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单孝子鼎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单孝子鼎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279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单孝子鼎❖图片
单孝子鼎
单孝子鼎盖铭拓片
单孝子鼎器铭拓片
单孝子鼎❖简介
单孝子鼎,通高23.6厘米,宽31.8厘米,口径21cn,重4.64kg
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牺。器身饰弦纹二周。
盖、器对铭,各铸铭文16字:
王四月,单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铸飤鼎鬲。
意为在王四月庚寅这一天,单孝子命铸煮食之鼎。
相关知识科普
鼎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对铭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盖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时在盖和器上铸有文字内容、字数及字体完全相同的铭文,称为对铭。
鬲
鬲(音力),食器,炊粥器。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春秋战国时期鬲多以偶数组合与列鼎同墓随葬,起着陪鼎的作用。战国晚期,青铜鬲逐渐消失。 甗的下部世称鬲,用来装蒸锅水,属于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