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俞丰:他们艺术 我们生活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铃铃 点击 :

每次回到乡村的老家,总感觉时间忽然慢了下来。尽管这里离繁华、时尚的上海大都市中心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但这一小时隔开的好像远远不止一个世纪。每次到家都是初更,停好车,可以悠闲地站在田埂上欣赏月色星光。田野里稻菽的清芬幽幽拂来,时间在这一刻像水一样漫泄开来,再也无法汇成向前冲击不止的湍流了。探望几个老人,叩访几个邻居,取一些新鲜的蔬菜,准备回上海的时候,发现这时间还不到一小时。在市区,一小时大概连一桌饭局还没有完就过去了。

这是多元化之美,给人生许多选择。你可以沉醉在酒吧、歌厅里,我可以流连于水边濠上。就像中国的艺术,尽管早在明、清时中国人就已经见到当时的西洋美术,但依然执著地固守南朝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以形媚道”之类的言论。艺术天然有一种回溯往古的力量,并非如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一定要越现代越好。想必“五四运动”的“新美术”先驱们看到今天的艺术精英是要汗颜的。“新美术运动”尽管借助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但今天也受到很多质疑和挑战;现代艺术在中国的时间充其量不到三十年,却已经以千万级的成交记录而占领中国艺术市场。它在华丽、新潮的艺术场所展览,在时尚的刊物上刊登,以优雅的高脚杯红酒、时尚的高跟鞋加上“艺不惊人死不休”的作品之组合占据了社会精神生活话语权的顶端。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碳”为何物的时候,一些批评家就已经提出了“艺术批评低碳化”的主张,这就相当于你想买肉吃但舍不得买,可营养学家们说还是吃菜更健康。

对艺术批评来说,“芜湖宣言”真是一个好宣言,但它与我们多数人无关,甚至包括艺术专业的人。

“宣言”的“纲领”是“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反对艺术批评的‘高碳化’,也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把任何观点孤立地看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看是谁在发言。这一宣言的发起人是殷双喜、孙振华、吴鸿、杨小彦、鲁虹、冯原、冀少峰。我孤陋寡闻,对他们不甚了解,只好“百度”了一下: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美术研究》杂志执行主编;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深圳雕塑院院长;吴鸿,曾任《雕塑》杂志编辑、雅昌艺术网主编;杨小彦,建筑理论与历史博士、教授;鲁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冯原,建筑学博士、教授;冀少峰,河北美术出版社编审、《当代学院艺术》杂志执行主编。这是一支艺术战线上的“特种部队”,有着闪亮的、光辉的头衔。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设计最时尚的广场雕塑和都市建筑,如何策划新颖的艺术展览,以及如何与最顶级的国际艺术投资人沟通、交流……他们是“高碳化”都市时尚生活中心的艺术人,发出这样的艺术宣言很有积极意义。

说实话,“芜湖宣言”中的某些词句有点儿复杂。我研究了半天,才稍有点儿明白。如果我理解得不错的话,“芜湖宣言”的核心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大词化”这个词很可能是自造词,我不太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反对“大词化”可能指反对说大话、空话。这一点没的说,当然是对的。反对“哲学化”,本人不敢苟同。艺术批评当然要反对过于哲学化的抽象语言,但艺术批评的思想基础不但不能反对哲学化,相反还应该更加哲学化。对“老外化”和“翻译化”,我实在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除了极少数能熟练运用双语思维和写作的人以外,对多数人来说,老外的话都是翻译过来的,“老外化”基本就是指“翻译化”。当然,对这个“反对”本身,我举双手赞成。这样一看,这个“宣言”本来可以删掉一多半的语句,现在却弄得如此复杂,看来人们还是被“高碳化”的生活方式毒害得太深了。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艺术的现实。在乡村人进城宁愿多走半个多小时,也不愿花几块钱叫辆电动车的时候,时代精英们却在考虑开路虎还是宝马。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分类———开车的归开车,走路的归走路,艺术的归艺术,生活的归生活。艺术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从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事物也应有这样的基本特征。艺术只有“变化”而没有“进化”,中国的现代艺术永远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可以找到它静止的一面,划清自身发展的界限,而不必为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目迷心慌。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的。”这话虽说于上世纪60年代,但我今天读到它,仍然深有感触。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成就艺术的人生,这与中国人的生活是多么贴近!

