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铜鎏金金刚萨埵坐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铜鎏金金刚萨埵坐像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1531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铜鎏金金刚萨埵坐像❖图片
铜鎏金金刚萨埵坐像❖简介
铜鎏金 金刚萨埵坐像,明永乐,通高26.5厘米。清宫旧藏。
金刚萨埵坐像头戴五叶宝冠象征五佛严顶,束发缯带双飘于耳后,双耳垂饰大耳珰。圆面朗目,嘴角上扬,微含笑意。上身袒露,通肩 披帛带,胸前、腰际佩挂璎珞,四肢、手足各以臂钏、手镯、脚镯等为装饰。左手持金刚铃握拳安于腰侧,表以大智慧清净法音惊觉一切有情归于正道;右手持五股金刚杵安立心际,象征着如来五佛五智。莲座正面由左至右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主一切如来金刚法印,经中谓为一切众生菩提心之本,以其心性坚固如金刚故名,也称金刚菩萨、金刚心菩萨等,其与显宗之普贤菩萨异名而同体。教典中谓密宗之发生即自龙树菩萨亲受金刚萨埵之传授而始。密宗普遍认为修习金刚萨埵法门可止一切恶念,能破一切烦恼,能生无量福智,尤其修行密法者须供奉金刚萨埵,习诵其咒语,如此则修行者在修法中偶有失误亦不会为诸尊护法等所责罚,因此各派皆视之为本尊加以供奉、修持。
通肩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披帛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璎珞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有情
佛教中指一切有感情、有意识的生物为“有情”,是“非情”(指草木、山河、大地等)的对称。梵文音译为萨多婆、萨埵,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
金刚杵
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五佛五智
《菩提心论》、《秘藏记》等述密宗将大日如来之智体分立为五种,配以五方五佛,是称五佛五智,即中央大日如来,具足法界体性智,属佛部;东方阿閦佛,具足大圆镜智,属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具足平等性智,属宝部;西方阿弥陀佛,具足妙观察智,属莲花部;北方不空成就佛,具足成所作智,属羯磨部。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