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韩信的姿态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壮壮 点击 :

换个人来写《淮阴侯列传》,他会怎么下笔?

太史公写人物,多有闲笔。几桩轶事,寥寥数语,看似与此人“功业”无甚干系,实则却颇有关联。这样的闲笔,一如当年言菊朋评刘宝全唱京韵大鼓,“似在板眼上,似不在板眼上”。数笔寥寥,虚虚实实,既有趣,又传神,文章因此就摇曳生姿。史书写得如此摇曳生姿,司马迁是千古一人。后来的正史,因为官修,该认真处,未必全能较真;不该认真处,却又常板着面孔,故作严谨。譬如让他们写项羽,恐怕就不觉得有必要费笔墨于虞姬与那匹乌骓马。因此,他们不太能优游于虚实,也未必能从容于有无,如此一来,文章便少了些鲜活与生气。好文章是要在若有似无之中,也在离题与扣题之间,让读者恍然有思,忽有醒豁。读着读着,心头顿时清澈了一些,仿佛也明白了些什么。《史记》的文章,便有这样的分量。

我读《淮阴侯列传》,就特别喜欢司马迁写韩信尚未发迹,或者说还没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那些狼狈不堪的事儿。事实上,但凡《史记》里“大”人物种种的不堪狼狈之事,我都爱看。譬如司马迁写《孔子世家》,老子当着面批评孔子,措辞之严厉,简直是两刃相交、无可躲闪;我一看,当下悬念,孔子可要如何应对呀!又后来,孔子遭危受难,落魄至极,“累累若丧家之狗”,自己都还笑了起来!这些“糗事”,《论语》着墨不多,后儒更刻意不谈,可惜,这便错过了一个更深刻也更有生气的孔子。

我读书,一向不求甚解;看古人,也一如观我自身。读到这些狼狈不堪时,常不免揣想:换成是我,我还能如此一笑吗?

韩信的情形,倒是迥异于孔子。他未起之时,的确不堪。若比诸同是布衣出身、未“上场”前也老被轻视的刘邦,至少,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至于韩信,却什么都不是。“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士、农、工、商,韩信竟是全无着落。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多少都还有些余力帮帮别人。韩信却“常从人寄食饮”,不时得仰仗他人接济。让人接济,并不打紧,历来豪杰未得志时,也常常受助于人。韩信特殊的是,他在“从人寄食饮”之时,还会“人多厌之”。

这“人多厌之”,乍看之下,是别人嫌他穷,讨厌他白吃白喝。譬如那位南昌亭长之妻早早把饭吃完、存心让韩信扑空的举动,多少,就有此心理。但是,除了这层浅显的原因之外,韩信之所以会“人多厌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缘由?

于是,《史记》在南昌亭长之妻那事之后,紧接着,又写了两段故事。一是漂母饭信,另一则是胯下之辱。这两桩事,都脍炙人口,也都值得再细细一看。

先说漂母。这漂母,乃慈悲之人。她基于同情,施舍数十日。韩信因此感激,遂言道,来日必将重报。这样的话,其实合情合理,但是,漂母为何丝毫不领情,反倒带着怒气,回头又教训了韩信一顿呢?除了“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哉?”这样的理由之外,漂母之所以发怒,是不是在言语之间,韩信有啥地方惹到了她?

再说胯下之辱。这整桩事,存心挑衅的“屠中少年”,当然是个痞子;一旁起哄的那群人,也多是些无聊男子。至于韩信,当下他能“孰视之,俛岀胯下,蒲伏”,自然非常人所能为,了不起!但令人好奇的是,这件事发生在淮阴,韩信又是个淮阴本地人,韩信与这群人,原当识面久已。这群无聊男子看他“不顺眼”,也绝非一朝一夕。换言之,韩信遭逢此事,并非纯粹倒霉。那么,除了这痞子口中所说的“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你虽然人高马大又爱带刀带剑,但其实只是个胆小鬼)这很好笑的理由之外,我们不禁仍要一问,韩信到底又有啥地方碍着了他们?

