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红漆描金云龙纹中和韶乐埙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红漆描金云龙纹中和韶乐埙 |
时代 | |
门类 | 音乐戏曲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7015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红漆描金云龙纹中和韶乐埙❖图片
红漆描金云龙纹中和韶乐埙❖简介
红漆描金云龙纹 中和韶乐埙 清中期,通高8.5厘米,底径4.5厘米,吹口径0.8厘米,腰径6.5厘米,音孔径0.4厘米。
陶质,中空,大如鹅卵,形如秤锤,底平上锐。上顶为吹孔,按音孔六个,前四后二。埙周身髹红漆,描金云龙纹,色彩艳丽,富有皇家气派。演奏时,双手捧埙,双手拇指分别按后面的两个按音孔,双手中指、食指分别按前面四个按音孔,手指间下垂五彩流苏。
在明清宫廷中,埙专用于中和韶乐,是西周以来“八音克谐”中土之属的唯一一种乐器。埙在中国源远流长,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一孔陶埙,后来按音孔日益增多,而有了旋律功能。
相关知识科普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3300年,分早晚两期。其早期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前后阶段分别受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影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存在过灿烂古老的原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