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现在没有真正的当代水墨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艾格 点击 :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当代水墨”相当活跃。然而,人们对“当代水墨”的理解却颇有分歧:过去,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墨作品才叫“当代水墨”;去年年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幕的“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甚至将“当代水墨”的概念拓展到了多媒材的领域,而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则认为,中国的“当代水墨”是个不尽能成立的概念。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当代水墨”不能切断传统、推翻重来

两年前,我在中国美术馆办“吞吐大荒”的展览,碰到过几位印象深刻的西方观众。

一位是《纽约时报》的负责人,看得很激动,跟我说:“我知道中国现在当代艺术搞得热火朝天,但我认为许先生的水墨画才是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过了不久,一对从事艺术工作的法国夫妇也去看了我的展览,他们和《纽约时报》的那位负责人表达了同样的观感:“您的画才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两件事情让我对“当代艺术”的范畴产生了一些思考: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一谈起“当代水墨”就一定是国外的那一套——叛逆的、实验性的,似乎跟传统没有任何关系才配称“当代”。但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一再强调“笔墨当随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丢弃传统。我听说一些人“反传统”,主要认为中国传统水墨在历史上已经达到了无法逾越的高峰,所以这条路继续走没什么必要,也走不太通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的高峰没有唯一性。就好像唐宋的山水画已经达到了高峰,但元明清仍然各有各精彩,到了清朝还出现了石涛、八大这样的大师。我们再回头看黄宾虹的画,他的笔墨功夫又和石涛、八大有很大不同,说明传统笔墨一直在随时代发生变化,但“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切要推翻重来,或者说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有高峰的存在,就否定了继续朝前走的意义。水墨是流变的,但它的基本判断并不应该改变。那么,什么是水墨的基本判断呢?在我看来,也许是传统水墨流淌的那个调调——优雅、缓慢、千回百转的含蓄情怀。它是水墨精神的核心所在,是中国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这个东西寄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乡愁”,不可以被丢掉。

在当代,表达水墨精神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是正在进行的“实验水墨”,还有更加新颖的“多媒材”。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徐冰的《天书》,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能算“当代水墨”,但毫无疑问,它以一种非常超前的方式,将中国的文化内涵、水墨精神传达得淋漓尽致。我相信这是可以载入美术史的伟大作品。我虽然是非常传统的画家,有时也会在媒材方面“突发奇想”:我跟日本的画家聊天,他们觉得我们的宣纸很容易烂。那么可不可以将现代的科技研究也应用到我们的传统书画中来呢?宣纸、颜料还有没有改革的空间、继续拓展的可能?

这里要强调一点:当代和古代,相隔了久远的时空距离,社会、审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当代一些书画家一味追求复古,仿佛试图用古代容纳“三寸金莲”的小鞋装下今天妇女们的“大脚”,也是万般不合时宜的。

总而言之,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中,水墨依旧前程远大,且发展的路径有了更多的可能。无论是和传统结合紧密的,还是有浓厚实验性质的,再或者是多媒材的。但它必须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有中国人独特文化判断和审美趣味的“当代水墨”。

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家朱青生——重点是要表达什么而不是水墨材质

“水墨热”现象,除去市场投资和操作因素,它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

文化、艺术本没有民族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文化常常会具有“延拓性”,表现就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的艺术学院已变成按照西方传统方法在实施教育,连中国画和书法也不例外。而新的水墨画也是一个新的文化记忆,真实且符合人性。所以在一定时期,会为人欣赏和追捧。改革开放后,当我们从反省的角度对自己的文化以及整个世界文明来看待问题时,在艺术上,必然想要把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最高成就——中国艺术精神再度发挥出来。这是“水墨热”的文化根源。在这个文化根源中,同时蕴含着水墨复兴的“隐患”和“机会”。

