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宣德款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宣德款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610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宣德款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图片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盖面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底款
宣德款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简介
宣德款錾胎珐琅 缠枝莲纹盒,明宣德,高5.5厘米,直径11.3厘米。清宫旧藏。
盒圆形,直壁,平顶。通体以蓝色珐琅为地,盖面中心饰盛开的莲花一朵,周围环以枝蔓,壁周饰彩色缠枝莲纹数朵。底心署“宣德年造”款,并以款为中心环绕两周填彩釉的莲瓣装饰。
此盒纹样的制作方法与掐丝珐琅不同,线条粗犷,它是以金属錾花技法,在铜胎表面錾刻出花纹,然后在凹下处填施各色的珐琅,再经焙烧、鎏金和打磨而成,是目前仅见宣德时期有纪年款的錾胎珐琅作品,弥足珍贵。
相关知识科普
錾胎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个品种。即将金属雕錾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造中。其工艺过程是:先在已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雕錾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纹样轮廓线凸出,再于凹处点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缠枝莲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錾花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