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蟠虺纹大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12-06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蟠虺纹大鼎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蟠虺纹大鼎
时代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05535)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蟠虺纹大鼎❖图片

蟠虺纹大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大鼎❖简介

,高75厘米,宽102厘米,口径77厘米,重64.2kg。

鼎圆形,侈口,敛颈,有附耳,圆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环,环上饰兽头。颈饰重环纹、蟠虺纹、三纹,腹上下饰二道绳纹,间饰蟠虺纹、下垂,足饰兽面纹

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时期鼎足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现的重环纹,至春秋时逐渐被蟠虺纹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时有重环纹和蟠虺纹,是两种纹饰转换过程的反映。


相关知识科普


蟠虺纹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蟠虺纹即象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蛇。《国语》:“申胥谏曰:‘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重环纹

古玉器纹饰之一,由略成椭圆的内外环组成,特点是一侧为椭圆,另一侧为直角或锐角纹样。也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常以环内套环的形式出现,有时可多达三重环。既可作为铜器上的主体纹饰,也可作为辅助花纹。西周晚期出现。

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绳纹

也称绳纹。是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线条扭结成绳索状的纹饰。

蕉叶纹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矛带有锋刃的两翼称“叶”。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鼎足

圆柱体,素面,一足,有深绿色地子和少许浮土锈。

相关文章

  • 秦子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秦子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秦子戈,春秋后期,长23.1厘米,宽11.5厘米,重0.240kg。戈长刃,直“内”,内上有一长“穿”,“胡”上有三穿,有“栏”。援上刻划铭文15字:秦子作造,中辟元用,左右师魼,用逸。宜。记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两军,迅速出动。宜地(“宜”为地名)所造。...

    458 穿
  • 兽耳『0556』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耳『0556』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兽耳『0556』,战国前期,通高13.8厘米,宽23.7厘米,重1.24kg。器有隆盖,盖顶捉手透空并饰蟠螭纹。椭圆形腹,腹两侧有龙形耳。器腹下侧附有四足,为人面、鸟嘴、双脚双翼的怪兽。...

    1496 蟠螭纹 螭纹
  • 铜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铜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长17厘米,刃宽15 厘米1954 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钺之形源于斧,从劳作工具而发展为刑杀武器,随之成为权力的象征,《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钺为复合型兵器,安装木质长柄,常为随侍王侧的仪仗武器,《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入纣宫时“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学者考证,“王”字本义即为斧...

    1590 青铜器 铜钺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连弧四叶纹镜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 西盟型蛙饰铜鼓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西盟型蛙饰铜鼓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西盟型蛙饰铜鼓,通高48.1厘米,面径64.3厘米,足径52.4厘米。此鼓形体高瘦,鼓面宽大,边沿向外伸出,鼓身轻薄,为上大下小的筒形,胸、腰、足无分界标志。有扁耳二对,耳格成叉形,自然形成三角形孔耳。此鼓当属西盟型铜鼓。鼓身遍饰花纹。鼓面,以三弦或双弦分晕,共22晕,1晕饰太阳纹12芒,间心形加线纹,以同心圆纹为主纹,2-5、17-20晕饰栉纹夹同心圆纹带...

    368 西盟型铜鼓 雷纹 团花 莲瓣纹 累蹲蛙 弦纹
  • 环耳蹄足铜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环耳蹄足铜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环耳蹄足铜敦春秋 通高20.3厘米,口径22.6厘米 1966年河南省潢川县高稻场出土 敦整体呈扁球形。盖隆起,顶部有环形六挡捉手,沿部有窄折边,且铸有三个小边卡,器身敞口,窄折沿,微束颈,折肩,深腹下收,圜底,下有三条带兽面的矮小蹄足。盖上与腹上部各有4个四棱环形钮,钮上饰几何纹。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河南博物院等编,郑州...

