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谁来批评艺术批评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鼹鼠 点击 :

当今“艺术批评”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或认为其中充斥吹捧虚夸气息,或讥讽批评言论和艺术实践脱节,无法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产生正面引导作用,进而,连艺术批评存在的意义也变得可疑起来。在艺术资本和大众媒体崛起的当今,艺术批评影响力式微,而艺术家们将作品安置在拍卖会拍出高价,在美术馆举行大展,在大众传媒和时尚杂志闪耀出场,其“定位效果”来得更为醒目和实惠。于是,许多批评文章仅仅成为展览运作中的一个组成项目,习惯性地填满画册前几页的版面,顺带着出现在各种艺术杂志上作为宣传资料的一部分。

戏剧性的是,单纯就批评文字的产量而言,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展览画册和艺术媒体的爆发式膨胀,近年来的年均批评文字产量远远高于十年、二十年前。在这样生产繁荣的时代,艺术批评的“质”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有多少文章真正具有批判性和反思精神呢?这值得美术理论界认真思考。

批评家群体的演化

从大背景来说,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在降低,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艺术从业者都在专业体制内生存,评论家们在很有限的几种刊物上发表的言论,在艺术圈、文化圈能产生很大影响,这无疑和当时相关信息的传播方式直接有关数量有限的发表平台,相应的形成了当时依赖于专业媒体的批评体系。而在新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下,一方面出现了多种市场化的艺术媒体以及关注艺术话题的时尚、大众类媒体,而且艺术生态中的各种角色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资源影响艺术批评的生产和传播;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原来依仗的“意义平台”业已分解,书面文字已经不是独霸性的传播介质,各种影像、图片充斥在观者的眼前,书面语、学术性的艺术批评面临迅速增多的艺术新闻通讯语体、对话语体、特写语体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艺术圈的外延也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的艺术圈主要由艺术家和批评家、美术馆员和各类文化观者构成,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经纪人、收藏和投资者加入了这个行列。艺术批评家的社会地位乃至收入一度曾与艺术家、美术馆管理者等基本平行,可随着艺术市场的勃兴,艺术家、画廊主和收藏家们似乎成为更大的得益者,而且随着大众媒体和时尚媒体的兴起,批评家们的影响力似乎已经转入收藏家、画廊主、美术馆馆长和时尚杂志主编手中,这让批评家们自己也开始焦虑:在今天的艺术世界中批评存在的意义何在?

甚至,这也不仅仅是中国艺术界的特殊问题,欧美艺术界也有类似的趋势,媒体评选的艺术界权力榜、影响力榜单上,占据主要位置的也是艺术家和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美术馆馆长,批评家们则少的可怜。

批评家群体近年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分化,部分主要从事策展乃至开设画廊,于是他们的批评文章的产量就大大下降;另一些在教育、研究机构或企业任职的同时兼职从事艺术批评写作,因为写作批评文字收入颇微,所以目前的批评家普遍都是兼职状态。

“写作”成为“项目”

在当前越来越商业化的艺术生产机制中,对艺术家或其背后的投资人来说直接凭借资金进行拍卖、展览、媒体宣传的市场操作是更有效率的选择,如此批评文章就成为展览或宣传运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很多批评家也适应运作方式,依附于展览、画册前言这类“批评项目”之下。

尽管有人讽刺这类批评家收费写作类似小姐“出台”,可是这种“批评项目”在今天的商业化时代无可厚非。对批评家来说写作这种“订购文章”是项高难度的语言游戏,批评家需要拼凑作品呈现的形式、艺术家的只言片语和各种理论的耀眼词句形成文章,并以毫不犹豫的华丽语调抹平所有的裂痕。而从传统角色上看批评家们应该公正的进行评判,他们的角色具有某种道德色彩。

今天面对“批评项目”中产生的文章,读者和批评家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对读者来说,可以参照批评文字的逻辑、呼唤、预感来判断论及的作品、人物的价值,作为形成自我观点的参考项之一,不必把批评家当做全知全能的艺术法官并托付所有的信任;而对批评家来说,历史上主动或被动赋予的道德角色和当代商业化的“批评项目运作”的“共生关系”或许给很多人带来内在和外在的道德压力,导致他们某些时候的言辞、举动有点小丑化。我以为批评家群体与其承受这种暧昧的压力,不如将这种收费项目正常化、公开化,就像艺术家也接受订购生产一样,收费写作文章并非没有道德标准。