如果一味把恢复古老的艺术视为正途,那就是“隐患”。因为古老的艺术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它有它的根本精神,但绝没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恢复传统水墨画来创造文化价值。因为水墨问题不仅仅指一种书写材料,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绘画方法。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是以人的存在价值为依据来寄托和表达艺术,同西方主要依赖于对世界的认识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截然不同。水墨中的某一部分精神价值,在上世纪中期之后,就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被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所吸收,但至今还有很多更为深层的问题值得推进。如果在现代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有所突破,那将不仅仅是水墨的复兴,实际上也是在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

中国现在有几个艺术家,已经在此方面取得了突破,比如尚扬。但我通常不会说他是“当代水墨”,而是采用“第三抽象”这个术语。这是一个国际范围内互相听得懂的语言。而所谓“水墨”,虽然在国内习惯这么说,但如果到国际上还这么用,就是把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事业塞到了一个具有民族性的地方文化里面去了,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国内对所谓“当代水墨”的界定非常混杂:把在当下做的古代艺术叫做“当代水墨”;或者把经过现代性改造——主要指吸收西方的写实方法和素描方法改造的水墨画,视作“当代水墨”;或者把作为当代艺术的水墨简称为“当代水墨”。事实上,后者只是从水墨的一些意向、观念出发,对当代艺术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表达。作为当代艺术,它的重点是要表达什么,而不是水墨——材质手段根本无所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水墨”是个不尽能成立的概念。

艺术家魏青吉——亟需厘清概念走在时代前端

“当代水墨”作为一个当代艺术概念,并不以审美为最终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公共性话语,并寻求与传统的差异。但是,近几年国内外很多美术馆、画廊、拍卖公司、媒体等在关注“当代水墨”的同时,也造成了概念的混乱,亟需规范。

按照我的认知,“当代水墨”应该是用类似当代艺术的概念来阐释的,但近来这一概念被滥用了,一些新水墨展览和一些拍卖公司的新水墨专场拍卖以及媒体杂志等,他们所选的艺术作品使我丧失了对“当代水墨”这一语词界定的判断,滥用之后的结果就是使原本比较混乱的水墨界更加混乱。

我们知道,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在目前全球化的前提下,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艺术语言的转换也是必然的。虽然传统的中国书画在国内仍颇有市场,但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做“受欢迎”和“看得懂”的艺术,他必须走在时代的前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的关于“当代水墨”的实践,旨在拓展水墨这种材质的语言承载能力,以表达更多的当代艺术观念,带有一种使命感,从技术方面、材质层面等去拓展水墨的可能性,建构一套新的水墨视觉语言系统,并让水墨语言真正转化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来。

刚开始搞“当代水墨”时,我们犹如处在一条夹缝中:传统艺术圈认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当代艺术圈又觉得我们的媒材太传统,甚至搞油画的朋友劝我们还不如画油画算了,但近几年,一些过去画油画的艺术家也开始玩水墨了。其实在当代艺术的语境里,水墨和油画、雕塑、版画本质上都只是一种材料而已。如果说它有一些特殊性的话,那可能是跟中国的文脉衔接得更紧密,中国人也天然地对这种材质更加亲近、更有感受。当代水墨其实从不回避与传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不是图式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也会极力避免使自己的作品落入“民俗学”的范畴。

艺术批评家、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朱其——继续在“技”上纠结没有用应该在“道”的层面上突破

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目前热火朝天的“当代水墨”,其实称其为“当下水墨”或者“当代题材的水墨”更为恰当,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实验水墨”,仍只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模式。有关水墨的形式主义实验已经结束了,至今并未看到新水墨贡献出任何新的语言模式。那么,水墨在当代如何有所突破?在我看来,继续在“技”上纠结没什么用,应该在“道”的提升上做文章。

中国传统的水墨意境,背后有一整套儒、释、道的哲学观念作支撑——即所谓的“自然诗学”。它跟城市文化、科技的关系,是一个关于“自然的现代性”课题。坦率地说,至今我们没有完成对这个命题的现代解释,没有建立起关于“自然现代性”的哲学体系。一百多年来,现代水墨一直在走形式主义的技术突破的路线,要么是把油画的写实主义引入国画,要么是吸收西方抽象艺术的成分。前者其实已经背离了水墨精神,而后者的实验空间也已被探索殆尽。

