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法实践与欣赏的积极意义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珩珩 点击 :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历来深受国人重视。“孔门六艺,‘书’居其一”,说明书法已为当时学者之“必修之科”,而“以书取仕”则是封建社会把书法作为选拔人才重要条件的见证。当代,自八十年代掀起学书热潮以来,波澜迭推,其势不减。人们不禁要问,书法艺术何以有如此永不退衰的魅力?

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书法与人们日常之生活、与科技之进步、与社会之文明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书法艺术实践与欣赏过程本身对实践者与欣赏者所产生的多方面积极意义。

唐·张怀瓘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书断》)又说:“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说明书法不仅具有记载事理、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陶冶性灵、变化气质、激励志气的教育功用,更蕴含“披封睹迹”,“又可乐也”的艺术审美效果。

一、提高修养

修养是指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显然,这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一个人的思想品操、道德行为、气质性情、意志毅力、审美水平、心理素质等等都可看作是修养的内涵。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古来“学书先贵立品”。朱和羹就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又举证说:“世称宋人书,必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京书姿媚,何尝不可传?后人恶其为人,斥去之,进端明于东坡、山谷、元章之列。”最后感慨道:“然则士君子虽有绝艺,而立身一败,为世所羞,可不为殷鉴!”(《临池心解》)

书法艺术这种千年一贯的立品论教育思想,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美德。

植根于这样的文化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历来注重通过自身的“言传”与“身教”来感化自己的教学对象。而作为受教育者,由于受立品论影响,也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自律,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完美人格”的人。因此,千百年来的书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具有转化人的思想的显著功能。学书者和欣赏者从中可以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升华。它不仅使优者更优,更重要的是使劣者变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群失足青年集中起来,授之以书法。结果发现,通过一段学习,学员思想发生很大转变,基本杜绝了新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其中许多人洗心革面,重新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勉励人们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千古名句。与任何一门艺术一样,学习书法艺术也不会一帆风顺,尤需知难而进。每遇这种“困境”,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做支撑,闯过难关。

学书初期,由于一切从零开始,感觉新鲜,兴趣也高,进展自然快。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展的速度慢慢就会降下来。犹如掘井,掘得越深,出土越慢。在学书过程中,常会周期性地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你会觉得自己越写越退步,越写越丑,于是就越写越生气。其实,这种“退步”只不过是一种虚象,实则因进步所致。“以前不是不丑,因未进步遂不自知其丑。进步了,原来的丑才被发现了。越进步就越发现。这时,你已经登上高峰了。”

除此之外,学书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困境,比如经济问题、时间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同样需要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念。不论困难有多大,环境有多差,都要持之以恒,勤奋苦练,切不可一曝十寒。昔“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怀素纸写完了写蕉叶,蕉叶写完了写木盘木板”。最后,他们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英名显赫的大匠。他们之所以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超凡毅力与勤苦精神。总之,学习书法贵在“苦练”与“有恒”。通过书法艺术的学习,可以砥砺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提高个体心理素质。

二、增长学问

书法艺术推崇书卷气,书家应有丰厚的学养。只有“学富”,才能“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李瑞清也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因此,书法学习者“必须要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倘若仅为写字而写字,而不注重修养、学问的提高,则一定写不好字。”(陆维钊语)

“读书”、“学问”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并不一定都是与学习书法艺术有直接关联的某种学问,它既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物理、化学,或是音乐、舞蹈、哲学、医学、儒学、道学、佛学等等。只要是“学问”,都会间接对人的书法艺术实践有所帮助。因为任何一个学问家(指学养深厚的人),在他的骨子里自然蕴涵着一种气质,那就是书卷气,它可以通过书法这种传达人的性灵的艺术样式的实践过程(书写)反映出来。中和含敛、温润清明、雅逸拙朴、真率而富于意趣,都可看作是书卷气书法艺术作品的特点。这类作品绝无市俗、火辣与霸悍之气。作为初学者和一般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的人,并不要一下子把学问做得有多深,可以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书,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达到开启智力,滋养心田的目的。诸如与书法实践有关联的美学、中国书画史论、艺术概论;启迪思维的禅学及儒道之学等等。就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实践看,由于她是以汉字为依托的特殊艺术样式,因而客观要求书写者具有扎实的国学底蕴,尤其是文字学、诗词格律、文学等。可以说,这是任何爱好书法的人所必修的课程。大量事实证明,长期学习书法的学生要比他们的同辈人在这几方面的基本功深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书法的本身,不仅仅是练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古文字、诗词、文学的过程。因而就学问言,学书实有百益而无一害。

