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周文翰:艺术批评在多元化中前进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龙龙 点击 :

“艺术批评是根据批评者一定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对艺术现象做出分析和评价,其主观性大于客观性,体现了写作者个人的强烈个性和态度。越是具有独立态度和观点的批评,越是具有批评的价值和可读性,那种四平八稳、八面玲珑的批评并不是批评。”

这段话似乎是对艺术批评比较理想化的定义,而在当下严重市场化、资本化的艺术环境中,艺术批评的现象和批评家的身份也在改变。有人说,现在的文章多为吹捧,多是专业术语堆积,看不懂,批评家变成了策展人到处接活儿。而在文化观察家周文翰看来,目前艺术评论的种种现象正是它多元化的体现,在各种弊端充分显现之后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商报:近期,您的《对艺术批评的批评》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受到了行业内的很多关注。同样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您是否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来看待当下艺术评论的各种现象?

周文翰:前几年我经常为海内外报刊和网络写艺术方面的评论文章和专栏。做文化和艺术产业咨询方面的工作以后,写作时间就少了,偶尔凭兴趣为之。不过,这也让我有机会可以拉开距离观察当代艺术评论的“生产机制”为何是如今这样,算是站在圈外看圈内。倒不是说要赞扬谁还是攻击谁,而是看种种现象背后的形成脉络、走向,以及有什么新的可能性。

商报:您认为艺术批评在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进程,导致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周文翰:总体趋势当然和中国社会文化体制的变迁是同步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原来计划体制下的协会——学院——专业体制逐渐松动、变化,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化趋势加剧,艺术市场和媒体市场都在快速发育并向商业化发展,艺术批评的生产也有越来越强的商业交易属性。这种生产机制的变化主要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市场化、商业化,具体说当然就是艺术市场和艺术生态体系的商业化和市场基础扩大。比如收藏家、投资者、大众媒体、时尚媒体等加入进来以后,艺术批评家当然就不再具有以前那种权威性了。

商报:学术与市场的争论一直不断。您认为,艺术批评家是否有必要去了解市场,基于市场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判断分析?

周文翰:实际上,目前已经没有持有统一价值观、学术观点的“批评家群体”了,而是有好多个批评家群体和个体。谁愿意参考市场信息发言也成,谁愿意研究艺术史、风格演变也成,有时候互相讥讽一下也好,但我认为没什么真正的矛盾,因为现在艺术界本身就是四分五裂、多元化了。

商报:晦涩难懂、大量的引用词汇和哲学化是很多读者对艺术评论文章的反映。许多人认为,很多艺术评论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中文写作。对此您持怎样的看法?

周文翰:这是某些人借公众名义设置的假问题。因为在多元化和分层的社会系统里,有不同的知识生产体系、风格体系,大家也有选择如何写和读什么的权利。你认为太晦涩就别读而已,肯定有适合你的东西。可能学院刊物上的或者学院内人的艺术批评文章更晦涩一些,而面向大众的批评文章更通俗易懂一些。

每位批评家有不同的背景和面对的读者群,他有自己的写作策略和风格,读者也有自由选择读或不读的权利,因此这个问题不值得读者和旁观者发愁。就批评家们来说,如果想让更多读者读懂或者吸引更多读者,那就要写得更通俗或者更具挑逗性,比如学陈丹青那样老愤青说闲话好了,别去抱怨其他人写得难懂就是罪恶。写得深刻的也别抱怨别人平易就是罪。这种风格、深浅的争议很无聊。

商报:您认为艺术评论可以让大众参与进来吗?批评家是否有把艺术推向大众的义务?

周文翰:在网络和社交媒体时代,大众当然可以参与进来发表个人意见并在交互圈子里传播,但每个人的参与也只在各自社交圈内,不像以前说大众参与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人读一篇文章看一张画。艺术批评家愿意向公众解释艺术史、艺术作品当然好。这依赖于艺术教育体制、美术馆体制和媒体等发挥合力,谁愿意都可以做,但这不是全体批评家的“义务”。

商报:资本的进入是使当代艺术火热的主要原因。您认为资本对艺术批评有着怎样的影响?

