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长7厘米,高7.2厘米
河南偃师寇店出土
神兽纹博山炉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高27厘米,盘径28.2厘米 征集 器由炉、支柱和底盘三部分组合而成。炉体近似桃形,炉盖顶饰一飞鸟,其下有多座相连的山峰,山间饰线刻神兽纹。炉底亦饰线刻神兽纹,并随山势和兽纹的走向,有镂孔多个。其一侧附一矩形纽,纽内套一环耳。支柱为一羽人。羽人下有神龟及四神兽组成的基座。底盘侈口,折沿,浅腹,平底。素面无纹。...
环耳蹄足铜敦春秋 通高20.3厘米,口径22.6厘米 1966年河南省潢川县高稻场出土 敦整体呈扁球形。盖隆起,顶部有环形六挡捉手,沿部有窄折边,且铸有三个小边卡,器身敞口,窄折沿,微束颈,折肩,深腹下收,圜底,下有三条带兽面的矮小蹄足。盖上与腹上部各有4个四棱环形钮,钮上饰几何纹。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河南博物院等编,郑州...
宣和尊,高29厘米,口径17.4厘米,重5.4kg。此尊属三段式筒状尊。广口,鼓腹,圈足。通体饰花纹,口沿下饰仰叶纹,颈部为垂首弓身小蚕纹,腹部和圈足饰兽面纹。器身还装饰了4条扉棱,上端齐于口沿,使器体愈显庄重。尊内底铸大篆5行26字,释作:唯宣和三年正月辛丑,皇帝考古作山尊,『0234』于方泽,其万年永保用。这短短的26字,便把尊的定名、尊主、制作时间和用...
临袁侯铜虎符,西汉早期,高8厘米,宽2.7厘米。符作卧虎形,昂首卷尾。此为符的左半,侧有方形凹槽。虎背上有错银隶书9字:“与临袁侯为虎符,第二。”虎符是调动军队的凭证,其左授予统军的临袁侯,其右在皇帝手中,需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之右半前往临袁侯驻地,待两半虎符对合无误,方可发兵。...
蟠虺纹 『0023』,高32.5厘米,口径24.6厘米,重7.08kg。『0023』(音灵)大口外侈,有一周平边,颈大而短,广肩,上饰双兽耳,耳上套环,大腹,平底。以蟠虺纹为主题纹饰。...
兽面纹 甗,通高80.9厘米,口径44.9厘米,重40.02kg。甗侈口,双立耳,三蹄形足。颈、腹部起扉棱。颈部饰由夔纹组成的兽面纹,腹部饰变形三角形夔纹。三足上部饰长有牛角的大兽面纹,下部饰弦纹三道。此甗花纹精细,型体高大,为青铜甗中之较大者。...
铜戟耳圈足炉,清康熙,高7.5厘米,口径10厘米。清宫旧藏。铜炉盏式,鼓腹,口略外倾,圈足内缩。腹左右各饰一戟耳,亦似抽象夔形。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康熙年制”款。此炉为典型的康熙官方制器风格,可作清代宣铜器的断代标准。流传下来的旧藏宣铜炉,凡盏式造型的多配戟耳或狮耳。据《宣德彝器图谱》所载图式及相关资料,戟耳炉又分为渗金装饰、戟耳鎏金和无金饰三种类型,本器...
铜蚰龙耳圈足炉,清雍正,高5.1厘米,口径13.5厘米。清宫旧藏。铜炉簋形,直口,颈略收,鼓腹下垂,腹圜收,圈足。双耳为抽象的蚰龙造型。皮壳颜色均匀漂亮。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此炉造型虽然是宣铜器中最为常见者,但又显出与众不同。除皮壳手感细糯外,其款识为正宗的铸款,笔画转折分明,细挺匀整,布局法度谨严,可作为判断雍正宣铜器铸款的参考...
镂空龙虎纹仪仗戈春秋(前770-前476年) 通长20厘米,宽12厘米 1984年河南省许昌鄢陵县王店村出土 圭状援,钝锋,曲内,有銎短胡。戈援由两条相向的龙组成,龙身为多体虬结镂空的蟠螭纹。内上装饰一只卧虎,头成戈阑,虎尾上卷。胡与内有椭圆形銎,銎上塑一只夔龙,胡下有两个不规则形穿。该戈无刃,且纹饰双面镂空,给人一种精美剔透之感,应为仪仗用具。...
“虢季”鼎西周 通高39厘米,口径45.5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列鼎一组共七件,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此为其中的一件,侈口,沿向外斜折,微束颈,颈下有附耳一对,浅鼓腹,圜底,三蹄状足。颈与腹饰窃曲纹与垂麟纹。鼎的内壁有铭文4行18字:“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鼎不仅是饪食器,亦是重要的礼...
错银螭 首 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厘米,宽1.9厘米,重0.05kg。此为条形兽首带钩。钩身饰直棱纹,末端作螭首,用浮雕手法装饰,纹饰清晰,风格豪放。带钩外部鎏银,光艳夺目。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广泛,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西汉长20.8厘米,宽7厘米,厚0.5厘米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
单孝子鼎,通高23.6厘米,宽31.8厘米,口径21cn,重4.64kg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牺。器身饰弦纹二周。盖、器对铭,各铸铭文16字:王四月,单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铸飤鼎鬲。意为在王四月庚寅这一天,单孝子命铸煮食之鼎。...
“祖辛”铜卣商代后期(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25.7厘米,口长10.3厘米,口宽9.1厘米 1965年河南辉县褚丘出土 卣大体呈椭圆形,有盖,盖隆起,上有瓜棱状纽,沿下折。器身子口,鼓腹,圜底,圈足,并有提梁。整器分段饰有夔龙纹、凤鸟纹、瓦棱纹等,并有突起的扉棱。器盖对铭“祖辛”二字。这件铜卣造型典雅、纹饰清晰,是典型的三层纹饰结构,体现了商代...
兔猴铜带钩,汉,长16.2厘米。带钩通体鎏金,动物装饰均采用高浮雕手法。带钩前端为鸟首钩,后端装饰猴纹,猴一腿立,另一腿向后弯曲,双爪捧握食物。带钩正中还饰有一卧兔,兔耳较长,形态生动。带钩是古人腰带上的挂钩,铜制带钩最早在游牧民族地区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中原地区出现,一直沿用到汉代。...
寒塘凫侣图页(绘画)
钱杜紫琅仙馆图轴(绘画)
商山四皓图轴(绘画)
徐悲鸿柳雀图轴(绘画)
李嵩钱塘观潮图卷(绘画)
法常水墨写生图卷(绘画)
董其昌山水图册(绘画)
青枫巨蝶图页(绘画)
溪芦野鸭图页(绘画)
秋树鸜鹆图页(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