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盏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648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盏❖图片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内壁纹饰
铜胎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外壁纹饰及底款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盏❖简介
雍正款画珐琅寿字花卉纹盏,清雍正,通高8.5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2.5厘米,托盘口径16厘米,足径12厘米。清宫旧藏。
盏为圆形,直口带盖,圈足。下置托盘,盘中心凸起盏槽,与盏的圈足相吻合。盏上绘制了莲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实、石榴、灵芝、佛手、葫芦以及蝙蝠等,寓意多福多寿、子孙万代。足内白地,双方框内蓝色楷书“雍正年制”款。托盘饰寿字、花卉、桃蝠纹,同样寓意吉祥。底蓝地黑色楷书“雍正年制”款。
盏及托通体在地色的设计上,分别使用了浅蓝、黄色和黑色,设色清晰鲜明,对比强烈,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极为考究。
相关知识科普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盏托
放置茶盏的承托物,是与盏配套使用的一种茶具,在宋代较为流行。瓷质盏托始见于东晋,宋代汝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等窑均有烧制。托口沿除圆形还有花瓣形。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