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当代赏石界缺乏文化精英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舒雅 点击 : 399 次

从晋朝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等云游山林,赏玩山水、奇石作为发端,唐宋元明清文人士大夫多热衷于赏石。历代咏石诗名篇有唐白居易的“双石”篇、宋孟郊的“望夫石”篇、宋苏东坡的“雪浪石”篇、宋米芾的“题苍雪赏研山石”篇、元赵孟頫的“咏小岱岳”篇、明王世贞的“题灵璧石”篇、清曹雪芹留的“咏石”篇、清蒲松龄的“题石”篇等,藏石、赏石是最有品味的文人雅玩之一,最具“天人合一”之哲理境界,最本质之回归大自然的活动。

从晋朝到民国中期,中国传统的赏石活动,主要由文人士大夫式的知识分子群体支撑着。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由于社会的变革,传统的赏石收藏文化链渐渐断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上海、南京等地重新恢复了传统的赏石收藏活动,但主流收藏知识分子的赏玩兴趣主要还在于古玩书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形成的当代赏石收藏经营队伍,主要由石农、石商、石玩者、藏石家等组成,而新世纪前后企业家型的石玩家成为主流。但企业家型的石玩家,大多缺乏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身体力行、个人规模化的藏石赏石活动,引向的是一条当代赏石经营投资之路,而不是当代赏石收藏品鉴之路。也就是说,当代企业家型的石玩家们,虽然纷纷创办赏石收藏馆,编著精美的赏石画册,但其赏石收藏经营基本上没有上升到赏石理论层面,而绝大多数跟进的石玩者,大多半途而废或自生自灭,找不到正统的赏石玩石之品鉴方向。

当代藏石赏石界,本质上就是民间自发形成,因官方博物馆几乎都不收藏展览赏石,且中国至今还没一家真正属于官方文博体系内的赏石博物馆,故绝大多数石玩者找不到类似赏石的收藏“标准器”(标准器为文博收藏界的术语,即能代表某一朝代、某一收藏品类、某一收藏器形、某一收藏纹饰等的典型代表器),所以,当代无数石玩者大多没有明确的藏石赏石目标,只能中途退出。而想把藏石赏石活动进行到底者,也大多缺乏明确的赏石文化追求目标,心灵深处缺乏赏石文化追求的原动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如下:其一,文化原因:当代古玩书画收藏知识分子中的赏石爱好者、赏石理论追求者,纵然凭一己热情,业余时间无偿为当代赏石界撰写了不少精彩的赏石文化理论专稿、专著,但依然被主流的文博收藏界所忽视,被主流的新闻出版界所轻视,被主流的官方文化机构所冷落,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赏石文化。为此,不要说已入行并对当代赏石文化的重建有所贡献的屈指可数的赏石理论家们热情锐减,还没入行的青年赏石文化追求者更是少见,因为如果入行,赔掉的可能是青春,换来的可能是文化的孤寂。

其二,经济原因:当代赏石界还没有一本官方权威的出版机构出版的赏石杂志或赏石报纸,虽然国内还是有几家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赏石报刊,但都是从属于某赏石协会,或由赏石界知名人士私人承包出版发行,缺乏文化性、理论性、权威性。而某些已赢利的正式公开出版的赏石杂志,作者发表赏石文稿后基本上不发稿酬,或只是象征性地发稿酬,严重损害了赏石文稿作者的权益及写稿积极性,长此以往,有才华的赏石文化写作者只能搁笔,渐离赏石界。综上所述,历来主要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赏石队伍,到了新世纪之后,却是当代知识分子最少介入的一支收藏队伍,这可能就是最奇特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赏石收藏文化异象,令人感叹不已。

当代中国赏石界缺乏收藏知识分子,缺乏赏石文化精英,缺乏赏石评论家,缺乏赏石理论,尤其缺乏一批有赏石文化追求的年轻学者的积极介入,所以,表面上轰轰烈烈、蓬蓬勃勃的大众性的藏石赏石活动,仅是一个繁荣的表象。严格地说,新世纪之后,中国赏石界仅仅进入了有史以来赏石文化最繁荣之初期,唯有主流的古玩书画收藏界的知识分子再整体介入,或分别渗透进当代赏石文化队伍,才会真正奏响当代赏石文化的凯歌。唯有当代中国赏石文化的精英们真正在各级赏石团体内掌舵,而不是任由企业家型的石玩家任意摆布,符合赏石文化规律的石文化才会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反之,中国当代赏石界还会有许许多多如恶炒“黄龙玉”那样的事件发生,还会有许许多多崎岖的山道要行走、跨越……

相关文章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图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图文]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李安是精挑细选了四段电影片段来到北京,亲自陪伴大家一段段看完,他说他通常在拍完一部电影的时候,心中便有个定数,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至今心里的尘埃还久未落定。第一段是愉悦欢快的印度之旅,派的少年生活,银幕上满是层叠的浓绿,或有嫣红的小鸟振翅飞出,动物园主家的小男孩守着斑斓的自然长大,转眼已是俊美少年。转而狂怒的海水满溢,是死亡般的乌黑暴虐,刚刚还在甲板上雀跃恨风...

    195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李秀祥:逆境中成长的农民画家[图文]
    李秀祥:逆境中成长的农民画家[图文]

    李秀祥近照他出生在贫寒家庭,父亲是生产队会计却写得一手好字,还擅长绘画,因此广播里经常讲到父亲的名字,正因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他曾经连续奋斗三年最终还是与淮安师范美术专科失之交臂。踏入社会后,一边从事工作,一边学习,始终不放弃绘画的学习与创作。多年的坚持不懈终于成就了他的国画梦想,成为一名专业的画家,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获奖。他就是李秀祥。说起李...

