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金钟”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金钟”琴 |
时代 | |
门类 | 音乐戏曲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6924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金钟”琴❖图片
金钟漆琴(全形1)
金钟漆琴(全形2)
金钟漆琴(款识2)
金钟漆琴(款识1)
金钟漆琴(全形3)
金钟漆琴(局部)
“金钟”琴❖简介
“金钟”琴,宋,通长115.7厘米,隐间107.9厘米,额宽16.4厘米,肩宽19.6厘米,尾宽13.6厘米,厚4.8厘米。清宫旧藏。
“金钟”琴,仲尼式,通体黑漆,牛毛断,葛布地鹿角灰胎。胶合紧密,挖膛颇浅。长方池沼,凤舌镶嵌。蚌徽余四枚,护轸伤缺。紫檀岳尾,紫檀足粘实无法取下。琴扁薄,底板两边微向上稍有圆意,额底略有减薄。
琴背铭刻,原均贴金,今脱落将尽。龙池上方刻小篆“金钟”琴名。池左右刻隶书琴铭“闲邪纳正,导德宣情”,龙池下方刻草书“宣和殿”,又九叠文“御书之宝”大印。“宣和殿”,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建成,至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名保和殿,计存在24年。此琴亦当是这期间所制,应为徽宗时的“官琴”
相关知识科普
隐间
隐间指古琴琴面从岳山到龙龈的距离,即有效弦长。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贴金
中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贴金是将金箔用竹夹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地子上的一种方法。古代贴金的地子,一般用鱼鳔胶水或构树津液涂刷。
龙池
位于琴底上方的出音孔称“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