交互式批评的可能性

商业化公关宣传操作盛行的今天,从事相对独立、严肃的艺术批评的确像是进入了夕阳行业,这或许也和中国缺乏非营利基金会、学院、学术组织给予支撑有关,在没有经济资源挹注的情况下,各类学术协会、专业组织本身嗷嗷待哺,于是严肃的批评往往只能成为某些艺术批评家个人对于学术理想的坚持。

不过也应该看到新的媒体和社会环境也激发了新的批评空间,比如最近十年来,随着大众媒体、时尚媒体和商业化艺术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媒体批评群体,他们依托商业化媒体的平台进行批评,因此语言适应大众读者的角度、长度和趣味。同时,更业余的批评写作则在网络展开,这是透过个人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进行的评论,以短小的文字为特点,发散式进行,但有些网站持续推出时效性较强的评论。

新的批评家群体和媒体环境也推动了艺术评论的新动向,如原来占很大份额的形式批评大大减少,更多的是倾向解读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艺术界最新的流行风尚,艺术与社会事件的关联等,这更容易吸引专业圈以外观众的眼球,也更受市场化媒体的欢迎。

实际上新的媒体空间提供的可能性并未得到批评家群体的充分重视,比如很多批评家仍然侧重写作长文发表在刊物的形式,而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勃兴缺乏敏感,实际上若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完全可以形成新的批评交互环境,比如通过微博、博客即时发布对展览、时间的论点,不论质量如何,至少可以更快速、大量的生产批评话语,这是进一步对话和产生影响的基础。同时,艺术出版物的线上发展也可以对批评文章有更大的容量,同时降低传播成本,并且可以在全球性的平台上进行传播。商业化的介入新媒体进行艺术批评是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的艺术刊物还存在缺乏前期投入和有效的策划执行等现象。

相关文章

  • 官方不再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引争议[图文]
    官方不再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引争议[图文]

    王祖光巧色荔枝冻石《贵妃醉酒》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不再由工信部“官办”的消息,引发了人们对大师评选的思考。大师本来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在今天,却几乎成了一顶人人可戴的“高帽”,大师评选似乎成为了市场价格的催化剂。究竟,大师应不应该通过评选产生?评选能出“真大师”吗?大师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

    24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间外交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间外交

    图为:(右一)基金会企业工作部张爱华部长、(左一)著名画家梁永学先生中国报道11月7日讯(李传军)近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企业工作部部长张爱华在京连续走访、看望了一批为中国民间外交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国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梁永学号玥鸣,北京人,1955年生,祖籍山东烟台市。受家庭影响自幼喜好书画,早年随中央美院王国卿教授学习传统中国书画,同时受益于当代名家娄师白、陈大章、阿老...

    36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曾为一连串当代艺术家如刘小东在国际上策划一系列展览,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面对当下中国艺术状况乃至整个中国,凯伦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显得更有耐心。即便“乱象”种种,她仍然坚持说:“这是真好的时代。”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人称&ld...

    12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韩宁宁楷书:恢宏清丽 潇洒纵横[图文]
    韩宁宁楷书:恢宏清丽 潇洒纵横[图文]

    韩宁宁在澳门濠江中学授课在我国数千年的书法史上,书法家可谓数不胜数,宛若群星灿烂。而在历代众多书法家中,女书法家也占有一席之地。如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就是我国有最早记录的女书法家。她博学多才,通音律、工书法。女书法家中最著名的倒要数东晋卫夫人,她以书法蒙学《笔阵图》传名于世。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书法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宋代有朱淑真、李清照同为书坛高手;元代赵孟俯之妻管夫人工书善画,明代董其昌对其...

    132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1973年,黄胄去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时创作的作品《海岛民兵》在北京宋庄,据说有的画家已经不只是对着摄影作品画画了,直接把电子的照片用幻灯打在白墙上;在某美术学院的写生课上,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多幅作业雷同,原来在写生的景区有专人买卖速写作品,五块一张,学界对此嗤之以鼻,然其核心均绕不开何为中国式的写生观的问题。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西方美术家有自己拍照记录美景的做法,说可以启发灵感,助...

    18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悼念艺术家忻东旺[图文]
    悼念艺术家忻东旺[图文]

    忻东旺著名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忻东旺2014年1月11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50岁。忻东旺,1963年生于河北康保,先后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忻东旺的作品一直延续着艺术家深切的社会意识与关怀。近些年来,他在融合油画媒介与中国人物画写意传统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油画...

    75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文化艺人艾进:回归内心将情绪写进书法里[图文]
    文化艺人艾进:回归内心将情绪写进书法里[图文]

    艾进艾进文化艺人,曾为韩庚《狂草》专辑题字。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危凯为“免费午餐”写的字画被拍出数万元善款,艾进由此进入大众视野。“公司董事长”、“青年书法家”、“文化艺人”,这三重身份对艾进来说,意味着生活上的物质改变,内心对艺术的向往以及多姿多彩的人生。与艾进的采访约在酒店,他正准备...

