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指向未来的力量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朋朋 点击 :

就“视象的凝聚”展览,本报专门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同济大学教授孙周兴,请他谈了关于展览的一些具体情况。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选择法国和中国来合作这样一个关于具表的展览,是因为法国当代绘画的实质性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请简单描述一下法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共性和差异。

孙周兴(以下简称孙):“视象的凝聚——法国/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特展”,展出6位法国艺术家和32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是法国与中国呢?可以说是机缘所致。中国美术学院的具象表现绘画是华裔法籍艺术家司徒立教授20年前从法国引入的,在中国美院实践了有20年。20年应该是一个蛮长的时期了,这次又恰逢法国具象表现艺术的几位代表人物的作品落户中国,我们才有机会给予展出,可谓机缘巧合了。更巧的是,我们本来定于7月12日开幕,但因美术馆展事安排方面的各种原因,拖了两天,到14日才能开幕,而这一天正好是法国国庆日。有人以为是我刻意安排的,其实不然。所以就本次展览来说,是种种机缘凑在一起才成的事。

本次展览展出的主要作品是油画,而油画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具象表现绘画更是起于法国。从源头上讲,中国的具象表现绘画继承了法国具表艺术。司徒立教授本身是法国具表艺术的参与者,当年在巴黎跟布列松、雷蒙·马松等艺术家过从甚密。但连法国具表艺术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可能在思想和创作风格上完全一致,更何况是中国的艺术家!我们太容易简化艺术文化的交流状况,尤其是造型艺术的创作,是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和哲学大不相同的——造型艺术的创作更需要基于身体的感触和手艺。正因为这样,司徒立教授虽然长期生活在法国,且参与了法国具象表现艺术运动,但他的感受和思考依然具有强烈的中国性,这次他展出的几幅大尺幅的油画作品,主题就是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而许江教授的《葵园》系列,表达的是中国式的历史沧桑,是他对于像葵一样生长起来的新中国一代人独有的生命经验和心灵记忆。

记: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美院提出和实验已经有20多年时间,能否用普通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通俗性语言,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和方式?

孙:我试试看吧。你知道我是做哲学的,不一定能以通俗方式说事。我在“策展人的话”里讲,“具象”与“表现”是艺术史钟摆的两极。从历史角度讲是这样,在逻辑上也是如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艺术史上,具象艺术是早期艺术的基本形态,也是当时艺术家的主要艺术追求;而以表现为重的艺术则是现代的基本形态。对个体艺术家来说,具象的维度与表现(抽象)的维度虽然有可能各有所重,有的艺术家重具象,有的则侧重于表现,但两者总归是并存的,可以说没有一种艺术是纯具象的,也没有一种艺术是纯表现的。但这样说,并不否定“具象”与“表现”之间的倾向性区别和对立。

具象表现绘画力求把这对立的“两极”综合起来,或者说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我认为这是当代艺术的正道。理由特别简单:我不可能画得比达·芬奇更写实、更具象了,也不可能画得比毕加索更抽象、更表现了,那怎么办?还得走下去呀。于是,走出了这条尝试之路。

记:每个具有学术意义的展览总会希望表达一些信息给观者,这个展览希望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展览名“视象的凝聚”其含义是什么?

孙:我们这次展览有几重意义:一是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历经20年,应该有一次总结性的展示,加上如前所述,恰好有机会同时展出法国具表艺术家的一些作品,使得本次展览更具历史意义;二是我们想对具象表现绘画进行一次学术的定位,提示其思想史和艺术史的意义。欧洲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重构了艺术与哲学、创作与理论的关系,形成了两者互动交织的格局;大概也只有在我们这里,人们还会把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弄得如此之僵、如此势不两立。这真是令人发笑的事。艺术创作是“想法”、“看法”、“手法”的综合发挥,“想”-“看”-“做”是统一的,怎么分得开来,又怎么对立得起来?三者中,且不说“想法”和“看法”,只要说到“手法”,就已经需要立法的理论了。在许江教授和司徒立教授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美院的具象表现艺术家们一直尝试艺术与哲学的深入对话,特别是吸收了20世纪欧洲现象学的思想方式和方法。这样一种持久的学术性的艺术努力,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我个人在最近十几年来亲自见证了这些艺术家朋友的艰苦思考和创作,我认为他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他们的努力是符合当代艺术和文化的总体方向的。本次展览在展出这些艺术家的新创作品的同时,也将组织一次相关的研讨会,意图就在于对具象表现艺术作一次学术定位。

我把本次展览名称定为“视象的凝聚”,暗示着上面讲的两层意思。另外,这个名称本身还包含着一种吁求:在这个多元文化交织异化的时代里,艺术和哲学都需要有一种专心致志的力量。

记:请问具表艺术与其他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特征是什么?

