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7272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图片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简介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清乾隆,纵329厘米,横137厘米。清宫旧藏。
画面以齐缂作块面缂织,在局部灵活地施用构缂、长短抢和缂金。人物的须发用缉线绣,牛毛、牛鼻等细部则用笔绘染。此作品塑造出神态生动的老子乘牛而行的形象,颇具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承继传统工笔重彩法的宫廷人物画风格。画幅上方题御制诗二首,分别为巳卯年(1759年)和庚辰年(1760年)题。图上缂织“乾”、“隆”、“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隆宸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七玺,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清宫鉴藏宝”、“琴书道趣生”九玺。
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世多以此寓吉祥之兆,本图即用此典故。此图幅面巨大,缂丝、刺绣和绘染并用,技法精湛,是乾隆时期艺术水平高超的缂丝加绣代表作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老子
即老聃(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
构缂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
缉线
刺绣的技法之一。以龙抱柱线( 即在一根强捻的合股线上再缠绕一根强捻的合股线,这种绣线称为“龙抱柱线”)为绣线,再另用一种线把龙抱柱线平钉在底衬之上,或勾边,或绣花,这种刺绣方法即缉线绣。
缉线绣
一种刺绣针法。此种针法多出于北京及沈阳地区,其特点是只用硬的包梗线圈钉出花纹的轮廓线,而不用丝线绣出花纹内部。
金廷标
金廷标(生卒年不详)字士揆,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少从父学。乾隆二十五年弘历南巡,他献画称旨,入了清宫,以作画供奉内廷。
宸翰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宁寿宫之景福宫,制《五福颂》书屏。甲辰年(1784年),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因即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
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此玺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为刻制此玺,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宝记》。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中共有两方皇帝之宝。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作“以肃法驾”之用。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乾清宫
刘向
刘向(公元前79-前8年),字子政,初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出身于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专心于经学,遂成为经学大师。汉平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诏领校中秘图书,从此将全部精力投入学术研究,尤其在古籍整理方面成绩斐然。著有《尚书洪范五行传》、《世说新语》、《五经通义》、《五经要义》等,另有《文集》6卷均已亡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