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734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卷❖图片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卷❖简介
《仿黄公望山水》卷,明,董其昌绘,纸本,水墨,纵25.7厘米,横207厘米。
自题:“丙辰首春写黄子久笔意。时有明州闻尚书家藏子久图,客以见授,因略仿之。玄宰。”钤“董其昌印”。丙辰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鉴藏印钤“顾子山秘箧印”、“愉庭审定”、“宜子孙”等。
董其昌对元代山水名家黄公望的艺术极为赞赏,认为“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他广泛搜集黄公望的传世画作,自言“黄子久画,以余所见,不下三十幅”,如其藏有黄氏的《富春大岭图》、《天池图》、《浮峦暖翠图》及《临溪书屋图》等。他对所得黄氏作品悉心体会,描摹不倦。此图便是董其昌62岁时临仿黄公望笔意创作的山水画精品。
图中峰峦绵延,于高低错落中显现出逶迤起伏的节奏感。在移步换景的设陈布势及草木树石的勾描笔法上均可见董氏对黄公望绘画艺术的传神表达。近景形态各异的树木相互遮掩地生长在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树干以墨线双勾,用淡墨或皴或晕,增强了其明暗效果及立体感。树叶的表现更为丰富,有的以侧锋卧笔大点横贯,有的用浓淡墨相互交叠,有的直接落笔画线成叶,有的则以细线双勾成夹叶状。画家笔下的树木山石不重形貌而重其内在的神韵本质,同时笔墨的自身韵味也成为画家自觉的追求,这些都表现出明代晚期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相关知识科普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丙辰
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个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个词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用以记日。
尚书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双勾
此处指中国古代复制法帖的技法。由于没有印刷术,为使名家法帖得以流布,乃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轮廓,再按照原作墨色浓淡与笔划轻重填墨,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也称双钩廓填法。许多法书名迹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此法盛于唐代,宋代亦多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