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疗伤系艺术家踩上了时代的红线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福儿 点击 :

“痛觉”当代艺术试验活动,再次确认了无价值判断标准社会隐匿的无语伤痛。“疗伤系”艺术家用艺术观念作品深刻的批判了“无痛觉”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弊病。“疗伤系”艺术群体以生活和成长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直截了当的“对症下药”,他们批判性的踩上了这个无价值标准时代的红线。用“舌尖上”下的艺术,折射了整个社会的“痛觉”。

6月23日下午,著名国际策展人、旅美艺术家黄药和参展的“疗伤系”艺术家主将郭海平、罗隶、刘绍隽、成勇、孙大量、三毛等的用意,在南京药艺术馆举办的“痛觉”当代艺术试验活动中体现得非常直接,他们希望从扭曲的社会现实结构中,共同追问变形个体之“痛觉”,展览主题正是回应这个宏大叙事和物化双重社会现实所被稀释掉个体“痛觉”的再认知。在这种失去痛觉,追求伪快感和刺激的过度化膨胀的消费社会,黄药给出了深层次的答案,“中国人生活在只强行用一种话语、一种思想,不断灌输给人们的社会,会让很多人越来越心里扭曲、身心分裂、精神疯掉,而只有知晓痛觉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爱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与该展览主题相呼应的作品有:黄药的《离开身体的皮》、罗隶的《身不由己》,郭海平的《肺癌诊断CT》、成勇的《黑粽子》、刘绍隽的《五角星》、三毛的《伤逝》、孙大量的《绣花鞋》、刘健的《刺痛我》、郑俊龙的《雄性的渴望》、周先锋的《梳妆台》、王浠莹的《南京南京》。

我一直视“疗伤系”艺术家的艺术创新活动为一项“社会救赎”,通过这批艺术家持续的艺术表达,最为重要的是释放出新观念和进步文化力量的信息,从而改善人与社会生存的“空间”和关系。他们的作品一贯表达了无语时代的无言伤害。他们试图通过“疗伤系”艺术的观念构造一种可以真实触及社会问题的表达渠道,推动一种共同塑造人性修复的艺术通道,从而打破这个社会无处不在被动接受的潜规则和陈旧的价值观念。他们的观念作品常常能够逼近社会与个体的“零角度”,并发出本能般的挑战性质疑。他们关注焦点都是都市人所无法漠视,却一再被隐匿的精神世界里的事实。当下人们被入侵和侵蚀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病变时,“疗伤系”艺术群体试图用“痛觉”来“以痛治痛”,揭开人与社会,人与消费,人与他者的关系,用一种几乎平视的角度还原了当下人的精神和心理的生存“空间”。“痛觉”艺术实践活动的现场,重新阐释了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朴素理念。当下当代艺术核心的问题仍然是,需要不断寻找那些颠覆传统观念,又能找到自身敏锐与社会问题发生相互作用的元素。我觉得“疗伤系”艺术家不仅踩到了这个道德不断滑落,毫无价值判断标准社会的“红线”,而且在没有华丽的语言和鲜丽的艺术技巧修饰的背后,抵达了距离每个人心里原本的那个“真实”。

黄药的作品《离开身体的皮》,深刻的反应了现在很多人行尸走肉般的“痛觉”之刺激;郭海平的作品《肺癌诊断CT》在质疑所谓社会系统文明的被人工操作化信任与非信任之间个体绝望式的“痛觉”之醒悟;罗隶的作品《身不由己》,批判了个体价值被抽空之后,意义的模糊和失衡之后需要外物支撑介入的“痛觉”之存在感;刘绍隽的作品《五角星》,水泥浇注出的五角星上插满了锐利的碎玻璃,表现了一个人对政治逻辑荒诞感的“痛觉”之抗争;成勇的作品《黑粽子》则赤裸裸的展示了消费社会失衡的“痛觉”之诚信;三毛的作品《伤逝》,深度整理了个体情感经历重要构成的“痛觉”之纪念;郑俊龙的作品《雄性的渴望》以床为媒介窥视与还原了社会退化到本能的“痛觉”之肉欲。王希滢的作品《南京南京》,则以现场文身的方式,让内心得到了平静和安逸的“痛觉”之真实。

