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黄熏皮行裳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黄熏皮行裳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5093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黄熏皮行裳❖图片
黄熏皮行裳
黄熏皮行裳黄条
黄熏皮行裳❖简介
黄熏皮行裳,清,长96厘米,腰围宽90厘米,下摆宽102厘米。清宫旧藏。
行裳是下裳,围系于腰际而垂下,是行服的一部分。行服是清代皇帝的服装种类之一,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三种,主要穿用于巡幸和狩猎等出行之时。其中行褂和行袍是上衣,行褂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行袍衣长过膝,行褂穿于行袍之外。
此行裳黄色兽皮面,月白色素纺丝绸里,以正中开裾而分为左右两幅。两幅的上方用一条石青色横幅布缝连,横幅布两端有长带可围系于腰际。行裳里子的中部各置一条横向的蓝色丝带,每条丝带的靠近开裾一端各有一枚铜镀金素面扣,尾端缝四个扣袢,这种设计可调节行裳围于腿部时的松紧,十分巧妙。在清代,皇帝、王公和文武品官的行裳形状相同,可根据季节不同而相应以袷、毡、皮等质料为表。此件以皮为表,是皇帝冬季穿用的行裳。
此行裳拴有黄条,墨书:“黄熏皮都什希一件”。根据《大清会典》规定:“皇帝行裳,冬用鹿皮或黑狐为表”,这件皮行裳为皇帝所用,因此“黄熏皮”应是鹿皮。“都什希”,则是“行裳”的满语音译。
相关知识科普
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的服装种类之一,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三种,主要穿用于巡幸和狩猎等外出骑行之时。其中行服袍的形式如常服袍,而最大的特点是身长较常服袍减短十分之一,右裾裁下一尺见方的一幅,观之似缺一块,故又称“缺襟袍”。裁下的一幅用钮扣与袍相系,步行时可放下,骑行时则撩开系上,以便于骑马,设计十分巧妙。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素面
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大清会典》
书名。简称《清会典》。清官修政书。康熙时初修,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叠加续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书一百六十二卷;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二百五十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成书一百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成书八十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书一百卷。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的写法,以政府机构为纲,系以各种政事。各朝所修《会典》叙事时间相接,汇编清代各官衙的执掌、政令、事例及职官、仪礼等制度,为研究清代典制的重要资料。各书成书时均有殿本。
会典
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唐代时有《唐六典》,虽为六,实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体制。明清时改称会典,仍以六部为纲。清又有会典则例与会典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