水墨接下来的发展,应该在“道”的层面上突破。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观念变革,即便水墨继续探索与新媒材的结合,仍旧是在“技”上做文章,我觉得走不了多远。

据目前的情况看,“道”的突破非常难。首先是我们的画家不太看文史哲的书,哲学和美学的训练比较少。而美院国画系的学生所接受的技术训练,没有能力让他们在道的层面上取得突破。

在下一个阶段,艺术家应当提取水墨画体系中的思想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从创作方式上说,也不一定继续延续宣纸、毛笔这套古老的创作形式,也许可以用对传统的新思想解释与新媒材结合。古人使用毛笔,那是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从这个生活经验中,他们升华出一种表达手段,同时总结出了一套哲学。而毛笔已不是当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西方二战后的艺术,之所以放弃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转向波普、观念、现成品装置、数码艺术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手段是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的东西。艺术的突破总要从我们生活的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的手段中去寻找可能性。日常生活的观念也是哲学观念和艺术观念的来源和基础。

相关文章

  • 与日韩相比中国主流雕塑美学表现较羞涩[图文]
    与日韩相比中国主流雕塑美学表现较羞涩[图文]

    韩国·KimJungHee作品《SPACE2013-Dalhangari》。南都讯记者陈晓勤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艺术博览会上,重头戏“2013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吸引不少市民的关注。这个堪称迄今亚洲最大雕塑展的年度盛会,22年来首次落户中国大陆,集结了153位活跃在亚洲雕塑界的艺术家的作品,百花齐放。因为首次落户中国,自然让人思考中国雕塑与其...

    16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启功书法俨然“大众情人”启功的书法中具有一种恬淡从容的古典美,可用“书卷气”概括。“妙到毫尖”,多用中锋,每一笔都不草率。他有这样诗句:“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在我看来,启功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笔,“师笔不师刀”,师笔而忘锋,力追&ldqu...

    9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辞职,原来是行为艺术[图文]
    辞职,原来是行为艺术[图文]

    我会想你们的就听到你叫我HOPAH——O——P——A一句“我不干了”,这个女孩在网络上红得一塌糊涂只有一个人除外我说的就是你!Spencer(她老板的名字)当你助手的这段日子可真是人间炼狱我忍受住了你的坏脾气你的口臭星期五,我帮你接了一通电话9我正准备挂断时……这周一,这...

    137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五代耀州刻花鸟首壶11月3日,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五代时期的柴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虽列诸窑之首,却无实物留存。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探寻柴窑,产生了“越窑说”、“钧窑说”等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柴窑是不存在的。近年,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致力研究柴窑之谜,并在文献查证方面取得突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

    88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曹善华:书法创新不可人为设计[图文]
    曹善华:书法创新不可人为设计[图文]

    初学书法只为写对联1967年出生的曹善华8岁左右便开始接触书法,至今已经临池30多年,而他当初练毛笔字的原因竟是为了春节写对联不求人。“小时候村子里能写毛笔字的人不多,每到春节父亲都得求人写春联,我为了这个原因开始学写毛笔字,和同学的舅舅学习临帖。后来练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不仅给自己家里写对联,还能给其他人家写。上小学时,我看了一本名叫《青少年书法》的杂志,里面有一页内容是中、日、韩...

    122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图片资料编者按:2012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于本月24日至31日在伦敦奥林匹亚西厅展出,此次展览甄选了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作品,旨在向英国公众和各国奥运会观众展示具有本土情怀的中国油画。近日,参展艺术家顾黎明老师接受记者专访,向我们讲述了他个人的油画师承故事,他对东、西方绘画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5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庞薰琹作品《屋景》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以近现代美术为背景,以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为主体的系统收藏与研究机构和学术基地。上海是中国本土油画的发祥地,因此本地无相关系统收藏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以来,出现了国内外、公家与私人的分散性收藏。但相关的收藏群体稀少,而相关的艺术史梳理和系统收藏则期待历史性补白。陈抱一作品《静物》如果说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存在,需要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那么...

