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890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图片
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
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底款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简介
乾隆款掐丝珐琅 夔龙纹双耳花插,清乾隆,高52厘米,宽22厘米,口径15.3x19.3厘米,足径22x25.3厘米。清宫旧藏。
此器侈口,附对称的夔龙形双耳,垂腹,圈足。口内有八孔铜胆。口下饰正面龙纹,颈部和圈足上部饰夔龙戏珠纹,腹部开光内饰夔龙纹,圈足下部饰朵花纹。凸起的铜鎏金条带上阴刻 卷草纹。外底双方框内镌刻阳文“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该器仿照西周中晚期青铜礼器壶制成,胎体厚重,形制规整,形体硕大,适合在大型宫殿中陈设摆放。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蟠螭纹
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螭纹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卷草纹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卷草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