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古书画并非都是宝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金波 点击 :

中国艺术研究专家朱良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误读传统绘画倾向亟须警惕

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株仙葩,千年前,就开始了高蹈出尘、超越形式的精神探索之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最新力作《南画十六观》,正是通过对元明清十六位具有开创性代表画家的作品和人生的解读,来探讨文人画的真性问题——对生命真实的观照。本期,曾在国内外近百间博物馆做研究的朱良志,将为我们讲述文人画的核心价值,碰触当下古书画收藏中的种种敏感问题。

文、图/记者江粤军

传统文人画的

核心是超越形式

在朱良志看来,中国传统艺术跟西方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无论书法、绘画、音乐、园林、建筑还是篆刻,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体”——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形态跟西方哲学的差异也非常大,中国哲学是从人的生命体验中产生的。“中国古代严格上讲并没有所谓的艺术,今天我们命名为中国艺术的,是精致化生活的代表,是用哲学的方式来生活的衍生物。”

出于对哲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极大兴趣,此前朱良志写作了《真水无香》,主要探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哲学命题在多种艺术中的体现。2009年该书出版以后,他又开始写作《南画十六观》,集中研究中国艺术最为精致的领域之一——文人画,探讨这一艺术的内在精神气质。“中国绘画发展到唐代至北宋年间,建立起了基本的绘画语言,像董源、范宽、关仝的作品,比较重视山水的质感、体量的巨大和外在形貌的诠释。而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期间,中国绘画发生了巨大的转化。画家画山水,常常跟现实的山水没有关系,只是作为一种语言来表达内在的智慧。可谓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鸟非鸟。经过南宋的准备,到元代这一特殊时期,文人画获得了成熟的形态。从‘元四家’到明代的吴门画派,及至清代康熙年间的大师林立,将近千年时间,文人画完成了中国艺术史上最浓重的篇章,在中国社会严密的礼法中间开辟出一条自由的道路。山林意识、江湖意识、自由意识,成为抚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不仅在文人画中得到体现,并影响了整个艺术的发展。它对中国文明史的作用,几可以跟西方的文艺复兴之于西方文明发展相譬比。”

也因此,文人画真性之“真”,跟西方哲学中所讲的真善美并非同一概念,它指的是生命的真实,而非科学的真实。而这样的智慧领悟,朱良志认为正是当代一些书画家比较欠缺的。“虽然不能说文人画已成绝响,但现在不少书画作品格调不高,领会肤浅,笔墨功夫也欠火候,往往从形式上去试图追踪传统文人画,但即使画面看起来像,其实内里跟真正的大师智慧之作判若云泥。当代不少画家注重外在的形式,受制于功利的目的,所创造出的东西造作的痕迹明显。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大师,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大师。尤其从创造能力来讲,当代国画艺术突破性不够,难以形成像倪云林、石涛、八大山人那样鲜明的风格。”

对于一些人所谓的“抽象”、“新抽象”之类的新水墨,如果从传统绘画的主脉来看,朱良志认为,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实际上文人画跟具象、抽象没有关系。文人画的核心是超越‘形式’,而不是反对‘形似’。在似与不似、不似之似、似之不似的‘似’上打圈圈,终难入文人画的门径。”

对话:

美国大型博物馆都藏有中国古书画

广州日报:您曾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研究员,也曾在美国很多家博物馆做过研究,在您看来,美国的中国古书画收藏和研究现状如何?

朱良志:美国收藏中国古书画的基本特点是量大,研究也成气候。20世纪以前的中国书画,我估计有近四分之一藏在美国。各城市的大型博物馆,还有像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的博物馆,都有中国书画收藏。此外,私人收藏的存量也非常可观。如原来王季迁一个人的藏品,就可能抵国内一个中型博物馆的书画收藏。

我知道国外的一些博物馆,针对中国古代书画不同的画形做了很细致的区分。像扇面如何保存,立轴如何保存等都有一套科学的办法。

这些博物馆还拥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多数为博士毕业,既懂展陈,又懂鉴定,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因为在美国的学术传统中,艺术史是核心学科,所以研究力量很强。

广州日报:与美国相比,您认为中国古书画的收藏、保护和研究现状如何?

