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仲尼式石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仲尼式石琴 |
时代 | |
门类 | 音乐戏曲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16925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仲尼式石琴❖图片
仲尼式石琴❖简介
清代,通长114.6厘米,隐间106厘米,额宽15.3厘米,肩宽17.5厘米,尾宽11.8厘米,厚5.5厘米。
琴为仲尼式,清代制作。清宫所遗。长方池沼,青石所制,上下两块相扣,蚌徽,鸡翅木轸足,足与护轸均缺一。
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回纹花边篆文方印,似为“辽天风”,池下刻花边圆印,似为“太吉”,皆字体古怪难以辨识。池沼窄不容指,琴形制亦失度。
相关知识科普
隐间
隐间指古琴琴面从岳山到龙龈的距离,即有效弦长。
鸡翅木
又称“鸂鶒木”。家具用材,主要产于广东琼州,干多结瘿,白质黑章,纹如鸡翅,故又名“鸡翅木”。子为红豆,可作首饰,故兼有相思木之名。又名“杞梓木”。
龙池
位于琴底上方的出音孔称“龙池”。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