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坛领袖”是如何诞生的[图文]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caleb 点击 :

“书坛领袖”是如何诞生的 | 美术趣闻

某机构出版的《中国书坛四大领袖》封面

“中国画×大家”、“当代×位山水大师”、“书坛×大领袖”……不知何时起,以大师、领袖命名的书籍、画册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时不时就会“冒”出一本。

记者偶与几位艺术学院的教授聊天得知,大师泛滥的情况近些年早已见多不怪了,多和市场需求有关。顺藤摸瓜,请跟着记者且行且调查,看看艺术圈这些所谓大师是否真的个个都能称之为“大师”?抑或只是为了宣传与炒作个人,大师亦可被批量打包,一博眼球?

批量包装的“大师”、“巨匠”

前些天,记者收到一本朋友相赠的字帖,书名叫《中国书坛五大领袖》,粗粗翻了一下,书中五位人物中有四位是大家所熟悉的,分别是欧阳中石、沈鹏、启功、张海等前辈,但是对夹在此四位中间号称“领袖”的另一位,实在是没有什么印象。

记者故而在网络上搜了一番,结果意外发现,不仅仅是《中国书坛五大领袖》,网上还流传着诸多关于“四大领袖”“五大领袖”的不同版本,甚至同一出版社、同一书名,除了欧阳中石等几位大家不变之外,剩下的那位“大师”,被替换成了陈某某、或者是刘某某,不一而足。除此“领袖”版之外,还有“最具影响力和潜力的六大巨匠”版、“名家大师”系列等等。多数都采取的是同样的手法,有几位耳熟能详的书画家,同时也会有一两位陌生的“新面孔”。

书坛如此,画坛也不清净。浙江某地一位会画两笔的老先生,竟把自己与达·芬奇、梵高以及范曾一起,并列为世界书画四大家,“载入史册”。可是,明眼人一翻书就发现书页制作之粗糙、伪劣,一看就知道是网上下载的作品图片,估计连非专业圈的老百姓也很难骗得过去了。

所谓的画坛、书坛领袖、大师、巨匠,是可以这样自封并轻易替换的吗?

带着疑问,记者点击进入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ISBN书号查询系统中,试图查找这些书籍的书号,但未能如愿。恰恰相反的是,在输入一长串数字后,显示的却是另一本毫不相关的“正版”刊物。可见,这些“出版社”本身的合法性就值得怀疑。近些年,打着“×××出版社”名称,实际上不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许可和管理的出版机构,在书画界出版的画册、作品集等等,为数不少。也有一些,属于违规从正规出版社购买书号,然后“作坊加工”的艺术公司,其主要目的还是经济效益。

记者就这一现象电话采访了某一相关文化出版社。工作人员很热情,称自己的出版社总部在香港,国内多个城市设有多个编审处。

“不管什么人、什么样的书画水平,都可以出书吗?质量有没有要求?”记者问。

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出版社就是为出书人服务的,主要业务就是为出书者提供自费出版,因此对作品质量没有要求,想上什么作品就上什么作品,只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钱就可以了。”

工作人员还热情地推销说,他们出版社已经成功出版了一系列“知名”书刊,包括:《名家书画作品集》、《中国画研究院作品集》等。不管你想要和哪些知名前辈“一起”出书,出版社都可以提供国内丛书号。当然,如要傍名人、傍大款,费用就要相对昂贵一些了。

“出版社可否提供书号?书号可以在网站查询到吗?”记者问。

对这一点,对方很委婉地解释说书号只可以在他们出版社的内网上可以查询到。言外之意,该社出版的书籍书号并不正规,且无法进入正规书店销售。这也就与非法出版物并无两样了。由此可见,一些所谓的“出版社”,其本身的合法性身份就值得怀疑。

“大师”、“领袖”是如何诞生的

记者多方调查得知,市面上常见的推销“大师”包装手法一般是这样:如果书名取的是《×大领袖》又或是《某某领域大师20人》诸如此类,往往采取“名字并置”的操作手法,即将众所周知的人物编在书籍的前后段,而不甚知名、徒有虚名的那位则夹在这些人物之间,企图借名家之名来宣扬自己,来达到鱼目混珠、愚弄百姓的目的。而一些利欲熏心、别有企图的出版商受到利益的驱使,只要出书者愿意出钱,不讲求真才实学、书法功底、人生阅历、专业水平,就可以让书籍出版、让书者“成名”。