周文翰:当前中国资本力量可能是最强势的,所以可以用交易方式定制批评文章,也可以影响很多媒体的报道、评论方向。这是现实,比欧美要赤裸裸得多,有点粗鄙资本主义的架势。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资本的理性。正因为批评文章可以轻易买到,所以批评文章的导向性就下降了,或许这其中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商报:目前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的身份变得越发模糊,“跨界”现象屡见不鲜,艺术家往往身兼数职。同样,许多批评家也兼顾着策展人、画廊艺术总监、收藏顾问等角色。您认为这两种现象有没有关联性?

周文翰:我也跨界了,所以有点体会。这主要是艺术行业在急剧转型、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需求”。一方面是行业需要很多中介角色和复合人才;另一方面是人们都习惯野蛮生长,抓一把是一把。这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但也要看到,市场有自动矫正的功能,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也很明显。比如做的比较好的画廊主、艺术家就不愿意再多花心思写文章,因为写文章明显没有和藏家聊天推销作品的回报率高。

商报:近期,在微博上出现了不少艺术批评家之间的“论战”,引发了众多“粉丝”的围观,但似乎关于道德化的批评往往更能得到大众媒体的呼应。对此您如何看待?

周文翰:我挺讨厌一些微博和大众媒体上涉及艺术价值的争议,好多都是极少数人和极少数媒体对模糊议题进行有意的“设计”而已。吵到最后就成为了价值观大比拼,比良心比道德什么的。

这可能和当代大众媒体、社会媒体突然发达以后,“道德话语”的突出有关,以前持有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的人可能就碰不到、或者无法传播,但现在人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几句牢骚,让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冲突、价值观冲突好像变得激烈了,其实私下可能没那么严重,都挺混沌的。那些声调最高的道德化批评的困境在于,在价值观分裂的时代,不管你说的多高调,别人都可以不听不理,于是他难免再加强声调,要么弄得自己气急败坏,要么求助围观者或其他权威施加压力。其实挺没意思的。

我认为,任何人在抡自己的道德棒子之前首先要警惕的是这根棒子本身的来源、使用,别认为自己天然就站在道德高地上俯瞰。

相关文章

  •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方力钧作品2月14日,朱其把自己置换为一位“局外人”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近两年来,上海理论研究者陆兴华也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应有的定义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诸多诠释与批判。除此以外,还有朱青生、高名潞、吕澎、杨小彦等人也在通过策展实践探寻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而现在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广州三年展首个项...

    9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如果说,直至晚唐五代,绘画的伦理功能基本上都是外向型或社会性的,那么,随着宋代文人画价值观的确立,这种功能就日益转为内向型或趣味性。文人画的发展由此走上了一条人格因素不断增长的主体化道路,其批评标准也从偏重作品成就逐渐变成偏重作者品性。当然,与此相携而行的还有“道”与“艺”所构成的巨大张力,它给人们提供着新的诱惑,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北宋&m...

    15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文]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文]

    汪曾祺画作,题画中的“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极有趣味。文学与书画自古相通,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如王维、苏东坡等同时也是一代书画大家,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台静农、汪曾祺等也有深厚的书画修养,而在当下,也有一些擅长丹青的文人,前不久在京成立的中国作家书画院便汇集了不少诗文书画兼长的文人与作家。中国作家书院副院长张瑞田、斯舜威前不久就“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

    63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当代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12月14日在北京中国画艺术创作院举行。来自美术界专家学者及中国画艺术创作院画家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围绕当下中国画发展与现状、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中国画笔墨在当下的发展与变异、当下中国画的教学方法与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长杜大恺从艺术社会学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分析了当前艺术发展的规律,尤其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化发展遇...

    8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原始的呼唤》作为当代中国海洋题材绘画的代表人物,姜云宗少年时代就痴迷绘画,最近20多年来,他以格调刚健、笔墨淋漓、意境高远的创作风格受到画坛瞩目。10月16日,“海魂墨境——2013姜云宗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140余幅国画作品亮相。姜云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想借助笔下的大海,表达一种生命回归...

    4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又勾起了国人“到此一游”素质的讨论,而且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这些刻字,大煞风景,在文物上刻写更是破坏了文物的价值。网民对埃及刻字事件反应强烈,在警示所有人要自觉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埃及刻字事件网络舆论声讨背后的“文明暗疮”。中国人为何偏好用这样的方式四处留痕?对此,你怎么看?@闾丘露薇:一、不管是...

