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尹朝阳出山:一次摧枯拉朽的反动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昊昊 点击 :

“艺术家的职业要求决定了你必然要深入到自己灵魂深处,把它给裸露出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哪怕他平庸、猥琐甚至有时会显得很懦弱,易受伤害,但有些时候也会很勇敢、很无畏,我相信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的时候它会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

当艺术圈谈起尹朝阳时,总怀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勤勉和才情兼备,却不被“主流”批评界赏识;他从高价成交里收获了名声,却也因此遭到商业“陷害”;当他对现实不断挑衅并且愈战愈勇时,却被怀疑有讨好观众的嫌疑;现在,他又将自己置于传统和当代的夹缝中,却有人说他是在开倒车。总之,多重交融,复合在了这一个人身上。

在剧烈转换的当下,尹朝阳时常感觉自己坐在一列行进的火车上,窗外的景物飞速在动,而他却近乎停滞。没有了参照物,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可怕的感觉。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心里的那座高山在哪里,什么是所谓的“取法乎上”。

这一次,尹朝阳再次令自己置于夹缝中:一边是奇峰险峻的中国传统,一边是乱象丛生的当代艺术。面对开倒车的质疑声时,他说“我宁可往回走一点点,或者说当我想走得更踏实的时候,我会回到原点重新把路再认一遍,但终将驶向没有人烟的地方。”于是,他选择独善其身,决定用一生来证明自己。永远只听凭自己的直觉,不迁就别人。

如果从尹朝阳较为鲜明的系列“青春远去”(1999-2000)开始算,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多次转型。“出山”是继“正面”之后风景系列的第二个段落。

“出山”二字既饱含了禅学意味,正如《释迦出山图》中描绘的是释迦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再回红尘度世的一刻,此时出山的释迦瘦削已近形销骨立,胡须满腮,一幅苦行道人之貌。虽不像释迦一般厉行日食一麻一粟的苦行,但艺术对尹朝阳来说就是修行。“出山”对尹朝阳而言,是他人到中年的感悟,人一辈子很多时候就在现实与精神的“出”和“入”的摇摆当中渡过,而不仅仅关乎绘画。

有“出”则必有“入”。游历,便是尹朝阳入山的途径。行万里路是人生的必修课,对眼界最是裨益,住山的目的是看见自己内心的山水。“风景”系列的萌发是从他面对自然时的闲散心态开始的,或许只有年岁渐长后,方知游历之妙味。但尹朝阳并非只是在欣赏自然山川的风光,而是在“搜尽奇峰”之后,他触及到的是传统和历史的脉搏,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前贤的作品图式,成为他创作上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依据,也成了他要越过的一座座高山。

小时候,他曾偷偷从父亲那儿拿回一本《唐寅画集》,其中一幅画有“一个茅屋,一个人坐在那儿读书、喝酒,外边有个人骑驴访友,或者是雪夜归舟”的画最令他着迷。这样的意境天然地吸引着他,根植在他的记忆中。如果要说追溯启蒙的时间,或许就是在那时。风景系列恰恰契合了他当下的心境,其中不但仍有理想主义的不死之心,而且还包含了五味杂陈。

他曾经不讳言地说自己吸取了培根和里希特的风格,如今他又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试图将这一古老的题材进行转换。如此的反转如果没有很狠的意志力和决断力是无法做到的。而在此之前,人们对尹朝阳的注意力常常只集中在他题材的变迁上。但实际上对他来说,多年来让他对绘画保持高度热情的重要因素却是绘画语言的探究。他曾说:“最赏心悦目的改造还是那种彻底的对于原有事物的摧枯拉朽式的反动”,这句话为他各个阶段的裂变下了最好的注解。

这也是尹朝阳常给人一种拧巴印象的原因所在,他总在给自己设定一些障碍,当自己舒服的时候却给灌入一些不舒服的因子,这种对抗让他时刻处在跟自己的较量当中。“我是那种宁拙勿巧,也不要抄近道的人”。雕虫小技或许与这个时代匹配,但对于一直喜欢相对沉重的尹朝阳来说,轻飘的东西却令他反感。他的习惯是,哪一块是最难的,他就扑上去,先把它啃下来。总之,他不屑于自己用某种简单的方式出现。