    167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关于章草学习的对话
    关于章草学习的对话

    李舟2012年参加盘山笔会2013年9月26日晚上20:33:48,忽然在我的邮箱中收到一份陌生邮件,阅后,我才想起那是大约在2007年前后,时在北京市丰台区程庄解放军总后某部供职的书友倪进祥带我去拜访的一个当年已八十高龄的老书家李舟先生。因没有收到李老快递给我的资料,故没有及时回复。9月29日我终于收到李老快递的一份由解放军总后勤部老年书画研究会主办的内部资料《书画研究通讯》2013年第2期...

    33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何桂彦:新水墨何以新[图文]
    何桂彦:新水墨何以新[图文]

    何桂彦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何桂彦本文发表在《艺术银行》杂志第45期即便是对“新水墨”津津乐道的人,也很少谈及“新水墨”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新水墨”的“新”?“新水墨”与传统水墨又保持怎样的关系?很显然,既然谈“新水墨”,...

    66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林鸣岗追忆赵无极:他很反感缺乏情感的作品[图文]
    林鸣岗追忆赵无极:他很反感缺乏情感的作品[图文]

    林鸣岗近影著名画家赵无极的离去,震惊了整个华人艺术圈。由于近30年来很少回国交流,赵无极对许多人来说,就像他的抽象画那样,如同一个遥远而迷离的符号。曾旅法18年的香港油画研究会主席林鸣岗是赵无极的忘年交,本报记者赴港采访了他,听他讲述赵无极的故事。在封闭的画室里描绘心灵的世界林鸣岗上一次见赵无极,是在四五年前的一个艺术活动上,当时后者虽然反应有点慢,但状态尚好。“原本去年圣诞节...

    188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书画临摹作品有无著作权?[图文]
    书画临摹作品有无著作权?[图文]

    董其昌临《兰亭集序》长期以来,我国艺术界和法律界对书画临摹作品的著作权看法比较混乱,2001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书画临摹作品的法律地位应如何确定,也未作出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个案的处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律依据和判决结果甚至大相径庭。本文从艺术自身规律和著作权法的独创性要求出发,对书画临摹作品法律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书画临摹的实质和特殊性(一)书画临摹的文...

    12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创新的魅力[图文]
    创新的魅力[图文]

    钟鸣闲来垂钓碧溪上68×68cm钟鸣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展现出当代人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囿于已经陈旧的表现形式,大胆地探微取幽、博古通今、涉猎中西,创造出富有当代社会情感而又具备鲜明特征的艺术形式来。钟鸣是一位具有清晰的艺术理念和创造意识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在美院求学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必...

    181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单霁翔与故宫,从不缺少关注:今年9月末,单霁翔获文物保护专业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华人;近来,故宫制作的一组《雍正行乐图》动态图片在微信上获得百万点击量,不禁让人惊呼,古老故宫原来也是“萌萌哒”。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9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和单霁翔谈论故宫,说得更多的是对于故宫的守护。以“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

    28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威尼斯双年展是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盛宴?[图文]
    威尼斯双年展是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盛宴?[图文]

    绿园城堡外的中国展览宣传广告导言: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虽然早已不是那个神秘的国际大型艺术展,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和媒体人的眼里,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术权威和最高学术标准的国际艺术展。从1993年奥利瓦邀请十三位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努力寻求世界认同,直到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的多个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艺术似乎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

    187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2012-2000)对于今天年长一些的国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原因在于1959年,他与傅抱石一起创作了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字是毛泽东题的。国画家作画而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辞的,印象中似乎就只有这一幅。其实这幅画,由于近乎于集体制作:构思是与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中央首长们共同完成,作画由两人相互迁就,各自的长处亦未能充分发挥,所以两人均不太满意。但尽管如...

    8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