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陈丹青自诩业余画家 称绘画已是边缘艺术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笑笑 点击 :

他已到耳顺之年,却仍然保持着愤青的敢怒敢言;他推崇最新潮的艺术,自己却坚持最古老的绘画;他曾经以画作闻名于世,如今却自嘲为“业余画家”……陈丹青,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也许正是这样的矛盾,让他走到哪里都成为闪光灯聚集的焦点。

我不喜欢被传播

“面对面——中荷肖像及室内绘画展”6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作为四位参展画家之一,陈丹青来到深圳,一如既往地吸引了大量粉丝蜂拥而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这位近年来很少举办展览的知名画家,话题围绕艺术展开,拨开了媒体赋予他的层层光环,他仍然是那个想画画的人。

7月6日下午,陈丹青和其他几位策展人、画家在何香凝美术馆有一场讲座,提前两个小时,已经有市民冒雨等在美术馆门口。而在讲座开始之后一个多小时,排队的人群仍然不见减少,尽管已经确定无法进入会场,他们仍然冀望在开幕式上见偶像一面。大部分年轻粉丝是冲着陈丹青来的,很多人手里拿着书,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签名。不出所料,当天的开幕式,几乎变成一场签名会,美术馆不得不出动全部保安,以维持现场秩序。

陈丹青被称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尽管30年前,最初的成名是由于一组震动全国美术界的《西藏组画》,但时至今日,人们了解他,更多地是由于他对文化、教育、时政的犀利点评。对冠于自己的诸多头衔,他都不以为然,“这都是媒体造成的。不是我讲的东西有价值,而是我讲的东西总是被传播。这不是我的力量,是媒体的力量。”

遭遇粉丝围堵,对于陈丹青大概已经成为常态。这几年,即使走在欧洲或美国的街头,他也常常遇到前来索要签名合影的粉丝。2004年他更是被评为“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可是这种影响力给陈丹青带来的似乎更多的是困扰,他说:“我不喜欢这样被传播,早些年我还相信我讲的东西有点用,但很快我就发现一点用也没有。现在我尽量不在电视上露面,也不在报纸上写文章,但还有网络,我已经进入这个传播体系了,没办法。”

喜欢最古老最时尚的

本次画展之所以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陈丹青近年来少有的画展,甚至有评论家把这批画作称为陈丹青最私人的画作。事实上,陈丹青近年来确实少有作品问世,单是去年就只画了四个星期不到,以至于他要自嘲为“业余画家”。即使是此次展出的作品,他也坚持,“这是人物写生,谈不上创作,因为荒废了很久,为了让自己恢复到写生状态画的。”

与西藏组画中满面沧桑的藏民和《泪水洒满丰收田》的乡村人物不同,这一次陈丹青画的大多是穿着时髦的青年学子。“我以前喜欢画农民,也许是因为有知青情结。但在2000年回国之后,我不再画农民了,因为我回到农村,感到很失望,农民的样子都变了,男的出去打工了,女的成了招待,年纪大的人穿着中山装或是西装,我记忆中的农村的样子已经找不到了。”

陈丹青记忆中的农村还是一个前现代或是半现代化的社会,老太太穿着清末民初的盘扣大衫下地种田,古朴的衣衫映着身后的黄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现在已经不纯粹了,有一种美感正在消失。”这时候,他发现了身边的年轻人。“从纽约回来以后,我很好奇,这个国家的变化太大了,不仅是景观变了,人也在变,他们的穿着、发型都在变。”年轻人染黄的头发、彩色的丝袜、时尚的球鞋,都进入陈丹青的画中。他细致地描绘这些细节,相信这就是人物精神所在,“我是个特别重视外表的人,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内在,一切的内在都要通过外表体现出来。”

喜欢古老农村的陈丹青,也喜欢这些城市里最时髦的前卫青年,“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人格分裂的人,我喜欢最时尚的东西,也喜欢前现代的东西,所有古代的东西我都喜欢。画旧版书,这满足了我怀旧的乡愿,同时我又在纽约多年,我还是一个上海人,对最新潮的东西从来有感觉。”

我发现我还是想画画

陈丹青是一个通才,他的成就跨界而多元,他画画、写书、演讲,对时事臧否深刻。但作为一个画家,他却出乎意料的专一。尽管早在1982年就前往美国,在中国画家中最早接触了现代艺术,但他却始终不改初衷,直到今天,仍然坚持回溯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传统,坚持架上绘画,甚至坚持写生。而这矛盾的一切,发生在他身上,似乎顺理成章。

“这和我的分裂人格有关。”陈丹青笑言,“一方面,我是个很忠诚的人,喜欢古典的、欧洲的传统绘画,周围什么样的潮流都不能影响我。但另一方面,我劝所有大学减少架上教学,增加影像教学。”