从“青春远去”中有意识地强调平面化;到“乌托邦”系列厚重的肌理制作,画中增加了很多横向平拉的手法,虚化了主体,平增了动态;再到借助机械工具,旋刮出一组或多组同心圆的画面,只留下依稀的身影的“辐射”系列。而在“出山”系列中,他将颜料直接堆叠在画布上,来回覆盖、刮划、涂抹,不但形成颜色之间的挤压关系,同时也叠砌为丰富起伏变化的厚实体量。山体、岩石或崖壁,都呈现出雕塑般的立体感和肌理变化,使人感觉颜料已如岩石土块的再现一般。相较于此前的《衡山寺》、《半山斜阳》、《雪树寒林》等作品,此次的作品显得更加开放,笔触也更凶猛。尽管有实景作为形象依据,但他并非亦步亦趋地写生,而是融入了他的意念,介于再现和造境之间。

即使是现在,尹朝阳仍然对自己回应传统持怀疑态度,但是所谓的“退步”,正是他对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反思,亦是他艺术成熟的表现。在“出山”系列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有别于以西方审美为主的绘画的异质性,跟自己的过去拉开距离的期望也正逐步实现。如今的绘画对尹朝阳更似一个人生的命题,正如他曾说“画笔从画布上划过,就如同生命燃烧了一段。”

相关文章

  •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赵夜白在当下环境谈论绘事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可以从具有全国指导价意义的雅昌网上查到一个画家其作品的身价,这种货币化的数字便成为世人了解一个艺术家的起点,而这一起点也正好是艺术的终点。这一终点也启示着在这个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与艺术同样遭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物质压迫,这种压迫的直接表现便是对人文与艺术进行着经济学意义的追求。如果站在美术史的角度,当前的艺术以及艺术家所遇到的问...

    14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西方解读[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西方解读[图文]

    《最后的晚餐》去年十月,曾梵志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见上图)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以1.6亿港元成交,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世界最贵新纪录,这给了2008年后由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跌落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注射了一针莫名的兴奋剂。当代艺术的门道和玄妙让很多圈外人无法参透。是谁决定了好和坏?又是谁操纵着巨额资金的走向?芬兰导演米迦•马迪拉(MikaMattila)一直觉得这是个令他琢磨且颇为...

    97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韩敏的绘画艺术[图文]
    韩敏的绘画艺术[图文]

    韩敏宝钗扑蝶(2013年)30×114cm徐建恒当今海派绘画中为人乐道的古典人物画家有两位。一位是刘旦宅一位是韩敏。由于刘先生的提前谢幕,而86高龄的韩敏先生仍不断以新出的作品征服着人们的眼球。近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办的韩敏书画展中陈列的数十件人物花鸟作品,无不参透了古人的用笔精华。所谓古典是指画家笔下的物体,其线条笔墨的运用上是恪守古训,讲究传承,一招一式皆有范式可寻。韩敏...

    67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与何桂彦对话:“新水墨”也需要回归传统吗?[图文]
    与何桂彦对话:“新水墨”也需要回归传统吗?[图文]

    批评家李小山先生记者:八十年代李小山老师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说”,在今天是否可以重提这个观点?何桂彦:李小山的文章发在1985年第7期的《江苏画刊》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当时还是南京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文章写得很犀利,观点十分尖锐,对传统水墨,尤其是明清至民国以来的水墨创作进行了批判。之所以文章在美术界产生了影响,主要是契合了80年代中期在西方现代化,现...

    148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人为什么易于欣赏接受梵高[图文]
    中国人为什么易于欣赏接受梵高[图文]

    《自画像》,梵·高,1889年,布面油画,66×54cm,现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自从弗洛伊德以来,人们在精神领域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可言说的困惑,其解决办法随着精神病院的设立从神界逐渐降临人间。这也使艺术家们具备了从绘画中挖掘潜意识、直觉、性本能、妄想等等的依托,更使得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绘画流派得以蓬勃发展。这些现代绘画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人人都能轻...

