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虎父乙鼎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虎父乙鼎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668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虎父乙鼎❖图片
虎父乙鼎
“虎父乙”铭文
鼎上的兽面纹
虎父乙鼎❖简介
虎父乙鼎,西周,口径16.8厘米,高20厘米。
该鼎之造型是西周早期常见的形制。鼎口上立圜顶耳,折沿,方唇,腹壁与圜底弯曲相和,底部三角形范线十分清晰,三条柱足较长。口沿下饰一周由细雷纹构成的展体式羽脊 兽面纹。内壁一侧近口沿处铸有铭文三字:“虎父乙”。
“虎”是这件铜器主人的族名,“父乙“是他已故的父亲,排在乙日祭祀,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每天都要祭祖先,因而要排列祭祀的次序,依序而祭,“父乙”是排列在一旬中第二天祭祀的,“虎”做这件铜器的目的就是祭父乙。
相关知识科普
鼎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角
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雷纹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脊
剑身中央凸起的棱或凹陷的槽称作“脊”。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都
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