朱良志:国内博物馆目前保存条件有很大改善,但仍有提高的空间。不仅在保存上,在著录、展示乃至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此外,我发现,国内有些博物馆的管理制度不太健全,我甚至发现有的拍卖行上拍的东西竟是藏于某博物馆的。譬如有的册页有8页,其中某一页就出现在市面上,一旦分开以后可能永远无法再“合璧”了。

缺乏研究致拍场中古书画赝品泛滥

广州日报:受“好古”之风的影响,古书画成了现在拍卖市场上的“香饽饽”——除了古代名家的作品,藏家也热捧一些作者籍籍无名、缺乏个性的明清古书画。您如何看这种现象?这样的无名之作未来是否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朱良志:只要是真正的行家,他对作品的艺术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博物馆对藏品一般都有等级认定,譬如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一般性藏品等。从中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古代的作品都有艺术价值,并非所有作品都值得收藏。现在由于利益驱动,很多东西被拿出来炒作,价格与价值完全脱钩,等到未来再回过头看,想必会发现,并没有多少升值空间。因此,你不能指望收藏一件没有意义的古代书画作品能带来什么利益。

广州日报:当今拍场还盛行“回流热”,因为过去一百多年中,大量中国古书画被掠夺或被“偷渡”到国外,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朱良志:古代名作“回流”是件好事,可以大大促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国绘画太有自己的特点了,对其研究、继承和推进,于人类文明史将是很大贡献。可惜,当下收藏遇到了好时代,研究却远远不够。无论是国内的拍卖行,还是国外的“百年老店”,如佳士得、苏富比,现在上拍的中国传统古书画中都有不少赝品,甚至有拍卖行一个拍卖季赝品充斥,令人不忍卒睹,真可谓泥沙俱下。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有的人为了经济利益知假卖假,另一方面则是买卖双方对古书画缺乏研究,没有能力做鉴别。今天中国古书画造假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其实赝品自有其破绽,每个时代的纸张并不一样;每位画家的笔墨运用也各不相同;同一位画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用不同的名号、款识;一些绘画大家,其驾驭绘画具有明显的个人气质,这是模仿者无法达到的。张大千模仿八大山人再像,但若细辨,还是能发现其面目的差异,真可以说“胸次自异耳”。

通过研究来做鉴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看到不少拍卖公司对藏品的说明都语焉不详,错误连连,甚至犯一些基本的常识错误。有的照抄很多年前出版的书籍,完全不知本领域研究的发展;有的只信名家的题跋、印信,殊不知这些鉴赏名家也不是神,他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即使像一生崇尚石涛的张大千,钤有“大千供养”印章的有些画也是假的。这真的需要我们扎实的研究功夫,需要多学科的力量,需要专业的研究队伍。

中国艺术史研究国内目前很热,艺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艺术史研究相应得到大的发展,理应培养出更多书画鉴定和研究方面的专才,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人热心于套用外国概念,即使在学术上“打空转”,也不屑于去做基础研究工作。这和整个中国艺术研究的状况有关,说大话空话的多,实在的研究少。

广州日报:听说您下一本著作将探讨八大山人和石涛作品的真伪问题,您是有感于这个市场的混乱,故发而为书吗?

朱良志:我的新作不是从市场角度考虑,而是从我自己的研究出发。以前研究八大、石涛,我比较注重观念阐释。后来,在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的领会中,我越发觉得作品的真伪鉴定是研究的基础。就像考古,出土一件东西,我们首先必须对其进行断代,辨别真伪,否则在此基础上做的研究就是空中楼阁,难以令人信服。绘画研究也一样,如果以赝品为基础得出研究结论,按照上海著名艺术研究学者万君超先生的话说,就是得了“绝症”,毫无价值。

广州日报:就您所见,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传世真品有多少?

朱良志:譬如说石涛,如果将册页算作一件,与他的长卷、扇面、立轴、画屏等加起来,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拍卖行能够见到的画迹大概在千件左右,但我初步的判断是,真品不会超过一半,大量所谓的传世品是伪作。

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做得越深入我越感到有意思。譬如张大千的仿作非常难辨别,一定要通过细致的、侦探式的分析才能发现蛛丝马迹。张大千有时会在仿作上故意留下一点痕迹,他都怕自己画过后忘了,误认为是真品。跟石涛同时代人的一些伪作,水平甚至能跟石涛的一些草率之作不相上下。

书画鉴赏是一件有风险的研究工作,尤其在今天这个艺术市场繁荣的时期,说别人一件藏品是赝品,总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这样的研究终究对收藏者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它对真正的收藏本身是一种保护。鉴藏鉴藏,无鉴何藏!

