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景泰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景泰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2164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景泰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尊❖图片
景泰款掐丝珐琅兽面纹尊❖简介
景泰款掐丝珐琅 兽面纹尊,清乾隆,高16.2厘米,口边长9.3厘米,足径6.4厘米。
尊长颈,鼓腹,方形圈足,口内有一五孔铜胆,通体有八道鎏金齿状出戟。尊以天蓝色珐琅为地做装饰。内壁四面各饰折枝莲花一朵,外壁颈部饰变体蕉叶和兽面纹,腹部和圈足均饰兽面纹。外底双方框内镌刻阳文“景泰年制”楷书款。
此器系仿商末周初青铜礼器尊制作而成,胎体厚重,端庄古朴,掐丝工整细腻,色彩绚丽纯正,是清乾隆朝珐琅仿古器中的代表作。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出戟
器身凸起扉棱谓之出戟。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蕉叶纹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螭纹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饕餮
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