疗伤系艺术家显然是要对自我不断的进行检测,他们可以不相信汽车的年检,也可以不顾艺术商业成功的逻辑,也没有在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上表示浓厚兴趣,比如神州9号有没有手动对接,而是走在艺术探索的前沿,捕捉这个不确定社会在现实的人性迷失。艺术家已经不再相信:那个完全丧失自我检测能力和批判意识维系在传统意识形态里的社会,比如中国各个阶层对苍井空的需求,比如怀孕7月同样被打胎的黑恶计生委行为……当“痛觉”变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时,艺术家用“痛觉”,对社会硬性规则的挑战。显然他们都坚信软性的东西,比如艺术可以表达出这个伪装现实社会的真实,也可以让个体保持着独立的本真状态。

当下整个社会不是没有痛觉,而是过于麻木不仁,以致往往让人模糊掉社会的痛,人群中的痛,他人的痛,环境的痛之间的界限,从而来取代了个人的真实感受。而用所谓积极的、和谐向上的装饰化情感,来替代个体的真实体验,形成了“无痛觉”群体的时代特征,最后导致个体变成了其他信息的填充物,引发人性空前的变形,这就是疗伤系艺术家本次以“痛觉”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实践活动,所要传递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该展览真实的诠释了“无痛觉”社会的问题,深刻批判了基于整个社会价值的过于麻木和现实的社会,不是没有时间感受来自各方面的“痛觉”,而是无意识的集体,无真实的趣味,无真实的体验构成的“三无”化的社会存在感,已经让人失去了“痛觉”。这种去个体的真空化“痛觉”,让整个社会释放人性化的“痛觉”,已经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以致充满了不安、愤怒、焦虑、矛盾。

相关文章

  • 邵大箴评庄玉君的写意人物画[图文]
    邵大箴评庄玉君的写意人物画[图文]

    庄玉君人物造像系列庄玉君1957年生于广东海丰,字文璞、号一庄、真也、正也。“一庄”这个号是庄玉君的最爱,前不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逍遥•一庄——庄玉君国画展”在深圳福顺堂拉开序幕。庄玉君在解释展览名称时说,“一,是最小,也是最大,是始,也是归,天道归一&rdquo...

    60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邵大箴谈《欧洲绘画史》与西方美术史研究[图文]
    邵大箴谈《欧洲绘画史》与西方美术史研究[图文]

    邵大箴由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奚静之教授合著的《欧洲绘画史》,日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一面市即引起了美术理论界、创作界和社会各领域的关注。为此,于洋专程拜访邵大箴先生的居所,围绕其新著《欧洲绘画史》及国内西方美术史研究等话题,对邵先生进行了专题访谈。于洋(以下简称“于”):邵先生的新著《欧洲绘画史》刚刚面市就引起了艺术史界和文化界...

    102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奎松回应新书硬伤质疑:学术批评应回归学术[图文]
    杨奎松回应新书硬伤质疑:学术批评应回归学术[图文]

    杨奎松著的《忍不住的“关怀”》近日,网上有人以“史清”的名字发文,指出知名历史学者杨奎松新作《忍不住的“关怀”》里的百处“硬伤”。昨日,杨奎松对史清的质疑做出公开回应,认为该文章指出的“多数问题”属实,对此,他“心服口服”,“不想做任何辩解...

    167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作品我的发言是谈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问题。开门见山,我不主张中国画系造型基础课全盘采用外国的训练方法。理由包括下面几点:一、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手段,从来学画,都是从白描双勾入手,以骨法用笔取形,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用毛笔造型,在练笔中练造型,在造型中练笔,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二、学国画的传统方法是先临摹,后写生,二者反复交叉进行,提高造型用笔的能力,临摹并...

    180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陈文增:品种单一阻碍定瓷发展[图文]
    陈文增:品种单一阻碍定瓷发展[图文]

    “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刻花效果。定窑梅花口刻花瓶(陈文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称扩大生产规模迫在眉睫“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作为生于唐、盛于宋,且与汝、钧、官、哥并称为传统“五大名窑”的定窑,其烟火一经从河北曲阳烧起,就曾令南北瓷窑争相仿效,形成了以“白花美”风格行世的定瓷窑系。然而,定...