大家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主攻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艺术观念、中国画学等。著作有《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美学十五讲》、《真水无香》、《南画十六观》等。

相关文章

  •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吴大羽作品采韵布面油画尺寸53x38cm艺术家吴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回国后成为了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学术旗帜、中国现代派绘画的一代宗师。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赵春翔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绘画大家,虽然他们在美术史上各自走上不同艺术道路,但是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吴大羽的学生,都曾经接受过吴大羽艺术思想的培育和灌溉。因此,吴大羽是一位为中国现代...

    17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午后阳光[图文]
    午后阳光[图文]

    姚丹晖烟柳瘦河与绘画相识在问花、问世界的少女时代。在祖母的案头,跟随她在绘画中寻得了一花一世界的快乐。不知何时,水墨色彩精灵般地融进我的血液,带给我生命的能量和张力。绘画亦如人生,酸甜苦辣俱全。它可以传达快乐,也可以排遣寂寞、宣泄苦闷,然而它更能磨练意志。为收集创作的素材,可以不惜数百里的奔波。喜欢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抒写性情,形成个人图式。用自然、亲和、率真的视觉语言注塑精神气息,是我不断地...

    17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小东谈利森画廊个展[图文]
    刘小东谈利森画廊个展[图文]

    刘小东中国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画家刘小东即将于9月27日在伦敦著名的利森画廊(LissonGallery)举办他的首次伦敦个展。在7月17日到8月28日的六周时间里,刘小东延续了他现场创作的方法,在利森画廊附近的社区里选择了绘画场景和人物对象完成了丰富的创作。导演索菲亚·菲尼斯(SophieFiennes)则用摄像机记录刘小东的创作过程,这部影片也将在展览中放映。记者与刘小东进行...

    152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易中天:为大众服务的学术明星[图文]
    易中天:为大众服务的学术明星[图文]

    易中天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忆起25年前的时光,他说,25年前自己在上课、写论文,跟其他青年教师没什么两样。资料图片易中天25年前,时为武大教师,41岁的易中天出版了第一本学术专著《〈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开始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孜孜追求。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面对文化界、学术界的低潮,他转而追求学术和思想的公众影响力,走出象牙塔进行“学术冒险”,而《闲话中国人》等...

    96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六探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六探

    在齐白石书画一生中,他画了不少以老鼠为题材的作品。我们纵观中国有史以来的美术作品,虽然也有以老鼠为题材的,但像他这样画了不少的现象的确少见。近代在民间有老鼠娶亲类民俗画,而正经文人画作中能见到的最早的只有现藏故宫的明皇帝朱瞻基的“苦瓜鼠图”了。此后的老鼠绘画作品或纯为游戏之作,或者用老鼠来针砭时事。齐白石生活的年代里,像清末名家虚谷、赵之谦、任预,到近现代的、张大千、溥心畬...

    122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艺术是娱乐养子
    艺术是娱乐养子

    当代艺术想要在中国的艺术界发现趣事并不容易,因为不少年轻人对传统艺术并没有时刻关注的瘾头,85后罕见创新的艺术名家也令人心生厌倦,而时下不少新生代艺术家们动辄将性和政治引入话题,简直比吃饭睡觉还频繁,结果是如果你还愿意看点艺术八卦,页面设计得有猫扑影子的嘿社会这类媒体倒可以帮你找点乐子。艺术在中国很无趣,尽管这说法既狭隘又偏激。在这个让人有些撑不下去的冬季,艺评人朱其最近的发言让一些人找到了...

    53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在今年众多主推“年轻”的群展中,“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可谓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个。在接受采访时,王璜生一直在慎重地使用“筛选”这个词,强调“田野考察”才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在反思了国内挖掘年轻艺术家机制上存在问题的同时,指出现在大部分年轻艺术家还是太急功近利...

