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严绳孙等京口三山图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严绳孙等京口三山图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5305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严绳孙等京口三山图卷❖图片
京口三山图卷末段-禹之鼎绘
京口三山图卷首段-严绳孙绘
京口三山图卷中段-张纯修绘
严绳孙等京口三山图卷❖简介
《京口三山图》卷,清,严绳孙、张纯修、禹之鼎分段绘,纸本,墨笔,纵26.5厘米,三段画卷分别横96.2厘米、80厘米、88.5厘米。
此件作品无年款。首段为严绳孙所绘,钤“绳孙”朱方印、“藕渔”白方印。中段为张纯修所绘,钤“见阳”白方印。末段左下角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因此断定此段为禹之鼎所绘。因画幅上有张纯修的收藏印“见阳子珍藏记”、“见阳书画”、“神品”,尾纸有严绳孙题跋:“壬申夏五月似见阳老祖台长兄览正”,推断此图画完后归张纯修收藏。图当绘于壬申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或之前,禹之鼎时年46岁。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春,禹之鼎因厌倦官场应酬,身心疲惫,正值当时刑部尚书 徐乾学解职回籍,受其之邀,一同南下,游历江南,僦居太湖的洞庭东山,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才北归京都。这一段时间是他创作较为自由的时间,作品也传达出较为闲适、真挚的情感。
此图卷共为三段,分别为严绳孙、张纯修、禹之鼎所作。金山、焦山、北固山世称京口三山,位于镇江。画面以同一视角描绘金山与焦山对峙江中的情景,均为墨笔写意,虽风格各异,但都意在表现江南水乡湿润清秀的特质。严绳孙所绘写意重于写真,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清隽雅逸。张纯修所绘则突出江南多雨迷濛的特点,用笔湿润,具有烟岚之气。禹之鼎所绘最为写真,刻画细腻生动,用笔淡雅秀润。图中金山寺寺宇楼台层层相接,一塔拔地而起直指云天,“塔拔山高”,无论近观远眺,总见寺而不见山,有“寺里山”之说。江边,帆影绰绰,人影剪剪。
相关知识科普
严绳孙
严绳孙(1623—1702年),字荪友,江苏无锡人。早年为诸生,后弃去,以擅诗文名于时。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之职,寻迁右中允,曾参与撰修《明史》之事,分纂隐逸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辞官归里,自号藕荡渔人。工书法,史载其6岁时即能作径尺大字,片纸只字俱为时所珍。其书以楷书最工,入晋唐人之室,兼擅画。著有《秋水集》行世。
张纯修
张纯修(生卒年不详),字子敏,号见阳、见阳子、敬斋,河北丰润人,官卢州知府。擅山水,得董源、米芾之沉郁,兼倪瓒之逸淡。因其收藏颇丰,故能得前人笔意。
禹之鼎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尚基、上吉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尾纸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尚书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徐乾学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之甥。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编修,历官至刑部尚书。与弟徐秉义、徐元文均为贵官。曾总裁《一统志》、《明史》、《会典》等书。与高士奇、王鸿绪等互相标榜,其家人、门客、子侄亦受贿营私,横行乡里,因而屡遭劾奏。著有《读礼通考》、《通志堂经解》、《传是楼书目》、《澹园集》等。
太湖
太湖,在江苏吴县西南,跨江苏、浙江二省,景色优美,湖中小山甚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