    704 青铜器 环耳蹄足铜敦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亚鸟出戟觚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亚鸟出戟觚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亚鸟出戟 觚,商晚期,高26.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8厘米。觚喇叭口,腰和下部均有出戟装饰,圈足。器形高挑细长,中部明显收缩,具有商代后期铜觚的明显特征。觚身有许多精细的纹饰,从上至下分为四层:颈部饰以该时代流行的蕉叶纹;颈下端饰蛇纹,蛇头部宽大,眼睛突出,此种纹饰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腰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显示出礼器所特有的高贵。底部有图...

    349 出戟 蕉叶纹 兽面纹
  • 蟠螭纹铜壶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蟠螭纹铜壶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蟠螭纹铜壶春秋 通高41厘米,口径23.7厘米 1996年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窖藏出土 圆形。上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子口插入壶体;壶身微侈口,长颈,两侧各有一兽首状耳,内套活环,鼓腹,平底,圈足。盖顶饰涡纹与一周蟠螭纹。盖沿和器身用蟠螭纹、窃曲纹、环带纹与瓦棱纹装饰。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河南博物院等编,郑州:大象出版社,...

    1037 青铜器 蟠螭纹铜壶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番君鬲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番君鬲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番君鬲,高11.8厘米,宽16厘米,重1.46kg。鬲口沿宽且外折,束颈,突肩,有凸棱,裆部趋平,足呈兽蹄形。肩饰变形窃曲纹。口沿有铭文17字:唯番君『0031』伯自作宝鼎,万年无疆,子孙永用。铭文意为:番君『0031』伯自作宝鼎,祈望万年无疆,子孙永用。西周晚期,束颈鬲开始逐渐消失。春秋早期的鬲多沿袭西周晚期的式样,此器是当时尚遗存的一件典型的束颈鬲。又由...

    262 窃曲纹
  • 父丁尊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父丁尊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父丁 尊,商代。...

    1038 父丁
  • 楚王酓『0558』盘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楚王酓『0558』盘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楚王酓『0558』 盘,战国后期,高7.9厘米,口径38.5厘米,重3.08kg。此盘平唇浅腹,凸底无足。通体光素无纹饰。器口、腹部各有铭文1行,口上20字,腹外部9字:楚王酓『0558』战获兵铜。正月吉日,室铸小盘,以供岁尝。冶师绍『0559』佐陈共为之。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0558』在战争中缴获大量铜兵器。在正月的一个吉祥日子,把铜兵器熔化,铸成这个炒盘...

    459 在正月
  • 楚王酓璋剑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楚王酓璋剑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楚王酓璋剑,长50.5厘米,宽4.5厘米,重0.82kg。剑长体,宽刃,有格,圆柱柄,有镡。剑身上刻有铭文15字: 楚王酓璋为从囗士,铸用剑囗用征囗。铭文记楚王酓璋为从征将士铸剑,作为征伐之用。   此剑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1259
  • 鎏金铜当卢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鎏金铜当卢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西汉长20.8厘米,宽7厘米,厚0.5厘米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

    399 青铜器 鎏金铜当卢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铜单“左”字虎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单“左”字虎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单“左”字虎符,六朝,长6.6厘米,宽4.5厘米。虎符呈卧虎状,张口显出利齿,立体虎斑纹,形态凶猛。此片虎符为完整虎符之一半,单字铭文“左”字。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符多做成动物状,常为虎形,称为虎符。六朝虎符传世罕见。...

    1031
  • 蕉叶纹四足方斝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蕉叶纹四足方斝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蕉叶纹四足方斝,清中期,高9.5厘米,宽10.8厘米。斝体呈方形,侈口,束颈,深腹,腹侧有一兽首鋬,平底,底下有四足。颈饰三兽首及变形夔纹,腹饰蕉叶纹。此器仿商代铜斝制作,造型大致相似,但又有所区别。从形体上看,商代铜斝体量更大,器口上有二伞形柱;清乾隆时期的此件仿品体形小,且没有柱。商代铜斝,圆体者为三尖足,方体者为四尖足,足高,且外撇角度较大。而此件仿品...

    1177 蕉叶纹 夔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