媒体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话语引导功用毋庸置疑,而近年来部分媒体的一些不实报道,也确实让人大失所望,甚至是对书画艺术界的侮辱,也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将自己和知名前辈们的名字并列排放,混淆视听,用优美的外包装和“唬人”的书名掩盖书籍中作品的低劣质量,这样的例子和包装手段层出不穷,充斥在我们日常可见的范围内,而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在对事实的真相不甚了解的时候,也有盲目跟风的争相报道,将之无限放大,让一些不甚明白此一领域的群众,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盲目购买“大师”作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记者调查得知,仅以书坛“四大领袖”为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文化出版社,各自就有不同的版本,仅看书名,老百姓也就无从知晓谁才是真正的书坛领袖了。更为蹊跷的是,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书坛“四大领袖”也有两个不同版本:两个版本都收录了欧阳中石、沈鹏、李铎三位书法家,但同时收入的第四位书法家,却不是同一个人。就连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四大”都存在两个版本,其他外行人就更不甚明白了。

另有中国书法网也曾报道:××入编《2012中国书坛四大巨匠》台历,与沈鹏等一起被评为书坛四大巨匠,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名家等等。而就艺术水平和地位而言,×位巨匠之中,总有一两位显得不是那么“够格”。虽然艺术作品的评价具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特征,标准是多元化的,但这些×位巨匠、×大领袖,总有拼凑之嫌。而同样是受了出版商的邀约,个别书者自己也建立起了个人的官方宣传网站,诸如获得“中国书坛四大领袖”之称的沈某某。不难发现,凡此类名家书作,都会收录欧阳中石、沈鹏这些前辈的作品,似乎这样一来,出版物才更有可信度。

此外,一些人为了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屡出新招,写大字、练倒笔书法、用鼻孔习字……此后竟然也被电视台争相报道,更有甚者还被知名学府请去当客座教授,写几个字就能被称为“中国某领域第一人”,能大胆泼墨就能评为“大师”,唱一首歌就能一夜成名、成为明星,一天一个大家,谁信?如果世间万物都如此简单,那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岂不浪费?着实令人感到“惊奇”。

正是因为目前这种盲目的市场炒作,一些出版商唯利是图,利用出书者想要迫切出书的心理来制作一些夸大其词的书籍,将某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和真正有所为的学者相提并论,以达到市场知名度和经济利润的不良手段,不仅有损真正专心研究的学者的声誉,也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也正因为“大师”的纷纷出世,许多有见解、有学问的人对“大师”、“领袖”“艺术家”这样的称号避之不及。

近些年以来,中国书法在传承中走向创新,在发展中走向繁荣,逐渐步入了一条重视传统、回归经典、鼓励创新的健康发展之路。公众对书法的认识也开始向着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社会各界包括媒体都应该倍加珍惜,多宣传能受教育、有感动的正能量给观众为好。如何避免这些不正之风,正确引导民众的审美判断,是需要面对的课题,也是责任。

“大师”泛滥,动不动就有人以“大师”自封,一方面固然是画册编辑出版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当代书画界有这样的需求所致。正如某公益广告所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大师”、“巨匠”称号屡屡唬人,其背后,也有当代书画界极少数人士不谋学术某权术,盲目追求名利、好高骛远的原因。只是,高帽虽高,但含金量又有几何?

放眼全国,今日被冠以“大师”、“名家”、“领袖”称号的人,多于以往任何时代。大师多如牛毛,没有大师就包装大师,这是不是人文精神稀缺、学术泡沫化的一种表征呢?

