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虎父乙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12-06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虎父乙鼎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虎父乙鼎
时代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96684)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虎父乙鼎❖图片

虎父乙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虎父乙鼎

虎父乙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虎父乙”铭文

虎父乙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鼎上的兽面纹

虎父乙鼎❖简介

虎父乙,西周,口径16.8厘米,高20厘米。

该鼎之造型是西周早期常见的形制。鼎口上立圜顶耳,折沿,方唇,腹壁与圜底弯曲相和,底部三形范线十分清晰,三条柱足较长。口沿下饰一周由细雷纹构成的展体式羽 兽面纹。内壁一侧近口沿处铸有铭文三字:“虎父乙”。

“虎”是这件铜器主人的族名,“父乙“是他已故的父亲,排在乙日祭祀,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每天要祭祖先,因而要排列祭祀的次序,依序而祭,“父乙”是排列在一旬中第二天祭祀的,“虎”做这件铜器的目的就是祭父乙。


相关知识科普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雷纹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剑身中央凸起的棱或凹陷的槽称作“脊”。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

相关文章

  • 父已角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父已角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父已角,通高20.5厘米,双尾间宽16.5厘米,重1kg。角口部双尾呈凹弧形,圜底,腹侧有一兽首鋬,三锥形足。腹饰兽面纹。鋬内有铭文“父已”两字,表明做器者是为祭祀自己的父亲“父已”而做此器。...

    1065 兽面纹
  • 铜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铜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长17厘米,刃宽15 厘米1954 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钺之形源于斧,从劳作工具而发展为刑杀武器,随之成为权力的象征,《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钺为复合型兵器,安装木质长柄,常为随侍王侧的仪仗武器,《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入纣宫时“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学者考证,“王”字本义即为斧...

    1590 青铜器 铜钺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鎏金团兽形节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鎏金团兽形节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西汉直径4.1厘米,厚2.6厘米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

    526 青铜器 鎏金团兽形节约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蟠虺纹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 镈,春秋后期,通高108厘米,宽93.5厘米,重13.9kg。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舞”、“篆”、“隧”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823 蟠虺纹
  • 友尊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友尊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友尊,高13.2厘米,口径20.7厘米,重2.72kg。尊侈口,束颈,圆体,鼓腹,圈足。口下饰一周叶形纹,颈饰两道圈带纹,间饰雷纹,腹部用雷纹作地,上面平雕九只象纹,足饰瓦纹,上有三个“十”字孔。器外底铸铭文“友”字,为该器作器者的家族名号。铭文在外底较为少见。九只象纹是该器的主题纹饰,简练的线条勾画出象的形象:硕大的身躯,垂尾,圆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张...

    425 雷纹 象纹
  • 带翼铜铃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带翼铜铃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夏代高9 厘米 1975 年偃师二里头Ⅴ区出土  夏、商、周三代文化之所以被称为礼乐文化,因祭祀以乐、朝会以乐、歌诗以乐、宴飨以乐。音声不正则斥以为淫声,甚至上升到亡国之音的高度。是以知乐实为三代礼制重要内容之一。铜铃形制简单质朴,带有早期青铜器特点,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其合瓦形铃体继承了中原地区古乐器陶铃的椭圆体,作为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它...

    1604 青铜器 带翼铜铃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蟠虺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 鼎,高45厘米,宽55.5厘米,重24.56kg。鼎大腹,圆底,蹄形足。有盖,盖饰三环钮和三道蟠虺纹。双附耳,耳两面饰蟠虺纹,两侧饰回纹。腹饰二道蟠虺纹,间以绳纹。足饰兽面纹。此鼎器体较大,花纹精细。盖上的三环钮是春秋时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纹为主体纹饰,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器物的特点。...

    1780 蟠虺纹 回纹 绳纹 兽面纹
  • “虢季”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虢季”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虢季”鼎西周 通高39厘米,口径45.5厘米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列鼎一组共七件,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此为其中的一件,侈口,沿向外斜折,微束颈,颈下有附耳一对,浅鼓腹,圜底,三蹄状足。颈与腹饰窃曲纹与垂麟纹。鼎的内壁有铭文4行18字:“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鼎不仅是饪食器,亦是重要的礼...

    1730 青铜器 虢季鼎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史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史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史鼎,商,通高18厘米,宽15.5厘米。侈口,折沿,口沿上有双立耳。深腹,腹下有三柱足。口沿下饰夔纹一周,以云雷纹为地。...

    1850
  • 北流型六蛙铜鼓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北流型六蛙铜鼓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北流型六蛙铜鼓,通高54.7厘米,面径98厘米,足径99.4厘米。此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属北流型铜鼓。此鼓通体饰花纹。鼓面,3弦分晕,18晕,1晕纹饰已模糊不清,2、9、11、16、18晕饰席纹,3、8、14晕饰四出钱纹,4、7、10、13、15晕饰云纹,6、12、17晕饰圆钱纹,5晕饰半圆填线纹;鼓面边缘塑6蛙,其中一对累蹲...

    1382 北流型铜鼓 四出钱纹 累蹲蛙 雷纹
  • 云纹铜禁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云纹铜禁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云纹铜禁春秋(前770-前476年) 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 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子。 云纹铜禁器身为扁平长方体,上部中间为一长方形平面,中空无底,禁面四周及禁体四壁均饰由数层铜梗支撑的云纹。内层铜梗粗而直,以作骨干;中层铜梗稍细,由下向两侧伸出后上弯;外层铜梗最细,连...

    507 青铜器 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小臣『0011』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小臣『0011』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小臣 『0011』方鼎, 高29.6厘米,口径22.5×17厘米,重6.18kg。方唇,二直耳,长方形腹,四柱足。颈饰夔纹,以云雷纹为底饰,腹饰大兽面纹,每面两侧下部均饰一倒夔纹。器内壁铸铭文4行22字:王赐小臣『0011』(音午)渪积五年,『0011』用作享太子乙家祀尊。『0012』父乙。大意是:商王赏赐其近臣『0011』渪地五年的积贮。『0011』因此作...

    354 小臣 夔纹 云雷纹 雷纹 兽面纹
  • 四灵八卦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四灵八卦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四灵八卦镜,清代,铜质。...

    1565 四灵
  • 辟大夫虎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辟大夫虎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辟大夫虎符,战国,长8厘米,高3.6厘米。战国时齐国用器。虎符应为两半,拼合成卧虎形。现存右半部分。虎形翘尾,尾上有一穿孔,正面有铭文两行11字,背面有两个凹卯。铭文从左至右读,释文为:“填(营)丘牙(与)塿䋣为辟大夫信节”。“填丘”,即营丘,指齐国首都临缁。“塿䋣”,地名,可能在今山东胶县境内。“辟大夫”,职官名。“信节”,指发兵用的信物。铭文意为“由齐国...

    735 大夫
  • “昶伯庸”铜罍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昶伯庸”铜罍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昶伯庸”铜罍春秋 高18.5厘米,口径14.9厘米,腹径23.8厘米 1952年河南省桐柏县左庄村出土 敛口,斜沿外折,折肩,收腹,平底。肩上饰有蟠龙纹带一周。沿内有铭文:“昶伯庸”3字。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河南博物院等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4月,ISBN 7-5347-3058-9。)...

    401 青铜器 昶伯庸铜罍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