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西盟型蛙饰铜鼓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西盟型蛙饰铜鼓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2920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西盟型蛙饰铜鼓❖图片
西盟型蛙饰铜鼓
西盟型蛙饰铜鼓面
西盟型蛙饰铜鼓局部
西盟型蛙饰铜鼓内侧
西盟型蛙饰铜鼓❖简介
西盟型蛙饰铜鼓,通高48.1厘米,面径64.3厘米,足径52.4厘米。
此鼓形体高瘦,鼓面宽大,边沿向外伸出,鼓身轻薄,为上大下小的筒形,胸、腰、足无分界标志。有扁耳二对,耳格成叉形,自然形成三角形孔耳。此鼓当属西盟型铜鼓。
鼓身遍饰花纹。鼓面,以三弦或双弦分晕,共22晕,1晕饰太阳纹12芒,间心形加线纹,以同心圆纹为主纹,2-5、17-20晕饰栉纹夹同心圆纹带,6、10、16晕饰填线雷纹,7、8、13、14晕以翔鸟、定胜纹为主纹,9、15晕饰小鸟纹,11晕饰方格纹,12晕饰栉纹,21晕饰谷粒形纹,22晕饰雷纹,晕外四方各饰3朵团花,面边缘饰一周莲瓣纹,三累蹲蛙和一单蛙逆时针环列。鼓身,胸饰花纹6道,1、6晕饰雷纹,2-5晕纹带与鼓面同;腰中部、下部纹带基本与鼓面同,仅中部上端和腰部下端各多一道填线雷纹;足部花纹3道,1晕饰编织纹加同心圆纹,2晕饰雷纹加线,3晕饰栉纹,足边缘饰羽纹。鼓身两侧各有一道篾纹,压于各弦纹下面。鼓耳饰弦纹。
此鼓的铸造全部用失腊法成形,工艺已有重要革新,花纹用捺板拍印。依据广西龙州唐代墓葬出土的该类型鼓推断,这件鼓的铸造年代可早至唐代。
相关知识科普
角
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西盟型铜鼓
因此型铜鼓大部分见于云南省的西盟山区,故名。这种铜鼓在唐朝流行于中国的西南边境和缅甸一带。
雷纹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团花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累蹲蛙
铜鼓上常有立体青蛙装饰,有单只的也有叠踞的,叠踞的青蛙为一大一小相背负,称“累蹲蛙”。用青蛙装饰铜鼓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有认为因为使用铜鼓的南方民族以农业为主,青蛙被视为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吉祥物;有认为青蛙就是蟾蜍,因为鼓面中心装饰的是太阳纹,蟾蜍则代表月亮;有认为蟾蜍繁殖力强,体现了古人希望“子孙繁衍”的思想;也有人认为青蛙与图腾崇拜有关;还有人认为南方民族敬蛙是提倡勇武精神的象征。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