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锦群地三多花卉锦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锦群地三多花卉锦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1793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锦群地三多花卉锦❖图片
锦群地三多花卉锦❖简介
锦群地 三多 花卉锦,清乾隆,长178厘米,宽75厘米。清宫旧藏。
锦以蓝色地经、地纬织成五枚二飞缎纹地,以黄、绿、蓝、月白、红、驼、圆金等色线为纹纬与纹经交织成五枚左向纬斜纹显花。其锦群地以龟背形为骨架,在龟背形骨架内四周,分别填绿色古钱纹、红色斜万字(即曲水)、蓝色锁子纹和柳绿色方胜纹,中间填朵菊和宝相花。两种不同颜色和花纹交错排列,组成了满地锦群纹样。在五颜六色的锦群纹地上,又饰缠枝菊花、莲花、牡丹、桃花、石榴、桃子、佛手、莲房等。此种装饰手法即称“锦上添花”。其花纹为两排一循环。第一排为牡丹、桃花间隔排列,牡丹花头朝左,上饰石榴,桃花头朝右,上饰桃子。第二排为菊花、莲花间隔排列,其花头均朝右,菊花上饰佛手,莲花上饰莲房,组成二方连续纹饰。
此锦构图别具一格,且充满吉祥之意。古钱和方胜象征财富,斜万字和锁子、菊花、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莲房象征多子,佛手谐音福,这些具有吉祥意蕴的花纹配在一起,组成“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纹饰。
此锦织工精湛细密,花纹除用金处采用挖梭工艺之外,其余彩纬皆用长跑梭工艺织制。花纹层次分明,清晰规整,生动活泼。用色丰富,艳丽而古雅,是清乾隆时期苏州仿宋锦的代表作。
相关知识科普
锦群地
即由多种花纹或地纹组成的锦地。常被用作锦纹或地纹的图案有古钱纹、锁子纹、正斜万字纹、方胜纹、龟背纹、巨纹等,取其二三种或四五种集聚作为某件锦的地纹,即称锦群地。
三多
即桃、石榴、佛手,意为多子多福。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地经
提花织物无花部分称为地子,织作地子的经线即为地经。
地纬
提花织物无花部分称为地子。织作地子的纬线即为地纬。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纹纬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纬线称为纹纬。
纹经
用于织作提花织物花纹的经线称为纹经。
方胜
以两个菱形部分叠压相交而构成的纹样,也指用金、银、玉石、丝等材料制作成的这种纹样的饰物。
宝相花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佛手
亦称佛手柑。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果实冬季成熟,鲜黄色,分裂如掌。原产亚洲,我国南方有栽培。花、果可供欣赏,并可入药。
二方连续
亦称“带状图案”,图案画中的一种组织方法。是将一个纹样单位向左右或上下连续成一条带状的图案。其排列的方法很多,匀齐的排列、平衡的排列或混合式排列等。应用范围很广,多用作花边。
挖梭
亦称挖花,是织制多彩织物花纹的一种工艺技巧。其方法为用多把彩色小梭在织物局部按花纹色彩需要依次往返织制花纹,织完花纹就剪断,所以既易换线,又易投梭,可以不受色彩的限制而织制各种颜色的花纹,尤其适合花纹繁缛的多彩织物。利用挖梭工艺织制花纹有三大好处:节省原料;减少织物背面的抛线和织物的厚度;花纹色彩的变换灵活自如,有晕色效果。
长跑梭
织造术语。是指从开机到落机都参与织制的线梭,如地纬梭。长跑梭使整匹织料整体效果呈现出的色彩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仿宋锦
即宋式锦,是明清两代按照宋代锦的组织与花纹特点仿制的,具有宋代锦的风格特征的织锦。
宋锦
以彩纬显花的重纬织锦,因始盛于宋代而得名。产于苏州、湖州、杭州一带,多用于书画装裱。织物结构采用三枚斜纹组织,配色采用分段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