    180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书法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图文]
    书法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图文]

    陆维钊书法(一)“书,心画也”,这是扬雄给书法下的定义。“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表,总之如其人而已。”这是刘熙载的书法定义。而当代一般学者认为:书法是一种墨象艺术,用抽象的点线画(线条)书写汉字,抽象印象的墨迹艺术。比较古人今人的书法定义,差距显而易见。今人仅仅把书法看成是一种艺术方式,而古人呢?把书看成是学、才、表的综合体现,看成是&...

    188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图文]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图文]

    作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未名湖在北大学子和中国学人中,有着难以撼动的人文地位,堪称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坐标之一。但是其湖名之所得来,虽然源自国学大师钱穆提名这一说法已成共识,但“未名”之取源和命意,则鲜有论及。今试从《管锥编》“全晋文卷一零五”中“未名若无”条中略考之如下,以俟通家正之。“未名若无&r...

    38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姑苏画家略谈:别样山水孕育别样画家作品[图文]
    姑苏画家略谈:别样山水孕育别样画家作品[图文]

    青花之二(国画)徐惠泉也许是因为姑苏有着不一样的山水,所以,像郁文华、徐惠泉等等这样的画家作品,就有了别样的魅力。当代著名中青年人物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惠泉就是其中一位。他说,他的工笔画,在构图上,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法则,着力于画面的情趣意味;在造型上,以线为主,略作变形夸张,表现姑苏女子的温情、才智与美丽;在色彩处理上,以西方古典绘画中典雅、温和、富贵为基调。徐惠泉曾潜心...

    141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徐冰阿什莫尔博物馆新展访谈[图文]
    徐冰阿什莫尔博物馆新展访谈[图文]

    2008年“读风景”系列作品之一英国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全名牛津大学艺术和考古博物馆(AshmoleanMuseum,MuseumofArtandArchaeology,UniversityofOxford)是英国最晚接受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在2013年之前从未举办过当代艺术展览。2013年2月28日在修葺一新的博物馆中正式开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个展“风景读风...

    20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水墨画:西方话语权下的边缘艺术[图文]
    中国水墨画:西方话语权下的边缘艺术[图文]

    谷文达当代水墨画《风景》“我们把水墨当作材料来看,还是具有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来看?是不是用水墨材料就会把民族价值观放进去?如果这样,国外艺术家用水墨材料去创作,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近日,一场《回到地域·水墨与美术史》的中西方学者论坛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殷双喜如此问道。无聊?美国学者詹姆斯·埃金斯将中国水墨画评价为...

    50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广州艺博院馆藏高剑父《南瓜》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实习生陈宇强对于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我们往往只知道他将西洋画、日本画融进中国画里,折衷中西,是个“画坛革命派”,对时代审美的丰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与宋院体画的深刻关系以及晚年提倡“新文人画”的这段历史却知之不详。甚至,有些论者还将他晚年移居澳门之后相对回归传统的那批作品看作“...

    2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姜国芳:用画笔捕捉音符的人[图文]
    姜国芳:用画笔捕捉音符的人[图文]

    大剧院里办画展,上演“紫禁城”与“名指挥”的艺术对话姜国芳:用画笔捕捉音符的人本报记者李红艳这些天,步入国家大剧院的观众也许会注意到,北水下廊道处正在举办着一个画展,题为“交响·融合”。展出的作品分为两部分:一组以紫禁城为题材的画作,充满古典意境;另一组《世界十大指挥家油画肖像》,则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这一&...

    6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宋晓霞:吴长江青藏写生是人本主义的表达[图文]
    宋晓霞:吴长江青藏写生是人本主义的表达[图文]

    2010年4月28日《藏家小院》(水彩)40×65cm(青海同仁)一十五年前,我随吴长江初踏青藏高原。从西宁去玉树,一路上长途客车时走时停,道路也时断时续。临近傍晚的时候,车子彻底抛锚,我们一车人都下来,捡了要紧的行李随身带上,站在路边拦截过往车辆。同车的都是沿途的乡亲,有不少是藏胞。吴长江在挨挨挤挤的人群中背着画具,怀里还小心地抱着画夹子。有卡车来了,有人冲上去用...

    137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