    8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上海大黄鸭◆林明杰记得有一次在欧洲接连周游了两、三个大型的新潮艺术盛会,然后走在马路上见到垃圾堆都觉得是装置艺术。上海街头刚刚竖起的一件用无数“小黄鸭”沾覆的大型雕塑“大鸭梨”,被路人剥得光了下半身。这样的“非礼”事件,被方翔先生看成了“行为艺术”,大概也是因为他在艺术圈呆得时间多了些造成的。...

    5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专家:当下中国建筑缺少文化自信[图文]
    专家:当下中国建筑缺少文化自信[图文]

    何镜堂近照。资料照片连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在多个场合呼吁人们重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应当以人为核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充分重视新型科技成果的应用与青年人才的培养。建筑设计两大错误倾向“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倾向,大部分城市都有这种毛病。”何...

    18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宗其香《嘉陵江上》1947年纸本设色。继去年底“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之“西画部分”结束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次展出“国画部分”,试图完成一次完整的叙事,以一所美术院校为单位,对中国近代美术史进行重探。“西画部分”展出了两件李叔同的作品,十分罕见,据说是目前仅有的发现。给文化界带来惊喜之余...

    7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山明人物画的新境界[图文]
    吴山明人物画的新境界[图文]

    吴山明中含太古不尽意,笔墨超然绝畦径。画家安得论三尺,身世生缘俱堕甑。在我读书的时候,吴山明先生的作品就饮誉士林,被争相传摹,成了许多青年学子的习画典范。近十几年来,他精进不懈,风格幡然而变,大江南北,翕然而从者益众。我有幸几次拜读他的作品,印象强烈而深刻。这种印象,姑且概括为6个字:体正、气长、格清。先说体正。我们知道,吴先生作为浙派水墨人物画的健将之一,具有扎实而牢固的造型基础。现...

    111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现在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平行展、外围展什么的——这样的话题,相信很多人已觉有点不合时宜了——除非某一届、某个人、某一件证实做得真的好。是的,人们如此的心态成熟,确实因就“时宜”,仅就专业范畴本身,比如:近几届的表现及热议,一方面谁都知道决定权如果仅仅落到官方主导、某一策...

    6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撰文/有泉摄影/晨曦艾敬的艺术足迹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是中国内地民谣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等。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定居纽约,逐渐淡出乐坛。开始一心从事绘画创作,将绘画从爱好提升为自己的事业。从2007年开始,艾敬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来,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

    51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我时常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进入《朱壶丹心》网站,一边啜着用朱壶泡出的清茶,一边细细地品读壶友们贴在站上的赏壶文字,偷偷地分享他们因拥有朱壶而产生的快乐。我不否定其他制壶者的优秀,但燕瘦环肥,各人审美取向不同,朱壶于我最是独爱。所以我和别的朱壶拥趸者一样,用朱壶、品朱壶便成为了每日必做的功课。这是一个雨后的清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从睡中唤醒。呵呵,难得的凉睡让我差点忘记了对朋友,对一个忘年交的承诺...

    110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张学东微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艺术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殷商时期,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可见到微刻文字。到了秦汉唐宋时期,微刻艺术又伴随印章和青铜器铸造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在元明清时期,石材被文人雅士广泛用做印章,篆刻艺术迅猛发展,伴随着边款艺术的成熟,微刻逐渐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从技法角度看,微刻是一种用微小精细的刀具,以书法、绘画的手法在金、铜、石、骨、核、木、玉等材料上刻出...

    27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留住毛笔字的文化基因莫让传统文化失传[图文]
    留住毛笔字的文化基因莫让传统文化失传[图文]

    深圳商报王建明/图朱晓剑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古代中国,读书人写字作文以毛笔为主,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了书法这门艺术,可现在的书写工具并不是以毛笔为主,再来一个书法课,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似乎是在恢复传统,但仔细一想这理由似乎有点勉强。这几年的书法、绘画艺术的流行,似乎也在暗示今天的艺术教育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可这书法课的目的是什么?似乎也还值得思考。这些年,素质教育也谈论得多了,...

    89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