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三彩琉璃罗汉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三彩琉璃罗汉像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6251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三彩琉璃罗汉像❖图片
三彩琉璃罗汉像❖简介
三彩琉璃 罗汉像,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高121厘米,宽61厘米。
罗汉面颊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口微闭,大耳,为一年轻僧人形象。身穿袈裟,袈裟以绿、黄色为主,边缘饰精美的花纹图案,衣纹简洁自然。身后墨书“功德施主杨□同妻杨张氏,化主道济,匠人刘□。成化二十一年十月初一日”等字。
琉璃釉料一般用铅、铁、铜、钴、石英配制,先烧好素胎,然后施釉,经过低温烧制而成。传统琉璃以山西河津、太原、阳城和山东博兴最为著名,河南禹县等地也有制作。明清时期琉璃造像并不少见,但记录明确的制造时间和制造者姓名的却较少,此像为我们研究明清琉璃造像提供了时代标尺。
相关知识科普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