在一个患上“大师饥渴症”的时代,人们看到的却是太多扭曲的“大师文化”。

在一个找不到真大师的时代里,拼命地“包装”大师,“消费”大师,顶着“大师”称号的多如天上星,但扒拉来扒拉去,却发现充其量是些懂市场会赚钱的“大腕”,离大师远矣。

什么样的书法家可以称为“大师”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等最为出色,他们的作品历经时间的考验,被后世列为经典且广为推崇,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天赋一流、技艺高超、时运俱佳、修养全面、必有新创。而在当下,许多妄自尊大的书法家毫不羞愧地自诩大师并喜欢别人给自己戴上大师的帽子招摇过市,但他们远不是大师,也许能欺骗一时,但如果有一天众人醒悟过来,所谓“大师”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

不仅是在书法界,画坛、文学界、金融界都有不少自称大师的现象,以致使“大师”称谓在中国几乎成了负面流行语,与“专家”、“领袖”一样饱受社会舆论诟病,许多人开口闭口谈论的都是大师,自身却没有任何鉴别和审美能力,“大师”的称号好似一个人人皆可把玩的流行符号,而更深刻的意义却并没有。

沈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协领导告诉记者,所谓“大师”、“领袖”之称,应由历史决定、由后人决定,过早定为“领袖”并不合适,这其实是对本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除非真的在某一领域有重大突破。

无论浮尘如何遮望眼,沉淀下来的历史会让人清醒:所谓“大师”等头衔不应过早下定论,书法绘画艺术从工艺上强调的是文人的个人情趣,展示自我情怀,最终还是应当回到学术本身,重视传统,回归经典,以文化为根基,专心书画创作研究,浮躁时代,唯有寂静调柔的心让人真正信服。

相关文章

  • 北京艺术区:我们现在还需要吗[图文]
    北京艺术区:我们现在还需要吗[图文]

    徐子林最近几年北京艺术区作为一个社会事件和舆论话题已经多次夺人眼球挑拨人们的神经了。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到798艺术区;从艺术区开创元老纷纷被挤兑出走到各色商贩蜂拥而至;从正阳艺术区的拆迁维权到798将建成世界上最大水上游乐园……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网都专版专题开始讨论艺术区何去何从,众艺术人士则或义愤填膺,怒斥奸商兔死狗烹;或无奈叹息,诉说无知政府流氓当道;或恐慌...

    87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绘画的态度[图文]
    绘画的态度[图文]

    非时6油彩水性颜料亚麻布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中古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之后,正在或者已经步入了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在整个精神理念和时代风气上有着强烈的“解构”特征:反一元、反宏达叙事、反精英甚至反崇高。后现代社会又是个娱乐和机遇的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好玩”的方式获得各种文化的享受。然而正如徐晨阳所说的:在这种时代的变化中,...

    9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学生缅怀吴冠中:对艺术很纯粹 反对学生像老师[图文]
    学生缅怀吴冠中:对艺术很纯粹 反对学生像老师[图文]

    吴冠中的作品《鲁迅故乡》。2010年6月25日,著名艺术家吴冠中逝世。昨日,“苦瓜家园——2012吴冠中师生作品展”在百雅轩798艺术中心开幕,吴冠中学生以作品纪念吴冠中逝世两周年。展览将展至7月24日。21年后再聚首此次展览源于1991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吴冠中师生作品展》,当时由吴冠中和他的13位学生王怀庆、王秦生等参加。吴冠中曾说...

    195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泽川:中国水墨遇上美国抽象[图文]
    张泽川:中国水墨遇上美国抽象[图文]

    艺术家张泽川先生作画现场中国水墨遇上美国抽象网易艺术:您的抽象水墨也可以称为新水墨吧?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抽象水墨创作的?张泽川:2000年开始的,这种新水墨跟抽象水墨还有一点不太一样,也许新水墨包括抽象水墨,抽象水墨是纯粹的超越具像和意像之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跟水墨的结合,生成的一种新的画法。张泽川作品网易艺术:是不是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特别能反映当下美国绘画风格的整...

    129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上世纪30年代的张伯驹◎杨沛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微博]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我二十出头时,有幸拜张伯驹先生为师。上世纪70年代,张伯驹先生从吉林回北京后,有一次在昆曲...

    19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戴维·埃利奥特:当代艺术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安[图文]
    戴维·埃利奥特:当代艺术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安[图文]

    戴维·埃利奥特高剑平图戴维·埃利奥特(DavidElliot),这位英国出生如今常住柏林的知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担任过日本森美术馆的首任馆长,伊斯坦布尔当代美术馆馆长,主持过牛津美术馆、瑞典美术馆,策划过悉尼双年展,面目和蔼平淡的他却常常以具革新和推动力的形象出现在各种新兴的当代艺术场合。近日,他在中国策划的首个展览“首届基辅双年展影像回顾展”...