三、体悟事理

学习书法的人,通过“悟道”,彻悟道理,而后明性见心,则其书又有另一番境界。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事理的体察与颖悟能力自然不断提高。这不仅对学书有用,对人生及其他学问也有益。

陆游教其子作诗,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何止是学诗?自古作画一向强调画外功,作书则更强调字外功。除了前面谈及的人格修养、学问等字外功之外,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等事理的体察与颖悟,也是直接影响一个人书法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这种悉心洞察而后悟的过程,又称“悟道”。古来成就大家者,没有不得益于“书外观物”、“法外取意”的。昔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电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鲁一贞、张廷相《玉燕楼书法》也说:“张长史见担夫争道、公孙舞剑而书法大进;黄鲁直观荡浆拔棹而得其势;怀素览夏云随风而悟草书之变;雷简夫闻江瀑声而笔法流宕;文与可见蛇斗而草法顿能飞动;赵子昂见水中马鸡绕墙而得勾八之法。”总之,任何一位书法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宇宙万象,离不开现实生活。自然、社会、人生是书法家从事艺术创作的源泉。书法家把自己通过感官所摄取的自然万象的各种美的形象,经过概括、提炼,形成一种意象,存储在大脑里。这种意象的东西,一经触发,就会通过书写行为以物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不是原始万象的逼真再现,而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意”。它充盈于书法作品点画、字态、章法之中,以骨力、气韵、神采等精神内涵为表征,赋予作品更深邃的意境与内涵。

四、补益身心

总体上讲,书法艺术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补益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书法艺术实践者书写过程本身。“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周星莲的这番话,精辟地论述了书法艺术的养生之功。通过练习书法,不仅可以“养气”,还可以“助气”。何以如此?这与作书要求有关。书法临习与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要凝神静思,做到胸无一点尘,然后才能作书。而作书,又特别强调运气,“气能凝结,心才专一;心专一,力才集中。”因此,学习书法实际上也是一个养静与专一(清心)的修炼过程。有人甚至认为,“整个人生的修养,莫不在一静字。佛教的参禅,道家的炼丹,基督教的祷告,宋儒理学的静坐等,都是练习静的。……作书也是一样,能静才不急躁,用心揣度,悉心运行,然后才有成就。”通常,只要静心写上静态端正的篆、隶、楷书数十字,就会觉得所有病痛和烦躁都平息了。而当静心作行草,任其挥运,写到“痛快淋漓”,得意忘形的时候,就会觉得神清气爽,仿佛体内的所有污气、怨气、毒素都随挥运着的笔端排出体外,身心感到一种无尚的快乐与轻松。同时,还可触发灵感,“恢扩才情,酝酿学问”。总之,书法艺术通过静坐、凝神以养气;通过书写过程本身产生的欢愉心境以及运气过程等而助气、养心和自娱,从而在有意与无意之中达到其养生之目的。此外,挥运过程引发的肌肉运动也对身体健康起着直接作用。

二是书法艺术独特审美功用对欣赏者身心产生怡愉感。“古人作书无论行、楷、草、隶;钩、磔、波、撇,皆有性情,书卷之气行乎其间,绝无俗态、扭捏诸弊。故能章法浑成、神明贯注,令观者兴会飙举,精力陡健,不特搦管而思结构之密,昔贤所以有‘特健药’之喻也。”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写者心灵的物化,情感的外现。高妙的作品,字里行间都交融着书家的性情、学识、修养、品操等精神内涵,富于书卷之气,绝无流俗、矫饰的毛病。行笔如行云流水,淋漓酣畅;字态自然真率,朴实无华;章法浑然天成,“神明贯注”。欣赏这样美妙的艺术品,常令人兴致勃生,精神陡增,忘却自我。所谓“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实践证明:欣赏者欣赏到的佳作越多,频率越高,身心受益也就越大。久而久之,遂能却病除疾,令神智更加清明。