    113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比尔兹利的艺术: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风格[图文]
    比尔兹利的艺术: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风格[图文]

    比尔兹利的作品比尔兹利的作品变革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很多英国人开始质疑这种快速改变的生活和日益工业化的社会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与工业化资本主义十分合拍的维多利亚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则自然也受到攻击。在英国19世纪80年代后期,主流派文学艺术维护着这一价值体系和社会规则,针对现状,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发起了批评和讽刺它的前卫运动。奥布里·比尔兹利(AubreyBeardsley)...

    188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一九八五年,著名的“八五美术运动”大家都知道,那年美术界还有个大事就是赵无极到中国美术学院讲学,许江刘大鸿耿建弈等当代艺术的名家当时都是其班上学员,赵无极先生当时蛮痛苦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来传道,讲的东西那些学员根本就理解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赵无极先生不讲“抽象”,只要学生画人体写生,这令奔着“...

    12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贾雨心中的红原[图文]
    贾雨心中的红原[图文]

    红原系列之一红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平均海拔3600米,长冬无夏,太阳辐照强烈。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指的就是“红原”这个地方。解放后,红原建县,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红原”,从此,这片古老而圣洁的土地,在中国的版图上便赋予...

    69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荒木经惟1971年作品《感伤之旅》,新婚的阳子躺在小船上。正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荒木经惟摄影展,展示的作品始于1971年的《感伤之旅》,以荒木最新的作品《堕乐园》作为结尾。荒木所代表的“私摄影”在80后亚洲摄影师群体中模仿者不计其数,摄影评论家林路认为荒木经惟呈现给观者的画面十分平和,模仿他是有一定难度的,年轻人需要以冷静的态度,避免简单的崇拜和模仿。徐佳和出...

    123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图片资料千百年来,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在中国传统经典艺术的各个方面。犹如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一样,笔墨书写几乎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即便在计算机逐渐取代书写的现代化变迁中,笔墨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笔墨依然是中国艺术家们汲取养分,立足传统的根本源头。在当代艺术空前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及东方美学经典的继承、挖掘与创新始终是中国当...

    80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我们把丰子恺先生的小品画摆在眼前,一种敬畏之心自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不大,但幅幅无论从构图到内涵都充实,绝没有空洞,也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油滑。所表达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被称为小品画或漫画。其实那只是针对画幅和过去认知的一种称谓。我们分析他的作品,画幅确实不大,但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很充实,这一点往往是那些大幅巨制...

    144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风格琐谈[图文]
    风格琐谈[图文]

    吴昌硕临石鼓文每个人都有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艺术上讲的个性却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的个性。作品中的艺术个性,或者叫风格,反映的是人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刘熙载在《书概》里讲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谓的“如其人”,如的是“其学”、“其才”、“其...

    144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记英国后现代主义雕塑家克拉格[图文]
    记英国后现代主义雕塑家克拉格[图文]

    英国后现代主义雕塑家托尼•克拉格作者:欧阳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涌现出一批年轻的雕塑家,他们的创作实践给英国后现代主义美术增添了新景观,他们也渐渐成为艺坛上引人注目的名家。克拉格、迪肯、戈姆利、卡普尔是这批后现代主义者的杰出代表。这次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克拉格吧。托尼•克拉格(TonyCragg),1949年4月9日诞生在利物浦一名电气工程师的家庭。由于这样...

    125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梵高语录[图文]
    梵高语录[图文]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好极了,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础是爱而不是恨,是冷静而不是热情,我时常陷入极大的痛苦,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是安静的,是纯粹的和谐与音乐。在最寒碜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图画。...

    12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孙晓斌笔下的水墨世界[图文]
    孙晓斌笔下的水墨世界[图文]

    《紫藤》纸本设色180×48厘米张志国熟悉孙晓斌的朋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近些年来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早年在传统绘画技法的研习上下过苦功夫,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以及石涛、八大山人都曾是他心慕手追的对象,在其早期作品中,可明显看出他学习前人的痕迹。在研习传统笔墨技巧的同时,孙晓斌开始注重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研究,并阅读了大量的历代书论、画论与名家传记,这使他对中国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认...

    64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