几乎所有从事艺术的人都耻言保守和复古,热衷于前卫和创新。然而,在我个人看来,“新”的价值在艺术领域被过分地放大了,它成了被娇惯的孩子;“现代”和“前卫”则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极致,以致出现了许多扭曲和可笑的故事。导演冯小刚前不久在微博中说了一件事:“北京郊区有个宋庄,因大批前卫艺术家的落户而闻名。朋友的朋友的表哥想寻个地界儿摆摊修自行车谋生,阴差阳错地选在了宋庄。令表哥始料未及的是,每天出摊都能引来一批围观者,端详、拍照,辗转流连。表哥说,围观的洋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想表现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修车的表哥成为了行为艺术家。”这个故事说明现代艺术身上有甩脱不掉的“皮癣”和“癞疮”。

冯小刚还在微博中写道:“‘庸俗’、‘低俗’、‘媚俗’三俗之外还有一俗叫‘恶俗’。何为‘恶俗’?按我的理解,‘媚雅’就是恶俗,把时尚弄成一群‘势利眼’聚会、比阔就是恶俗。”我觉着这话说的好像就是现代艺术。就冲这几句话,冯导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最杰出的现代艺术评论家之列。现代艺术很时尚、很荣光。现代艺术批评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媚雅”。不过,对关心传统艺术的人来说,这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建议,书画朋友们多留意一下中国传统艺术,不必为自己对现代艺术不甚了解而满脸淌汗。新潮虽然光鲜、荣耀,但很快就会成为过去。而且,现在远离新潮还可以避免“像猪一样在‘光荣’的粪堆里打滚”(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正写着文章,楼上的阿姨跑下来敲门,兴奋地说,她今年受我的鼓励,参加了社区学校国画班的学习,没想到指导老师说她很有天分,建议她明年上提高班,学费半年30元。她的脸上写满了艺术滋润下的激动和满足。我想,30元钱———半年的艺术享受,何尝逊色于3000万元的艺术游戏?

这就是艺术,它永远不会抛弃大众。

相关文章

  •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本报记者续鸿明实习记者李亦奕人物名片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1993年退休后赴美国从事讲学、举办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代表作品有:《晌午》、《渔村》、《出圈》、《纪念周总理》等。出版著作有:《杨先让木刻选集》、《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文集》、《中国乡土艺术》、《徐悲鸿:艺术...

    193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青年艺术100:重复创作的困境[图文]
    青年艺术100:重复创作的困境[图文]

    青年艺术100:重复创作的困境时下关于青年艺术的推广项目甚多,扎堆出现。每年一次的“青年艺术100”号称以选拔和推介青年艺术为己任,力求发掘青年艺术家们富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于8月15-18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和798艺术区举行。笔者发现,青年艺术奖除了让人审美疲劳之外,是否存在重复创作、模仿之作过多的情况...

    97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用真情呵护艺术的画家--王晓银[图文]
    用真情呵护艺术的画家--王晓银[图文]

    甘肃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王晓银(左二)和裕固族原住民位于我国西北腹地的河西走廊,虽未曾前往,但在我的想象中不外乎戈壁、大漠、雪山、草原、古老的烽火台,加上时而显现的一簇红柳,一幅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寂图画。幼时课本中“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便是我对祖国大西北的最初印象。多年来,随着阅历伴随年龄的增长,加之新媒体不时所展现殊异于西北地区原有想象的风景物象,内心也些许改变...

    154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杨奎松回应新书硬伤质疑:学术批评应回归学术[图文]
    杨奎松回应新书硬伤质疑:学术批评应回归学术[图文]

    杨奎松著的《忍不住的“关怀”》近日,网上有人以“史清”的名字发文,指出知名历史学者杨奎松新作《忍不住的“关怀”》里的百处“硬伤”。昨日,杨奎松对史清的质疑做出公开回应,认为该文章指出的“多数问题”属实,对此,他“心服口服”,“不想做任何辩解...

    167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父亲叶浅予的速写与人生[图文]
    父亲叶浅予的速写与人生[图文]

    1949年,叶浅予、戴爱莲和叶明明于北平住所叶浅予认为艺术创新是极其重要的。在叶浅予女儿叶明明的回忆里,他经常讲:“我认为光靠速写不行,那会被速写拘束住,约束了想像力。速写的同时,一定要讲感受。”方法问题也是如此。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方法不行,但创作不能光靠方法。叶浅予于1990年代授画谢春彦叶明明父亲叶浅予经常讲:“我认为光靠速写不行,那会被速写拘束住,...