    87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称是教师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室岗位上辗转,虽生涯波折,颠沛流离,却始终诲人不倦。大约三岁的时候,我已经会背唐诗百首。那时有客人来,常拉我当场测试。幼年的强记与模仿,总是父母脸上的光彩。但和许多少年一样,我对这类读书并无多少兴趣,唐诗百首很快忘却,读书的习惯也未养成。直至我11岁那年,正值“文革”大批斗时期。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正被红卫兵查抄。...

    8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涂鸦艺术[图文]
    涂鸦艺术[图文]

    涂鸦作为街舞文化(HipHop)里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一直是较为静态,游走在法律与艺术之间,但谁都不能就此否认它们的存在价值,因为涂鸦的起源本是如此。涂鸦的非法性,在于它所选择的地理位置,而非它的内涵、或者作画的形式。涂鸦被街舞文化文化所吸纳,成为其中重要的艺术象徵,也许正来自它的反叛宣示。涂鸦的作者以喷漆瓶作为渲染情绪的画笔,表达自己对现今社会的看法和立场,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出名的喷画...

    15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王安忆(左)与苏伟贞(右)昨天在复旦大学对话张爱玲书信。台湾女作家苏伟贞不久前在99读书人出版了《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她以小说家和评论家身份依据张爱玲书信对张爱玲个人和作品做研究。作为张爱玲的通信对象之一,苏伟贞昨天下午来到复旦大学做“长镜头下的张爱玲”专题讲座,讲述通过书信来往而认识的那个真实的张爱玲,与苏伟贞讲座对话的是上海作家王安忆。十年收到回信十余封在王安忆...

    12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西泠雅集”活动现场。资料图片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本报今起推出“贯彻十八大精神·‘五位一体’礼赞”栏目,记者将以真挚的情感、贴近的姿态和鲜活的笔触,深入反映各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五位一体&rdq...

    11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唯精神是求:记民国画家姚茫父[图文]
    唯精神是求:记民国画家姚茫父[图文]

    姚茫父1876~1930年北京丛涛2013年6月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着眼于馆藏北平艺专教员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文献材料加以展示,对近年愈加活跃的民国北京传统画坛研究助益尤多。此次展览中,一轴《秋山红树图》以其皴染互用、饶富金石意味的笔墨语言,营造出醇穆秀冶、颇具书卷气息的山水境界,十分引人注...

    130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鉴湖三杰(雕塑)曾成钢曾成钢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北京来的。我在杭州中国美院任院长时,他是雕塑系主任,我因此对他是很熟悉的。曾成钢的特点是人很率直,很坦荡,也很真诚,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性格。曾成钢对艺术充满了热情,为推动雕塑事业发展孜孜不倦。他到北京后在中国雕塑学会工作,随后又担任学会负责人,工作非常努力,成效显著。他对于中国雕塑事业在当代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很有贡献。在雕塑创...

    8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官员题字据新华社电“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近年来,因落马官员“墨宝”去留而引发的尴尬并不鲜见。正因为个别官员对题词...

    145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文化(图)
    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文化(图)

    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文化三十多年前,中国即兴起了全民性的“书法热”,预示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但在当时,“中国书画”并没有形成什么市场,更没有引起西方世界的太多关注。随着中国的经济情况日渐好转,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世界各大拍卖行的“中国书画”价格一路走高...

    28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袁运甫:中国艺术要有中国气派[图文]
    袁运甫:中国艺术要有中国气派[图文]

    袁运甫100年前的中国,如折翼巨龙,挣扎求存。100年后的今天,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的复兴之势。百年前的知识分子,为图民族自强,抛头颅洒热血;百年后的知识分子,更要肩负起建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出生于1933年的袁运甫,亲身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命运。将临耄耋之年的他,多年来一直主张“大美术”观念,倡导艺术工作者要以具有“中国精神&rdq...

    10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与安玉民谈中国画线的艺术书画系列访谈[图文]
    与安玉民谈中国画线的艺术书画系列访谈[图文]

    鬼子来了安玉民作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画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尤其是人物画,而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特点,对此,您的理解是怎样的?安玉民(以下简称安):线是中国画的根本造型手段,所谓“形以线而立,神因线而灵”嘛。可以这么说,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的用线形式是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也和书法的影响以及毛笔的功能分不开。中...

    15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荒木经惟:不是情色摄影那么简单[图文]

    《感伤之旅》中的经典作品,阳子侧卧在小船上。新婚之旅中的阳子。荒木经惟是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日本摄影家之一,他凭借“私摄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因所拍摄的内容、情色的拍摄方式及他的特立独行,在日本乃至世界一直颇受争议。4月7日~6月9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荒木经惟原作个展“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堕乐园1971-2012”,展出《感伤之旅》、《冬...

    74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

    56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日前,有网友爆出河南洛阳偃师龙华欢乐园正在兴建的一座雕像,该雕像总体形象酷似“弥勒佛”,但却梳着大背头、穿着内衣。雕像图片被网友曝光后,迅速引起许多网友的争议和批评,该雕像也被网友戏称为“大背头”。然而,事件的发展出人意料,不久之后,有报道称,龙华欢乐园网站发表声明称“此肖像为我们企业...

    97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