    37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兆平水墨绘画:在水墨生态中生发文化精神(组图)
    刘兆平水墨绘画:在水墨生态中生发文化精神(组图)

    刘兆平近照1950年生于青岛平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呼和浩特画院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从长城到奥林匹亚艺术行组委会执行主席,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创意顾问,亚洲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曾主持安徒生全球庆典中国艺术展、都灵冬奥会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任国际创意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常务副主席,中央美院创意生态顾问。致力于探索中国写意新境界,推广中国传...

    139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他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圣诞节后,已经留法、留德6年的林风眠搭乘法国邮轮回国。他这次回国要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当时他年仅25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学院院长。邮轮途经新加坡稍作休整时,徐悲鸿也上船...

    77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近访汤唯的画家父亲[图文]
    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近访汤唯的画家父亲[图文]

    2014年4月16日,“汤余铭世界文化遗产绘画作品展”深圳开展。次日,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凤凰资讯、光明网、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等同时刊登文章《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4月15日汤唯在京亮相电影《黄金时代》发布会引发热议。4月16日,汤唯的爸爸、画家汤余铭现身深圳,在南山福顺堂举办“汤余铭世界文化遗产作品展”。汤家父女,...

    97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设计师,你还在让自己的原创作品裸奔么? [图文]
    设计师,你还在让自己的原创作品裸奔么? [图文]

    设计师,你知道吗?在中国,只有1%的设计师为自己的作品登记版权保护;只有5%的设计师知道遇到侵权时该拿出什么证据;而90%的侵权案件的失败都是证据不足所导致的。原创作品侵权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设计师,眼睁睁地看着侵权者肆无忌惮地盗图,却无能为力,只能在微博上发发牢骚抱怨几句。华盖创意版权保护的法务经理任女士表示:很多侵权案件都是在取证阶段就夭折了,因为设计师无法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即使走到司法...

    188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李小山:直言当下艺术界[图文]
    李小山:直言当下艺术界[图文]

    李小山前不久,老友来访,不免谈论一些艺术方面的事,不料老友有心将我们的随意谈话录了音,并整理成文,我看了一遍,虽然了无新意,多是些老生常谈,但有的问题还是具有针对性。正好《当代美术家》杂志约稿,于是我征求了老友的意见,把我们的谈话加以修改和节选,发表出来,以供读者参考和批评。友:我注意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批评家大多变成了活动家,变成了被人诟病的“赶场子&rdquo...

    13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上海大黄鸭◆林明杰记得有一次在欧洲接连周游了两、三个大型的新潮艺术盛会,然后走在马路上见到垃圾堆都觉得是装置艺术。上海街头刚刚竖起的一件用无数“小黄鸭”沾覆的大型雕塑“大鸭梨”,被路人剥得光了下半身。这样的“非礼”事件,被方翔先生看成了“行为艺术”,大概也是因为他在艺术圈呆得时间多了些造成的。...

    5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张远:放弃高薪回乡搞起葫芦烫画[图文]
    张远:放弃高薪回乡搞起葫芦烫画[图文]

    张远和他的特型葫芦。他,设计专业毕业,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勇于创新的他在设计业界如蛟龙得云雨。为了父母的意愿,他回到了家乡定襄,工作之余,重拾设计之梦,在葫芦上做文章,烫画、雕刻无所不能。终于有一天,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父母开始认可了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从此,他走上了创意葫芦的“不归路”……如今,他在国内葫...

    138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展...

    30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靳尚谊:我是如何画彭丽媛的[图文]
    靳尚谊:我是如何画彭丽媛的[图文]

    《青年女歌手》创作背景:《塔吉克新娘》的完成标志着我运用古典形式,突出体积感的方法已初步达到西方造型体系的审美要求。但是,塔吉克新娘是塔吉克族,有欧洲人种的特点,面部线条的凸凹与西方人很像,表现西方古典美是自然的。而中国人面部线条比较平,在运用西方造型的明暗方法时不容易表现出造型的力度,那么在中国当代人物肖像中如何凸现体积感和层次感,这是我研究的新课题。为了尝试表现中国人物的特点,我准备画三张...

    109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单霁翔与故宫,从不缺少关注:今年9月末,单霁翔获文物保护专业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华人;近来,故宫制作的一组《雍正行乐图》动态图片在微信上获得百万点击量,不禁让人惊呼,古老故宫原来也是“萌萌哒”。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9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和单霁翔谈论故宫,说得更多的是对于故宫的守护。以“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

    28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