    95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杉本博司的东方式美学[图文]
    杉本博司的东方式美学[图文]

    《直到长出青苔》近来,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正在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的作品以无懈可击的黑白语言和钻石般鲜明锐利的影像将摄影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出来,极致了摄影的品质和意义。我在11年前曾采访过杉本博司,他对我说:“我很喜欢中国的宋代山水画,特别是南宋马远的作品。”“彩色摄影的色是化学性的,有点工业制品感觉。虽然能吸引注意力,但容易浮在面上;黑白摄影的色是绘画性的,像水...

    196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见仁见智说见地 真心真意谈真知[图文]
    见仁见智说见地 真心真意谈真知[图文]

    编者按:5月15日,“江南忆——李波花鸟画展”开幕式结束后,紧接着举行了由李波的恩师、杜曼华先生作为学术主持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笔墨语言、传承创新、个人风格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了对李波花鸟画的认识和评价。今天,刊发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和记者的采访,以飨读者。(排名不分先后顺序)肖峰(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浙江省美协原主席、中国美院原院长)...

    45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水墨在当代的问题[图文]
    水墨在当代的问题[图文]

    朱屺瞻《嘉瓠高悬图》(局部)水墨在当代的问题是什么?他者的眼光看中国水墨是怎样的?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证大艺术空间等近期先后呈现了一批与水墨相关的展览,本期专稿呈现的是5月26日举办的“水墨与美术史”国际研讨会的部分发言。水墨的问题是中西艺术的区别问题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水墨的问题实际上牵扯的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区别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并不是那...

    4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图文]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图文]

    作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未名湖在北大学子和中国学人中,有着难以撼动的人文地位,堪称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坐标之一。但是其湖名之所得来,虽然源自国学大师钱穆提名这一说法已成共识,但“未名”之取源和命意,则鲜有论及。今试从《管锥编》“全晋文卷一零五”中“未名若无”条中略考之如下,以俟通家正之。“未名若无&r...

    38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画家朱新建壮年力作将亮相 曾被雪藏二十年[图文]
    画家朱新建壮年力作将亮相 曾被雪藏二十年[图文]

    被称为“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今年2月因病去世的画家朱新建的作品曾在今年春拍时带动一股“朱新建”热,在秋拍即将拉开大幕之际,朱新建的又一批作品在京再掀新热潮。日前,“色·非色——巴黎时期的朱新建作品展”在荣宝斋开幕,展览推出一系列朱新建创作高峰期的经典之作,而这批作品将作为荣宝斋(济南)...

    182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汪建伟:不确定性是最吸引人的[图文]
    汪建伟:不确定性是最吸引人的[图文]

    对我来说,首先是如何理解“跨界”?跨界的理由?它应该是在一种知识整合的背景下展开的,比如,我在1990年代的时候,开始怀疑使用某种单一的知识系统所产生的可能性?以及它的极限?我开始尝试去了解我所不熟悉的知识,以及其他被我们惯常排斥在艺术认知以外的世界。然后我发觉,如果艺术只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其中之一,那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想:我们可不可以用人类全部的知识来做艺术,或者是来思考艺...

    183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陈鹏举:澄江静如练[图文]
    陈鹏举:澄江静如练[图文]

    何骏书法何骏先生生于1925年,字子逸、逸盦。1947年,22岁的他,就名列当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成为有影响的青年书法才俊。辞书对他的评语是:“擅长书法。从永嘉马公愚氏游,书法酷似马氏”。马公愚,现代金石书法大家,精四体书,笔力浑厚,气息醇雅。何骏和马公愚是同乡,都是浙江温州永嘉楠溪江边人。他俩的家乡是中国文化紧要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山水诗就出现在那里,是南朝大诗...

    63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宋婕:丽江COART,我与李亚鹏的第一站[图文]
    宋婕:丽江COART,我与李亚鹏的第一站[图文]

    宋婕(右)与叶永青(左)说起丽江,我们首先想到安宁、美丽的景色,其次我们可能会想到的是雪山音乐节,它曾经是丽江的一张“名片”,但2010年之后因为举办理念的问题而停办。2012年春开始COART艺术节开始在丽江开始举办,虽然宣传甚少,但取得不错的反响。10月31日到11月4日,秋季COART又在丽江举办,记者采访了COART负责人宋婕女士,她之前也是雪山音乐节的负责人。...

    81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