    62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114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东南亚当代艺术的个性[图文]
    东南亚当代艺术的个性[图文]

    东南亚当代艺术东南亚版块的艺术拍卖近几年来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东南亚的当代艺术在去年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从今年香港苏富比来看,当代东南亚版块的拍卖会再次推出了老一辈以及新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东南亚当代艺术这股国际艺术圈的新兴力量正在逐渐为拍卖市场注入越来越多的活力与新鲜感。对于亚洲的艺术品,藏家对东南亚艺术品较之中国和日韩相对比较陌生。而作为亚洲艺术品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多...

    146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书画限制出境”政策之惑[图文]
    “书画限制出境”政策之惑[图文]

    玉堂春暖陈逸飞作品在国家文物局前不久颁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中,明确将24位2001年以后辞世的书画家的作品列入文物出境限制范围。作为一项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鉴定标准”政策的增补名单,此番为何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谁来遴选上榜艺术家,是艺术还是市场?鉴定领域后继乏人,谁来看好文物艺术品出入境的国门?相关部门真的可以&ldquo...

    19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批评的立场[图文]
    批评的立场[图文]

    傅雷傅雷的美术批评之所以得到读者拥趸,首先是傅雷公正的立场,其次是傅雷超凡的眼界。比如他对张大千和溥心畬的点评,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对张大千一直不看好,理由极其充分——“大千是另一路投机分子,一生最大本领是造假石涛,那却是顶尖儿的第一流高手。他自己创作时充其量只能窃取道济的一鳞半爪,或者从陈白阳、徐青藤、八大(尤其八大)那儿搬一些花卉迷人唬人。往往俗不可耐,趣...

    51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可染在齐家学画10年[图文]
    李可染在齐家学画10年[图文]

    齐白石《牵牛草虫》1946年,李可染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两份聘书同时送达他的手中。一份是母校杭州国立艺专发来的聘书,一份是徐悲鸿请他去北平国立艺专的聘书。可染对母校感情深厚,回母校工作可以了他的心愿。而后者却更有吸引力,北平是中国文化古城,有故宫藏画,还有李可染素来仰慕的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在当时的可染心中,北平几乎就是一流艺术的代名词,于是他选择北上。此时的李可染40岁,已多次...

    78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曲磊磊:横跨东西文化 墨写光影年华[图文]
    曲磊磊:横跨东西文化 墨写光影年华[图文]

    曲磊磊作品:《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站在曲磊磊的画作前,一种力量直击心灵。七位造型各异的秦兵马俑,一字排开,手提钢枪,气势轩昂,中间有一位身着当代军服的士兵,高声呐喊,彷佛喊出响彻广场的号令,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坚不可摧的力量逼面而来。这样的跨越式组合,让人耳目一新,而其中传达出的力量,却直抵灵魂深处。细看画作的题目: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再看画材,竟是水墨宣纸,因为这幅画,咋一看,以为...

    126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品读陈铸的书法,但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是陈铸作品的“气质”。书法的“气质”和人的气质一样,并非靠“摹”就能得来的,而是人内心学识、智慧、抱负和修养的自然流露。1955年陈铸生于钟灵毓秀、文化氛围浓厚的古城——青州,自幼便萌发了...

    95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给当代艺术加点儿音乐[图文]
    给当代艺术加点儿音乐[图文]

    比格斯作品《盛放》文艺不分家,从路易奇·罗索洛到约翰·凯奇,音乐与艺术的跨界历史源远流长。而今的艺术家们同样利用音乐为自己的作品增添魅力、丰富形态,或者,圆自己的音乐梦想。从原始的巫咒,到婉转的歌剧,乃至街头的节拍,他们利用音乐的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这将是创意无穷的时刻。”肖恩·比德尔如是说。卡蜜儿·亨罗特的作...

    197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新青年“以画说话” 专家组以“新”取画[图文]
    新青年“以画说话” 专家组以“新”取画[图文]

    花溪白云里7月7日,“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209进50评选结果产生,50强尘埃落定。自美术新青年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美术青年的积极响应,这入围的50幅作品,先是从2681幅作品中突破重围,更是经过层层筛选,在精挑细选的209幅作品中脱颖而出。为什么是这些作品得到专家们的青睐?作为前50名,美术新青年的“新”,又体现在...

    35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