事实上,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偶尔遇到,当然可能只是时运不济。但若一而再、再而三,显然就与此人的人格特质脱离不了干系。司马迁连写这三件事:“人多厌之”、感激人还遭怒骂、走在路上痞子也看他不惯,如此韩信,除了倒霉透顶之外,是不是,可能哪儿也岀了问题?

我想,问题在于韩信有种特殊的姿态。

这姿态,源自于韩信才高。韩信领兵,“多多益善”。刘邦也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样的军事天分,不只因韩信气吞山河、喑哑叱咤,更缘于韩信对客观形势有着惊人的判断能力。韩信是个明眼人,头次与刘邦深谈,分析项、刘长短,便句句命中要害,既精准,又深刻,他也明确指出,只要刘邦出兵关中,三秦必“可传檄而定也”(后来证明,千真万确)。一席话,说得入情入理,也说得刘邦豁然开朗,心头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刘邦也因此明白,当初萧何力荐韩信,说他是“国士无双”,果然,半点不假。

这“国士无双”的韩信,不仅才高,更素怀大志。韩信那特殊的姿态,更根柢的原因,正缘于他迥异于常人的壮怀远志。《史记》说韩信,“虽为布衣,其志与众异”。尤其在他母亲去世之后,即使穷得无力办理丧葬,韩信仍一心一意,必要找个又高又宽敞的坟地,好让来日坟旁容得下万户人家。为此,司马迁特地探视了韩母坟地。一看,果真如此。

换言之,韩信的“鸿鹄之志”,其实早已昭然。他的盘盘大才,再加上志比天高,使得他即使寒微、即使落魄,都有着迥异于常人的自矜与自重。这样的自矜自重,遂成了他未起之时那极特殊的姿态。于是,当他“从人寄食饮”,当他高言来日重报漂母,当他路上遇见那群痞子,很轻易、也很自然地,就流露出他那异于寻常的姿态。彼时彼刻,如此姿态,当然,非常刺眼。

这样的姿态,认真说来,并非全然不好。事实上,正因有此自矜自重,故他寒微之时,虽说多有狼狈,实则满蓄云雷;又尽管貌似不堪,却也处处留心、多有蕴积。也正因有此无与伦比的自矜自重,故他能忍人所不能忍,“勇于不敢”,遂有勇气“俛岀胯下,蒲伏”。又幸亏有此姿态,故而当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之时,独独韩信仰视高言、倨傲依旧,遂引来滕公“奇其言、壮其貌”,最后才能“释而不斩”,逃过此劫。更别说后来韩信位居大将,这般睥睨之姿,在引领三军之际,也称得上恰如其分!

但是,人生之事,本来就得失互见、祸福相倚。韩信如此姿态,偶尔为之,当然未尝不好;但长此以往,过度当真,那就多有不吉了。未起之时,他的睥睨傲视,招来了“人多厌之”。待高居王位,不仅自矜,且更自伐,他一贯的轻蔑姿态,使刘邦多有顾忌,甚至连刘邦的左右,也人人“争欲击之”。这样的“人多厌之”,竟是始终如一呀!

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韩信凭其雄才大略,“拔赵帜、立汉帜”,“不终朝,破赵二十万”,转眼间,又平齐、破楚,赫赫功业,真是“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然而,才高志大的韩信,终其一生,睥天睨地、目空一切,尽管有绝世之本领,却始终没学会藏锋隐锐,也不知如何持盈保泰,到了关键时刻,更没有能力幡然转身。于是,当他被执受贬,从楚王的高位掉落至淮阴侯时,便开始“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怏怏不乐)”,不时还以和周勃、灌婴等人同列为耻。当他既“怨望”、又“鞅鞅”,却仍然维持着刺眼的姿态时,那么,最终结局,就大势定了。