孙:这个问题最好由“具表”艺术家们来回答,但你既然问了,我也不妨一说,大致可以说三点:第一点,我觉得是由上述“具表”的中间性所决定的,“具表”既具象又表现,甚至也可以说,既不具象又不表现,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具表”的风格。当然个体艺术家的风格是有区别的,但自觉的“具表”艺术家是力图在具象与表现之间保持一种风格张力的;第二点是“具表”艺术家对视觉-视象的真实性(真理性)的追问,这种追问突破知识论真理观,进入到境域构成的思想层面,从而对人与物(存在)的关系有了重解。这一点反映在风格上,就是要努力在画面上呈现视觉过程和视象生成的复杂变动特性;第三点我觉得是直接性,要直接面对和接近事物,这是现象学的思想要求,也是具象表现艺术家们所强调和追求的,在创作风格上表现为重写生,重特定场景下的当下意义构成,等等。

记:如果我们放眼未来,具表的研究能给中国当代绘画带来什么样的意义?他的发展方向趋势又是怎样的?

孙:这个问题不好轻松回答。我只能说,具象表现艺术的探索是建立在对思想史和艺术史的反省基础之上的,又着力于与思为邻的诗意创造,它因此合乎特别从20世纪后半叶开展出来的当代艺术方向,它因此具有指向未来的力量。

相关文章

  •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作品我的发言是谈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问题。开门见山,我不主张中国画系造型基础课全盘采用外国的训练方法。理由包括下面几点:一、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手段,从来学画,都是从白描双勾入手,以骨法用笔取形,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用毛笔造型,在练笔中练造型,在造型中练笔,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二、学国画的传统方法是先临摹,后写生,二者反复交叉进行,提高造型用笔的能力,临摹并...

    180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非凡气度,书行笔端——朱非老师及其书法漫议文[图文]
    非凡气度,书行笔端——朱非老师及其书法漫议文[图文]

    在惠州合江楼首层进门处,原有一块屏风,上面镌刻着苏东坡《寓居合江楼》诗“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是清人集的苏东坡字组成。细细品味,浩然之气直面而来,可想当年苏东坡展开纸笔,诗词句字如浩淼之水,奔腾于胸,运腕走笔,一气呵成。去年初秋,我第一次到鲁迅中路春波弄绍兴书画社,当我还未曾走进去,就即刻被大厅内悬挂的一幅对联&ldqu...

    55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执着,褪去繁华显本色——记津门山水画名家于立[图文]
    执着,褪去繁华显本色——记津门山水画名家于立[图文]

    山水画家于立于立,号云石轩主,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书画,1983年就读于夭津市茂林书画学院主攻山水,同年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山水创作组跟随著名画家陶家元习画。并一同从事山水画创作,后得著名画家梁琦大师及孙克刚指教,并得到李长友、赵松涛,孟寒松等名师教授。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尤以山水见长。于立山水画作品和于立相识并相交在十年前,朋友刘宝刚知道我喜好收藏字画,便将于立介绍给我,第一次见...

    14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瓷画创作:因形施画追求神韵[图文]
    瓷画创作:因形施画追求神韵[图文]

    香风十里(瓷板)钟振华钟振华艺术陶瓷创作是综合绘画、雕刻、金石、书法、化学工艺于一体的造型艺术,不但可以表现创作者的绘画美感,也可着重于材质的运用,展示陶瓷特有的工艺技巧,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艺术陶瓷创作要注意器形与绘画相结合,在选择坯体与瓷胎时,就应心中有画;在创作一件作品时,就应已经知道什么器形适合,这是一个陶艺家应该具备的素质。陶瓷艺术不同于国画和油画,它是三维艺术,把瓷瓶...

    52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考古专家谈2013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忍痛割爱[图文]
    考古专家谈2013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忍痛割爱[图文]

    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9日揭晓。考古界的专家们表示,2013年度好项目太多,名额却只有十个。经过优中选优、好中挑好、忍痛割爱地评选,最终选出十项。各有精彩,各领风骚。由于光明日报曾经报道过绝大多数项目,故这里仅将十个项目简要介绍,以飨读者。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牺尊资料图片1、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发现姜姓羌族聚落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共清...