对于自己,他说:“无论是经典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最终是要发现自己。”30年前,他只身前往纽约,在那里了解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世界。“当你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有两种反映,一种是很焦虑,一种是很安静。我很早就安静下来了,我问自己:你想干什么?我发现我还是想画画。”

在为本次画展撰写的文章中,陈丹青说:“如今我只惦记一件毫无价值的事,就是写生。但凡有活人站在跟前,我就毫无意图地画。”他甚至策划了两个展览,《回到写生》和《面对原典》。

绘画已经是边缘的艺术

而对于自己的学生,他说:“我鼓励所有年轻人减少架上绘画,他们应该多搞影像,搞新媒体。现在人人一个手机,制造图像的方式已经完全改变了,新的艺术根本不是绘画、不是装置,而是影像艺术,是数码艺术。绘画已经是边缘的、没落的美学。我不希望用我的影响力影响年轻人,让他们以为应该像我这样绘画。”正因为如此,归国多年,陈丹青几乎不办画展,不出画册。他说,绘画的辉煌年代已经过去,这已经是一门边缘的、没落的美学,写生是边缘的事情,临摹更是边缘的事情,这些都是属于19世纪的。至于本次画展,也是“一群边缘的人群在做一件边缘的事情,只是他们做得还很认真”。

多年来,作为公众人物,陈丹青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但在艺术上,却似乎少有发声。陈丹青坦言,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画得少,所以说得也少。另一方面,画画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艺术似乎也不是在一个访谈里能够说得清的问题。

正如喜欢古典,也欣赏时尚一样,陈丹青尽管自己坚持古典绘画,却从不排斥当代艺术。他在世界各地观看当代艺术展览,对最新的数码艺术饶有兴趣,对蔡国强的火药艺术赞赏有加。“坚持某一种理论、有一个群体的绘画正在消失,艺术正在变得越来越个人。新的一代有完全不同的视觉经验,我只想告诉那热爱绘画的人,如果你要绘画,就应该写生,应该临摹,应该回溯传统,而不是仅仅对着照片画。”

相关文章

  • 用朴素与本真写意山水[图文]
    用朴素与本真写意山水[图文]

    李红林在悄然崛起,他在属于自己的岁月里,已经呈现出了一种青春的风貌。这是一棵树在不断向上升高的树,它的长成固然还需要足够的时间,然而,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和水分,我敢断言,这棵壮硕的树总有一天会成为艺术森林中一道独特的、风姿卓然的景观!李红林的山水画扑入我眼帘的那一刻,我其实就有一种走进他的冲动。那种感觉是强烈的,丝毫不掺假的。我曾反复咀嚼他的画,我竟然品出了一种亲切的味道...

    32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探寻泥人的未来之路[图文]
    探寻泥人的未来之路[图文]

    探寻泥人的未来之路探寻泥人的未来之路探寻泥人的未来之路碾盘为桌,石墩为凳,安静的农家小院里两个着蓝布衣衫的农民喝着小酒,神情里透着丰收的喜悦与农忙后的安闲。画面整体造型与细节处理,皆表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这是河北灞县泥人传承人薛继刚的作品。只是普普通通一坯黄土,加水搅拌,揉搓塑形,涂绘颜料,不多时便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感。娴熟技艺塑造生动泥人形象生于泥人世家,从小便在各色各样的泥人堆里长大...

    8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向京:只有专注才会成就你[图文]
    向京:只有专注才会成就你[图文]

    雕塑家向京红火了很多年,她似乎也成为了女性艺术家的代表,一个时常能被提到的名字。而我们所知道的向京也与“女性”这个词息息相关,因为她的作品本身塑造了很多大胆的女性艺术形象。因为这样,她成为“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之一。最近,向京又与丈夫瞿广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联袂举办了一个“双个展”,展览的名字叫“这个世界会...

    190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毕加索与中国艺术的两次相遇[图文]
    毕加索与中国艺术的两次相遇[图文]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成为当时反法西斯的重要作品。大画家毕加索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这让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兴奋不已。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庆祝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还在延安举办了一个毕加索画展以示庆祝。这个展览的具体情况后来很少有人提及,可能因为对毕加索的政治判断有了变化,不过在以当时延安的条件而言,还能举办这样的展览,的确表现了中国同志极大的诚意。有人...

    85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趋势:新水墨黑马逐渐成形[图文]
    趋势:新水墨黑马逐渐成形[图文]

    徐累《夜中昼》2012年5月,当众多拍卖公司主管还沉浸在拍场失利的消极情绪中时,中国嘉德却意外地推出了一个叫做“水墨新世界”的全新项目。同年北京保利也推出“中国当代水墨中坚力量”等3个当代水墨专场。北京荣宝推出的“新人新水墨”专场则以当代中国画坛中坚力量与新锐艺术家为主体。香港天成国际拍卖2012年的秋拍也以“当...