是的,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倚靠的,是才情与志气;下山凭借的,则是智慧与心量。才情极高者,稍不小心,常常就被自己的才情给紧紧束缚。志气极大者,若无自觉,也不时要被自己的雄心大志给逼得无力转圜。才情与志气,可以是资粮,但也可以是最沉重的负荷。韩信是个明眼人,可从来都没看清自己。他判断客观形势,一向目光如炬。但一旦要回望自身,却总被自己傲岸的姿态阻挡得只剩一片阴影。

我读《淮阴侯列传》,偶尔会想起自己年轻时。那晌,压根就没啥才情,可却老爱摆出傲视群伦的姿态。尤其读大学时,算得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愤青,动辄看这不惯、看那不起。待多年之后,我稍稍有了些自知之明,也总算清楚了自己的底细与斤两,这时,回头一望,看着当年莫名其妙的自矜与自伐,虽说可笑,但也不免心惊。于是,我重读《史记》,再仔细看了《淮阴侯列传》,这时,我所读到的,又岂止是韩信的姿态?(作者系台湾作家、学者)

相关文章

  • 丰子恺漫画创作启示:要贴近民众不可故弄玄虚[图文]
    丰子恺漫画创作启示:要贴近民众不可故弄玄虚[图文]

    丰子恺的漫画较“亲民”王世国(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丰子恺受其父丰斛泉和老师李叔同的影响,笃信佛教。抗日战争前有一次他从住地苏州石门湾带一只鸡,要去杭州云栖寺放生。他为了不伤害鸡,就把鸡放在身着的长袍里面,外面用手兜着。这一路要乘船还要转乘火车,他的手兜着的长袍里面鼓起一团会动的东西,怪模样很是可疑。结果在火车站被一便衣侦探盯上,一路跟踪,同车到站。一出站门,丰子...

    13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建勋:徜徉在线条世界里的智者[图文]
    王建勋:徜徉在线条世界里的智者[图文]

    在纷繁喧嚣的中国当代书坛,时时都会传来一声声刺耳的尖叫——肉麻吹捧者有之、意识盲从者有之、感官颠覆者有之、审美混淆者有之、矫情张扬者有之、思想偏激者有之、体格自恋者有之、认知浅薄者有之、夸张无度者有之、媚俗迎合者有之、权威伪善者有之……致使我们的每一次解读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失度”的尴尬当中。正是因为如此,军旅书法家王建...

    118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在今年众多主推“年轻”的群展中,“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可谓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个。在接受采访时,王璜生一直在慎重地使用“筛选”这个词,强调“田野考察”才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在反思了国内挖掘年轻艺术家机制上存在问题的同时,指出现在大部分年轻艺术家还是太急功近利...

    180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新水墨:何处求新
    新水墨:何处求新

    空城记(水墨)徐累盛葳如果说新时期的“新水墨”有一种共同点,那么就是排除了前述传统文人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蒋徐体系”的写实中国画。在对其边界缺乏共识,对时间节点不预设的前提下,“新水墨”只能是一个临时性的方案。新水墨之新,不应是题材之新、手法之新、图像之新,而应是观念之新、哲学之新。对于任何一个艺术评论家而言,谈论&l...

    194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物变身豪宅并不出人意料[图文]
    文物变身豪宅并不出人意料[图文]

    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变身豪宅。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在2007年,该文物未毁损之前,曾被叫价3000万元。(6月24日《中国青年报》)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被产权所有人“拆除&rd...