三是作为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字的意义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之美,使人产生愉快联想。众所周知,书法是依靠特定的工具材料,凭借汉字的书写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样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汉字成就了书法,书法则赋予了汉字全新的价值与意义内涵。因为书写者的书写行为不再是汉字(或者说文词)的简单抄录;书写者所书写的文词内涵也不再是原有语义的单一露白,而是与书写者自身思想情感水乳交融的产物。在浩繁的语汇中,书写者为什么要选取某一特定的语句作为书写内容,受用者为什么选取某一特定的语句请求书法家为之书写,不同文词的意义内涵与意境以怎样的书法艺术品式、风格和体式完美地表现出来等等,都与书写者和受用者(或者说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分不开。总之,汉字(文词)只有通过书写者的艺术创造(即以“书法艺术”的形态表现出来)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其意义内涵、体现其意境之美,使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每当人们诵读和欣赏“好田园,佳山水。闲中真乐,几个人知?自在身,从吟醉。一片闲云无拘系,说神仙恰是真的。任鸡虫失得,夔蚿多寡,鹏鷃高低。”这样的佳句与佳作之时,自然就会联想到曲中所描绘的田园山水生活——闲适自在,犹如神仙一般。人一但进入了这样的境地,对于人间“鸡虫失得”、“夔蚿多寡”或“鹏鷃高低”之类的种种世俗之争就会视之淡然,其心态便自然平和清宁。有了这样的心境,任何功欲、利欲熏心之病自然就不药而医了。而每当人们诵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此类佳构佳句,则可以拓宽其襟怀,而医心胸狭窄的心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你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而伤感、惆怅的时候,赏读这类佳句佳作则可增强你的自信心,医治其意志薄弱的心病,消除积郁在胸中的愁怨症结,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车流、街肆的喧哗,奔波的劳苦,已足以使人神经紧张,心意烦乱。回到家中,最需要的就是闲适、清静。那么,当你躺在沙发上,静心地去联想那“皎洁的月光,清爽的和风”所营构的意境时,会顿觉一股清气穿胸而过,燥气陡消。

相关文章

  • 抗战时期的郑午昌及海上画坛[图文]
    抗战时期的郑午昌及海上画坛[图文]

    1943年中秋,郑午昌与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共20位甲午同庚合影。郑午昌,名昶,以字行,号弱龛。自1922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史地编辑,继高野侯于1924年任美术部主任,至1952年患脑溢血在沪逝世,涉足上海美术界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作为传统文人画赖以生存的士大夫社会和经济基础,早已不复存在。海上国画家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绘画如何适应现代性,如何对具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绘画加以定位,是摒弃传统&l...

    9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文]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文]

    汪曾祺画作,题画中的“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极有趣味。文学与书画自古相通,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如王维、苏东坡等同时也是一代书画大家,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台静农、汪曾祺等也有深厚的书画修养,而在当下,也有一些擅长丹青的文人,前不久在京成立的中国作家书画院便汇集了不少诗文书画兼长的文人与作家。中国作家书院副院长张瑞田、斯舜威前不久就“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

    63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周先生与廖昌永(右一)等爱徒手拉着手同唱《长城谣》。记者刘洪洋摄见习记者赵宇她,在上世纪30年代就以“中国之莺”之称享誉海内外,她,几十年间培养了张建一、高曼华、廖昌永、方琼、李秀英等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昨晚,95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家乡人民的掌声雷动中登上琴台音乐厅的舞台,与爱徒们共唱了中国名曲《长城谣》,尽显大...

    44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想到败笔就难受[图文]
    想到败笔就难受[图文]

    京华时报记者任峰涛摄5月10日,“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之后将于9月14日移师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从2007年至今,苏新平一直在做艺术语言的转换,至今已经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近日,苏新平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好的艺术作品要让观众自己解读。《风景》1300×1600cm布面油画20...

    134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考古专家谈2013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忍痛割爱[图文]
    考古专家谈2013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忍痛割爱[图文]

    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9日揭晓。考古界的专家们表示,2013年度好项目太多,名额却只有十个。经过优中选优、好中挑好、忍痛割爱地评选,最终选出十项。各有精彩,各领风骚。由于光明日报曾经报道过绝大多数项目,故这里仅将十个项目简要介绍,以飨读者。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牺尊资料图片1、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发现姜姓羌族聚落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共清...

    115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图文]
    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图文]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而钱不是■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程辛把实力太弱、太不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美术馆,尤其像我们馆楼上展着齐白石老爷子的作品,你好意思吗?——吴洪亮逢齐白石诞辰150周年之际,“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于1月10日至3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该展览甫一亮相,便在艺术界...