    10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黄永玉:人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坏[图文]
    黄永玉:人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坏[图文]

    黄永玉。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黄永玉九十大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作为黄永玉十年一次的大型个展,此次展览历时一个月,将在9月16日闭幕。8月26日,黄永玉在国博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品没有好坏之分,而对于他来说,没有代表作之说。京华时报记者顾博实习记者黄嘉仪■记者手记《吹口弦》套色木刻休息方式是画小画一身素色棉麻衣裳,衣服袖子整齐卷起,再加一块大...

    100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图文]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图文]

    当地时间12月10日,2012年诺贝尔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图为莫言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握手致意近日,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在公开场合共展示四套服饰搭配,其中,既有个人符号浓厚的印满篆体“莫言”的衬衣,也有中国传统服饰中山装,还有符合西方礼仪的燕尾服,秉承其一贯低调稳重个性,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传统完美融合,获得外界一致好评。五...

    99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国色·端卢辅圣其实不只是这半年,在google里输入“水墨+展览”,你能发现近10年里,有关水墨的展览和名词、口号、主义,简直多得令人瞠目——水墨关怀、水墨原形、墨变、再水墨、水墨解构、墨测高深、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水墨文章、水墨新维度、水墨中的水墨、水墨现场、水墨思维、水墨方向……水墨这一绘画题材和画...

    2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了庐:笔墨是中国画家的灵魂[图文]
    了庐:笔墨是中国画家的灵魂[图文]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关于“文人画系列对话”已刊发多期,这次的对话者是了庐——了庐在当代画家中也许可算是“隐者”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了庐以其简笔画作声名渐起,其后主要致力于对中国画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如今,了庐独居于上海近郊一处简单的一室一厅中,创作极少,对艺术界的纷扰似乎并不关心,但对重要的艺术话题却十分敏感...

    4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

    56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书画百杰谈艺录——王隽如艺术[图文]
    书画百杰谈艺录——王隽如艺术[图文]

    在中国古代,艺术并不若今天之社会地位,从艺者们有被尊为“艺术家”之荣幸。在过去,从艺之人不论对书画,演戏,乐音等之掌握的技艺再高超,也只不过是伶人画工而已,并没有占据更重要的社会地位。故古人之“十年寒窗”苦读,实为“学而优则仕”,入仕被认为是安身立命的正道根本。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宁夏固原一个书香世家的王隽如老先生,本也想秉承...

    4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2012“艺术时尚大联合”盘点[图文]
    2012“艺术时尚大联合”盘点[图文]

    艺术与时尚不分家,这句话我们已经听过和见过不下百遍了!但是每一次艺术与时尚的跨界合作仍然令人惊喜,充满期待。仅2012年,这一年间我们就见识到了很多重量级的艺术家与各大时尚大牌的精彩合作,包括草间弥生,AnselmReyle,杉本博司,JonathanMeese等这些在艺术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染指时尚,使得跨界合作再也不是之前的小打小闹,而是一种全新的,深入的合作方式。对我们而言,在选择这些联名系列时...

    2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宗其香《嘉陵江上》1947年纸本设色。继去年底“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之“西画部分”结束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次展出“国画部分”,试图完成一次完整的叙事,以一所美术院校为单位,对中国近代美术史进行重探。“西画部分”展出了两件李叔同的作品,十分罕见,据说是目前仅有的发现。给文化界带来惊喜之余...

    7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溥心畬是画家吗[图文]
    溥心畬是画家吗[图文]

    张大千与溥心畬(右)的合影薛仁明1930年代中期,张大千与溥心畬分峙中国南北画坛,时人称“南张北溥”。1949年之后,二人相继渡海,又多年,先后病逝于台北。溥心畬逝世至今,五十年矣,台北市历史博物馆特别举办了纪念书画展。我看了其中一段介绍文字,颇生感慨。溥心畬逝世五十年,台北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逸笔儒风”纪念书画展。左为《洛神图》,右为《仕女...

    173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御题诗兽面纹玉圭近日,艺术评论家石建邦一篇“炮轰”乾隆皇帝收藏品位的“檄文”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文章当中他指出,一向以儒雅风流、热爱收藏著称于世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是个“破坏狂”。在好端端的玉器上刻味同嚼蜡的“御诗”、以累累印章和御题占满传世画作,将其弄得伤痕累累,都是这位皇帝经常做的事。皇宫内所藏的书画、...

    9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