的各处坛庙和宫殿添配了镈钟和特磬。镈钟、特磬作为传统的“宫悬”、“金石之音”,是清宫中和韶乐专用的礼乐重器,是天地尊神和皇后至上身份的象征。其中,皇帝三大节专用黄钟律,依据《礼记》“天子日也,后月也,酉为月之正位”之义,择定南吕律用于皇太后、皇后三大节的庆贺典礼。
乾隆帝御制钟铭释文:
自古在昔,功成作乐。辨物涓吉,铸此钟镈。
皇祖正音,中和大备。讵独是遗,或存深意。
绩底西旅,瑞出西江。考制象器,协和万邦。
一簴特悬,用起律首。编钟继奏,箫韶成九。
宽横栾舞,必考必精。慎遵前宪,敢或损增。
宣阳导阴,立均出度。万事本根,百王矩矱。
繄余小子,蒙业重熙。赖天耆定,惟曰际时。
范器识年,悉新已盛。铭无溢辞,惕乾懋敬。
乾隆御制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簨簴
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梁称簨,两侧立柱称簴。《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簴”。注:“簨簴,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簴,饰之以蠃属,羽属。”清代簨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横向三簨,下二簨为悬钟之用,两层各八枚;上簨两端刻龙首,不挂钟,其上插五只金鸾,龙首与金鸾俱衔五彩流苏;其二为纵向二簨,主要起支柱作用,与横向三簨相连;其三为纵簨下端伏狮与趺,主要起承载和稳固之用。在簨簴的表面,俱用金涂饰。
金漆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为《髹饰录》所谓的“罩金漆”,其工艺为在木胎漆地上贴饰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冬至
冬至,也称长至,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律吕正义》
清康熙帝钦定之书。康熙帝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曾加以研究,特于五十二年(1713年)在蒙养斋立馆诏修律吕诸书,广求海内畅晓乐律者,越一年余完成。在编纂《律吕正义》一书时,康熙帝亲自审定古今尺度,制十二正律以和八音,确定黄钟律管之长,制定出不同于明代的清宫律吕制度。《律吕正义》共五卷,上编二卷讲管音、弦音律度,多算律方面问题;下编二卷讲钟、磬、笛、箫、琴、瑟等各种乐器制作理论;续编一卷讲西洋五线谱基本用途。
西清
“西清”为清代宫内南书房的别称。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关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论著汇编,西汉戴圣编纂。其内容分为两大类:①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②关于礼乐制度。《礼记》本非一人所作,因而在内容上显得十分博杂。《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为之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