    138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图文]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图文]

    从达·芬奇解剖手稿上发现秘密“达·芬奇的科学密码———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大型展览,自今年8月底开始在广东科学中心二楼专题展馆连续四个月免费对外展出。展览中展示了当年达·芬奇留下的绘图手稿,其中一部分达·芬奇的解剖学手稿,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达·芬奇绘画手稿壹...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王安忆(左)与苏伟贞(右)昨天在复旦大学对话张爱玲书信。台湾女作家苏伟贞不久前在99读书人出版了《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她以小说家和评论家身份依据张爱玲书信对张爱玲个人和作品做研究。作为张爱玲的通信对象之一,苏伟贞昨天下午来到复旦大学做“长镜头下的张爱玲”专题讲座,讲述通过书信来往而认识的那个真实的张爱玲,与苏伟贞讲座对话的是上海作家王安忆。十年收到回信十余封在王安忆...

    12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彩笔描绘好河山[图文]
    彩笔描绘好河山[图文]

    前年初春,停产后的首钢北京厂区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贯穿厂区的铁路线上不再有火车的轰鸣,平坦的马路上少了往日的车流,偶尔能看到几个行人匆匆走过,曾经沸腾的钢城宁静着。宁静的钢城在迎接着春天的到来——月季园的小草悄悄地拱出地面,垂柳泛出淡淡的新绿,朵朵玉兰含苞待放,在碧波涟涟的群明湖上,不时有鸟儿从水面上飞过……曾经迷人的钢城依然美丽。迷恋这美丽钢...

    116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阿瑟·丹托:艺术是什么[图文]
    阿瑟·丹托:艺术是什么[图文]

    阿瑟·丹托:艺术是什么不要将阿瑟·丹托(ArthurC.Danto)称为美学家,即使该词前会限定为“美国最重要的”。就像丹托在他的最新著作《WhatArtIs(艺术是什么)》(耶鲁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中解释的那样,他的探索最好不要被分类为美学,而是艺术哲学。虽然许多人将美学(aesthetics)和艺术哲学(philosophyo...

    66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贾方舟:水墨材料的“新规范”(图)
    贾方舟:水墨材料的“新规范”(图)

    贾方舟【编者按】:798艺术区新绎空间在2013年4月6日下午开幕的《“言”新水墨-切片系列第一回展》,进而引发的“中国新水墨研究暨水墨切片系列主题展”沙龙,探讨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此次沙龙的嘉宾有:批评家贾方舟、批评家皮道坚、策展人杭春晓、青年批评家段君、雅昌网副主编谢慕、艺术家陈林、艺术家郝世明、艺术家李戈晔、艺术家刘琦...

    104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图片说明:圆雕《陈散原像》泥巴里的灵魂——雕塑家滑田友的斧凿人生本报记者柳青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专题陈列中,滑田友(1901-1986)是唯一的雕塑家。如果不是偶然得到徐悲鸿的赏识,滑田友也许会终老于苏北的小县城,做一辈子小学美术教员。1930年初的寒假,他在淮阴老家,用因陋就简的材料给三岁的儿子刻了只木雕兔子,看到孩子欢喜极了,他又找来一块...

    42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剧照。资料图片比赛,这一从前很正经的事情,如今,在荧屏中正日益走向强烈的娱乐化,似乎不娱乐就没有看点,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娱乐需要比赛提气,比赛更需要娱乐促销,在此伏彼起的各类选秀节目里,二者已经显得密不可分。但是,还有一批没有娱乐、不是选秀的舞台艺术比赛又该如何生存,它们还能继续下去吗?这也成为7月12日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一个话题。...

    12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写意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图文]
    写意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图文]

    熊广琴《静观》近些年,我一直关注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追问写意花鸟画的终极价值。其实,对如何让自己的花鸟画“现代化”,每一位画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做着不同的努力,我原以为在“中西”之间有一条自己的路,但却在观摩了西方各个流派的大量原作以后又自行否定了。还是沿着中国画本体道路走,因此我选择了潘天寿和郭味蕖两位中国意笔花鸟画...

    164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汪建伟:过度景观化后当代艺术如何呈现[图文]
    汪建伟:过度景观化后当代艺术如何呈现[图文]

    图片资料一,媒体策划展览是否是后台运营向前台操作的转换?在发布会上,艺术家汪建伟(微博)提及:“以前参加展览时,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都是认识的,这次听到一些关于此次展览的介绍,我突然有种感觉:这是一个由媒体发起,来策划的展览(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馆(微博)、99艺术网、SMG艺术人文频道、新闻晨报主办)。当然一种调侃的方式说的话就是,媒体以前是作为一种类似‘后台&rsq...

    21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