    9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观陈有杰先生画马: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图文]
    观陈有杰先生画马: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图文]

    神驹泣风图子木公元2014年,岁逢甲午。性喜画马的陈有杰先生嘱我为他写一篇“马说”。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几千年来,一路有马相伴,可以说:马用四蹄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因此,马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易经》一书中就认为“乾为马”,代表着刚健、忠诚、热烈、高昂、勇敢、昌盛、不屈的精神。并引申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47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崛起了一个流派--清新文化。清新文化倡导人们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思想认识上都要秉持"清新"二字,激扬正气,清除污垢。所以,这个文化导向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更适用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范畴。这个文化主题的提出,在中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中国"清新文化"的浪潮。出人意料的是,"清新文化"的创始人竟然是一个30多岁的美丽女孩--张凡凡。张凡凡,系...

    154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再读朱乃正:最会画油画的书法家[图文]
    再读朱乃正:最会画油画的书法家[图文]

    朱乃正。京华时报记者任峰涛摄昨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朱乃正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朱乃正头顶的光环很多,有油画家、国画家、书法家和教育家。他以油画成名,作品以人物、风景见长,画面单纯、自然、表现力丰富。但与很多油画家不同,他在书法与水墨画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更被誉为中国最会画油画的书法家。京华时报记者顾博《柳淡如烟》80cm×100cm布面油画2012年作京...

    140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启功书法俨然“大众情人”启功的书法中具有一种恬淡从容的古典美,可用“书卷气”概括。“妙到毫尖”,多用中锋,每一笔都不草率。他有这样诗句:“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在我看来,启功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笔,“师笔不师刀”,师笔而忘锋,力追&ldqu...

    9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

    胡永凯酒会胡永凯君是一位受过系统艺术训练,带有学院情结,但又有自由创造精神的画家。学院训练与自由创造精神本来并不相悖,但是不少在学院受过教育的人,只学到了造型的规矩和法则,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不能独步行走,更不用说自成局面了。我说胡永凯有学院情结,主要是指他尊重造型规律与原理,珍惜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巧,但又不为之所束缚。走出校门之后,他善于结合工作实践,深入领会艺术奥秘,寻找适合发挥...

    6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图文]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图文]

    第二看台17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况。据介绍,去年4月开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国有单位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本月起正式开展文物采集认定,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导入审核。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村...

    137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画不能转基因[图文]
    中国画不能转基因[图文]

    并蒂呈祥陈大羽(中国美术馆藏)近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在“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重庆”的活动中直言,近年来以“新”作为中国画的价值判断,其实是一种浅见,阻碍了全面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的中国画,大体呈现三种形态:一种是传统出新,一种是中西融合,两者共同特点是都没有离开具象;第三种是实验水墨,基本是...

    198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艾轩:钟情于范宽和倪瓒的山水画[图文]
    艾轩:钟情于范宽和倪瓒的山水画[图文]

    《瓦切村的早晨》布面油画76×61厘米1987年原标题:艾轩:酷爱中国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和民间艺术艾轩酷爱中国的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和民间艺术,除广泛的兴趣外,在绘画的造境上他似乎更钟情于范宽和倪瓒的山水画。范宽的作品中表达“云烟惨淡风月难雾之状”中的朦胧、宁静和浩瀚苍茫,倪瓒作品的“天真幽淡”和意境的深远凝静,与艾轩的经历、修养...

    85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笔者喜文好墨,更因职业原因在鲁中书画艺术圈浸润多年,见过些许名家大作,也追随过无数市井奇人,日久天长,渐渐熟稔了一句说辞:“全国书画看鲁中”。虽知其中多少有些地方主义,鉴于山东近几年书画行业的升温和市场的火爆,更有无数大师级人物或隐或市,也便接受了这种说法。直至近日,通过东方艺术媒体联盟偶得绍兴大家朱非先生一幅作品,才猛醒于井底之梦,自叹果然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艺术修为无...

    10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潘公凯对话克里夫•罗斯: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图文]
    潘公凯对话克里夫•罗斯: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图文]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2012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讲座“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主持,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以及美国艺术家克里夫•罗斯共同讨论他们的艺术创作。克里夫•罗斯此次带来他的最新录像及装置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是在多年前潘院长赠与他的一张...

    80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