    114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家张晓刚的创作危机[图文]
    画家张晓刚的创作危机[图文]

    艺术家张晓刚家住北京的张晓刚(微博)现年54岁,他那面无表情的人物肖像画拍卖价已经超过了1000万美元。最近两次心脏病发作之后,医生要求他休息──这是他30年画家生涯中的第一次。很少有画家能比张晓刚更好地代表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他创作了给人深刻印象的身着中山装、头戴旧军帽的全家福画像而一举成名。然而,他意欲紧跟中国美术界发展的愿望也让他付出了代价。张晓刚现在还是生活在北京郊外一个传统村庄里一...

    45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实用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暴君[图文]
    实用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暴君[图文]

    托尼-克拉格身上同时具有艺术家和学者两种气质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Cragg)总是向别人强调自己是一个materialist,刚接触他的人还以为他指的是“唯物主义者”,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误解,于是就问他信不信上帝,他爽快地说:“当然!但是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有趣,我们研究一辈子也研究不完。上帝创造了物质,我们来研究物质。”这就是他口中mater...

    82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王翚杂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把从董其昌到“四王”的仿古行为视作保守,实在是浅见肤识。董其昌影响了清初的“四僧”,直接哺育了“四王”,前者无疑是创新者,而后者,四位王姓画家也各具面目,怎么也扣不上保守的帽子。只是“四王”之后的“娄东”、“虞山...

    27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图文]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图文]

    ◎古代的思想家把美与和谐画上等号◎二十世纪的科学与艺术引入的不对称和不和谐的量越来越大◎“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亚里斯多德说,完美的天上物质构成的天体的运动轨道,必定是完美的曲线。图为太阳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否则为什么从中学起,就有文科和理科的分班呢?可是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中学...

    58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林飞:与印象派大师对话
    林飞:与印象派大师对话

    《莫奈睡莲》137cm×67cm设色纸本水墨2013年10月6日,林飞个展《莫奈花园》在北京798艺术区盛世天空美术馆开幕。不久前,林飞夫妇前往法国南部,重走印象派大师之路,归国后不久创作了这批《莫奈花园》,欧洲之行是个契机,开启了林飞艺术创作的新篇章,画出的画就像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色彩、神韵都来自那里。《莫奈花园2》137cm×67cm设色纸本水墨2013年■简...

    38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曾经自认为是左派,讽刺过张大千。多年之后,他对张大千的感觉是佩服:张大千像钢琴,完美、全面,而别人像小提琴、大提琴。(南方周末记者蒋彬/图)原标题:“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黄永玉九十说生说死黄永玉在万荷堂养了十来只狗,近十只猫,各自有名。一只叫“科学”的川东猎犬满院跑,另一只叫“民主”,因为好斗、爱咬同类,关进...

    11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柯罗莫特枫丹的回忆编者按:中国画历来追求精神层面的艺术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为众所周知的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作为艺术审美的另一载体——欧洲风景画,也同样有着对诗意的理解和追求。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欧风景画,都试图通过对诗意的理想式追求和挖掘表现,展现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达到的人文精神高度。相对于当下频频出现的一味强化...

    91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图文]
    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图文]

    6月4日的《北京商报》发表了题为《阚玉敏:在传承中索技求道》的评论文章,详细介绍和点评了女画家阚玉敏的书画艺术。文章的作者为著名艺术评论家、书法家玄阿。阚玉敏,辽宁葫芦岛人。字闲云,号老佛山人等。玉敏眉清目秀,雅致多姿,颖悟尝有过人之处。居京华,纹枰论道,礼佛悟禅,渐入书画佳境。近年来,专研翰墨,推古出新,佳作频出,观者为之惊,识者为之叹,堪称名动京华之女书画家。辽宁葫芦岛乃阚玉敏生地,此地...

    195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李宝林:我与大山[图文]
    李宝林:我与大山[图文]

    李宝林近照1,山水蕴藏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我要追寻的,则是那亿万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无以伦比的永恒与博大,无可名状的沉默与悲壮。2,我爱山,爱其凸显天地之大,宇宙之无穷。3,我爱山,尤爱西部大山,爱其伫立于万古洪荒,任日出日落巍然不动之悲怆。4,我爱山,爱其外冷内热,爱其冰雪覆盖之外表下雪水消融,渐成生命之源泉暗流涌动,正是它们最终汇聚成我们的母亲河&mdash...

    143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广东人引领近现代雕塑风气之先[图文]
    广东人引领近现代雕塑风气之先[图文]

    年轻时代的李金发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20世纪上半叶,西风东渐,西方雕塑体系传入中国,中国现代雕塑得以兴起,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最早也最剧烈的地区,广东在许多领域都开风气之先。在今天回望百年美术史,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雕塑家也在这片热土上产生,在近现代雕塑实践与教育方面,广东人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李金发作品“黄少...

    186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