    61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吕新民与他的乐天书画社[图文]
    吕新民与他的乐天书画社[图文]

    行草吕新民作渐入耄耋之年的吕新民,1997年从江西上饶移居北京通州区天桥湾社区,与夫人彭光英及子女团聚在一起,过上了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尽情书画创作,勤于笔耕。2006年6月,在居委会的支持下,创办乐天书画社,与邢泉先生共同担任义务教师,吸引了社区20余名中老年书画爱好者,彼此相互切磋,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2013年,乐天书画社被北京市通州区评为通州市民学习品牌。为配合社区文化宣传,乐天书画社...

    83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满涛:挥之不去的梦[图文]
    满涛:挥之不去的梦[图文]

    满涛:挥之不去的梦满涛的画里充满了各种梦境与回忆,艺术家将内心的敏感、恍惚用淡淡的彩墨或是铅笔表露无遗。亦如满涛喜欢独自窝在安静之处,独自描绘流淌在现实之外的美好与自由。满涛■个人简历满涛1982年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①《微醉的画师》109cm×110cm纸上铅笔2012年■展览2008年“满涛个展”光州无等画廊韩国“春...

    67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漫画30多年前,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载不动的乡愁在两岸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中逐渐舒解。这种客观的历史变化,是两岸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承载民族历史信息的传统文化既是舒经活脉的元气,也是沟通交流的舟楫便道。文博界为两岸文化交流打出头炮之后,1993年国家京剧院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组成的95人演出团分两批赴台...

    14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一九八五年,著名的“八五美术运动”大家都知道,那年美术界还有个大事就是赵无极到中国美术学院讲学,许江刘大鸿耿建弈等当代艺术的名家当时都是其班上学员,赵无极先生当时蛮痛苦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来传道,讲的东西那些学员根本就理解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赵无极先生不讲“抽象”,只要学生画人体写生,这令奔着“...

    12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一探[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一探[图文]

    齐白石作品如今的人们在谈到齐白石的成就时,都会从他那美丽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平和自然之美。无论那秋风中的喇叭花、鸡冠花、葫芦、石榴,还是炎夏中的枇杷果、芭蕉、荔枝……抑或那些人们饭菜中平常的菜蔬红萝卜、南瓜、大白菜、豆角……。当然,人们更喜欢他笔下的鱼虾、螃蟹、青蛙。齐白石画作中山水、人物相对少,但亦如花鸟画都能给人一种清新愉快美好的感觉,...

    70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据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家乡山东高密的旧居成为旅游景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久无人迹的旧居火了,院中生长的萝卜、树苗,甚至是墙角生长的小草却遭了秧,被前来“沾喜气”的游客拔光了,甚至有游客边扯树叶边许愿:“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莫言得诺奖,旧居很受伤,是谁动了莫言家的萝卜?又是谁,把一...

    17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陆蓉之:我真的唱衰行为艺术[图文]
    陆蓉之:我真的唱衰行为艺术[图文]

    陆蓉之台湾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参与女性主义运动和行为艺术。陆蓉之(参加研讨会的)没有一个人,比我更老,从事行为艺术的历史更久。我在1972年就将行为艺术作为我的主体表现手段。我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可能跟你们很不一样。请原谅,因为我生在台湾,20岁就到了欧洲,当时嬉皮刚刚结束,我1970年代初到了美国,美国开始搞行为艺术,在推动女性主义运动。我没有什么感觉,我就是跟着潮流...

    100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日本为何流行少女癖[图文]
    日本为何流行少女癖[图文]

    历经百年,少女文化给日本人养成少女癖,流弊多端。少女,通常指七岁至十八岁的未婚女性(十六岁可以结婚,但二十岁成年,然后才可以抽烟喝酒)。虽然AKB48成员有超龄的,但人们也当作少女看。少女一词古已有之,例如《源氏物语》有《少女》卷,写光源氏的长子夕雾和云居雁两小相恋。不过,那鸭头不是这丫头,现在所使用的少女是社会发展到近代才产生的概念。拥有批评家等不少头衔的大冢英治在所著《少女民俗学》中写道:&...

    63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佩戴明清翡翠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吗?
    佩戴明清翡翠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吗?

    明清翡翠,作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珍贵宝石,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色泽和纹理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关于佩戴明清翡翠对人体是否有影响,这一话题在珠宝界和医...

    63 明清翡翠 佩戴明清翡翠 翡翠
  •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崇礼门内部结构(图IC)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引发对高校加强建筑修复技艺课程的思考◆本报通讯员程国政姜锡祥文并摄●新闻背景去年底,韩国头号国宝——崇礼门的复建被称“豆腐渣”,梁木裂缝。何至如此?崇礼门复原工程首席木匠新应洙(音译)解释,梁木出现裂缝,是因为木材的干燥期通常是7到10年,而崇礼门的工期不允许这样慢条斯理...

    40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