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北流型六蛙铜鼓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北流型六蛙铜鼓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570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北流型六蛙铜鼓❖图片
北流型六蛙铜鼓
北流型六蛙铜鼓鼓面
北流型六蛙铜鼓鼓内
北流型六蛙铜鼓❖简介
北流型六蛙铜鼓,通高54.7厘米,面径98厘米,足径99.4厘米。
此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属北流型铜鼓。
此鼓通体饰花纹。鼓面,3弦分晕,18晕,1晕纹饰已模糊不清,2、9、11、16、18晕饰席纹,3、8、14晕饰四出钱纹,4、7、10、13、15晕饰云纹,6、12、17晕饰圆钱纹,5晕饰半圆填线纹;鼓面边缘塑6蛙,其中一对累蹲蛙对称排列。鼓身,胸部6晕,1晕中饰四出钱纹,2、3、5晕饰雷纹,4晕饰圆钱纹,6晕饰席纹;腰部9晕,1、9晕饰四出钱纹,2、4、7、8晕饰雷纹,3、6晕饰圆钱纹,5晕饰席纹;足部7晕,1、2晕饰圆钱纹,3、6晕饰雷纹,4晕饰四瓣花纹,5、7晕饰席纹。耳边饰乳钉,中饰辫纹。
根据铜鼓上的四出钱纹即可推断这种类型铜鼓的铸造和使用年代上限只能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6年)以后。
相关知识科普
北流型铜鼓
此型铜鼓系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铜鼓命名。北流型铜鼓近年来出土颇多,但多数出自窖藏。推断其年代主要依其形制、纹饰的演变序列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北流型铜鼓的时代上限可到西汉初,下限至南宋末。
四出钱纹
一种装饰纹样。纹饰如钱币,方孔,有内外廓,方孔四角有四条斜纹。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6年)铸造的五铢钱,背面就有四条斜纹,史称“四出五铢”。此钱纹与四出五铢相比,两者大小式样完全相同,所以称四出钱纹。由此并可推断,此纹饰出现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以后。
累蹲蛙
铜鼓上常有立体青蛙装饰,有单只的也有叠踞的,叠踞的青蛙为一大一小相背负,称“累蹲蛙”。用青蛙装饰铜鼓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有认为因为使用铜鼓的南方民族以农业为主,青蛙被视为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吉祥物;有认为青蛙就是蟾蜍,因为鼓面中心装饰的是太阳纹,蟾蜍则代表月亮;有认为蟾蜍繁殖力强,体现了古人希望“子孙繁衍”的思想;也有人认为青蛙与图腾崇拜有关;还有人认为南方民族敬蛙是提倡勇武精神的象征。
雷纹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