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与评论何以独立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冬冬 点击 :

保持知识分子高贵的距离感

谢春彦(艺术评论家、画家)

我最早在《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创刊前接到约稿电话时就说,你们不必办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非常难办,尤其在这几年的形势下,北京、外地办了很多。有的一开始就是某种集团利益、个人利益弄出来的把戏。在当下,要保持独立性是非常困难的。

记得办了没几期,有一篇批判文章,就是批评中国书协主席的。我就打电话说,你们有苗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我们这个圈子需要的,也是非常难的。

如果没有专业性,就很难有权威性。上海有这样一份周刊,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在报道,而且也在宣示着自己的观点,对当下的艺术在进行一些梳理,这对城市、文化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毕竟是报纸的副刊,和象牙塔里的纯学术刊物应该有区别。它就像一面镜子,比较敏感,要有现实性。报纸和刊物性质不同,立场和做法要不同,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特点。《艺术评论》还应该保持距离感,保持知识分子的高贵感,才能做出特立独行的事情。

坚持专业性和独立性

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教授、书法史学者)

独立性是令人佩服、向往的,也是特别难以做到的。有时候不是怕得罪谁,有时候还有人情在里面。打个比方,你的朋友画得不好,也不一定要写文章登报纸。这个跟国情有关,美国人他有时候真的会六亲不认,公事公办。是他们的文化传统,不一定有好坏之分。打个比方,我的老师和高居翰先生打“笔战”,我是觉得学生帮老师“打架”也行,因为你的学生也可以打我的老师,互相打,这不就学术争鸣起来了吗?但是发表之后不应受到报复。

专业问题,蛮难的。我们中国人有博雅传统。我是来自一个专业的传统力量非常大的环境。如果你不是有专业背景,如果你的博士论文不是写书法,你不要在书法上发言。不是搞当代艺术的,你也不要掺和。中国的参与性就比较大。怎么样来动员更加专业的人加入,这始终是一个问题。

保持这两点,独立性和专业性,我想《艺术评论》就可以长存下去,并且有不断进步的空间。

现在就需要甘于寂寞

劳继雄(知名书画鉴定家)

现代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同时也有很多浮夸的地方。我在北京也遇到很多专业朋友,他们说,现在要找的就是能够沉下心,写文章,画画,甘于寂寞的人。现在利益、领导等干预因素很多,艺术评论能够做到独立性、专业性很不容易。它的空间很大,范围很大,包罗万象,古今中外。

希望能够汇总出一个专刊,将一些好的、学术性文章和资料汇总起来,收藏也方便。

保持锐利的评论风气

江宏(书画评论家、画家)

现在的报纸多如牛毛,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你如果烂,编得不好,造成负面影响,接受者以为是正面的。久而久之,产生了恶劣影响。报纸会造成黑白颠倒的舆论导向,影响人们的判断。

东方早报刚开始创办《艺术评论》时,我就担心,这么厚,16页的版面,每周要办出来有难度。

好的艺术评论家,其实一年写作量并不大。有一次,卢辅圣叫我写虚谷。我去翻了所有写虚谷的文章,发现没有一篇写得好的。

我认为要继续保持文章的质量,保持锐利的评论风气。

让读者满意、作者满意

陈麦青(复旦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

报纸要办得好,我的观点是,读者满意、作者满意,就好。东方早报的几个副刊我都很喜欢,其中《上海书评》和《艺术评论》,我既是作者,也是读者。

不可否认,《上海书评》、《艺术评论》、《上海经济评论》等对东方早报声誉的传播有很大的好处。我觉得读者满意度不是吹嘘出来的。作者的满意度如何体现?你要看,有多少作者在不停供稿。

还有最重要的,那些炒作文章一概不登,这是很不容易的。

独立承担起独辟蹊径的活动

陶喻之(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香港《大公报》也有一个类似栏目叫做艺林,可能很多学者都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对《大公报》的《艺林》也是情有独钟,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可惜后来停刊了。我们希望《艺术评论》能够持之以恒地办下去。

我提一点建议,《艺术评论》对很多艺术活动,进行了策应、参与,或者联袂配合的展览、研讨,做了一些长篇报道。以后《艺术评论》是否能够独立承担起独辟蹊径的活动,展览、研讨、出书?上次我们参观了华阴的西岳华山庙,里面的气势非常好。《艺术评论》也可以领衔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关于碑刻方面的“华山论碑”,肯定会在国内产生更大的影响。

复合和转化上海文化资源

李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如果以后再来找这一百年来的《艺术评论》,可能有两个概念,一个是21世纪初期现在的《艺术评论》,另外一个是上世纪1941年同名的一份上海刊物,有趣的是,它也是每周一出版,厚薄差不多。只是不是彩版的,纸张没有那么好,可能当时办刊也受到局限。

我先讲这本老的《艺术评论》,很薄的。我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5份,其实它出了七八十期,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讲,一个重要主题是国难。那个时候的态度,是启蒙和救亡,甚至更加关注救亡图存,而暂时遮蔽了另一个启蒙的目的。《艺术评论》创刊时,丰子恺写了《直到世纪末》,当时人们感觉很迷茫,有一种世纪末的感觉,但是能够引起心灵安慰的是艺术的耕耘。

现在我们媒体的导向偏向娱乐化,但是文化更多层面上是人文的积累,不能用娱乐、短平快的东西来代替,更多需要人文关怀,问题意识,参与社会、现实、历史。

我从建议的角度说几点感受。因为是在上海办的,我们对当下上海的文化发展要有更鲜明、有立场的态度。现在上海的美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觉得,我们面对城市的文化资源可能会失语、失忆,因为它碎片化。《艺术评论》实际上已经切入到这个主题。

第二个问题,关键还是要为当下社会,为城市、民族、后人留下东西。它要有效地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向外界呈现上海真正艺术文化的魅力。我觉得,复合和转化现在是重点。这也是上海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后需要更有意识,更鲜明地亮出问题,需要更加自主。直到150期的时候,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做专辑,甚至推导出文献展,通过展览的方式,将影响力加大。

鼓励专家多写普及性文章

石建邦(资深艺术投资顾问)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朋友的建议。

现在很多人读书时间少,读文章时间少。报纸中很多大部头文章,一下子读不下去。不少业余者建议,能不能稍微短小一点。或者,一篇大部头的专题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组织。

另外,图示和排版,包括字体方面。现在这个等线体还是黑体字,读起来还是有点累,读起来有点疲劳感。图片的质量可以讲究一点,图片大一点。

还有,就是要照顾普通读者,多为他们做一些普及工作。鼓励专家多写一些普及类文章,比如“对我影响最大的艺术品”。

引领对于文化艺术的关注

童衍方(西泠印社副社长、知名书法篆刻家)

《艺术评论》应该出在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艺术和收藏是“半壁江山”。就艺术而言,现在很多人被粗浅的现象迷惑了,被钱财权力引领,是不对的。我很认同上一期刊首语中“真正的艺术与人心相关,而与炒作、伪饰、商业无关”的说法。

就文章与观点而言,我觉得雅集的形式值得推广。艺术的精深,是需要雅集的形式来推进的。欧洲沙龙艺术活动,也是雅集活动。随着对艺术的深入和要求提高,好的文章、观点,都是在雅集里出来的。

图书馆可对艺术研究提供更多资源

黄显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

艺术文献的碎片化影响到我们对艺术历史的研究。我们图书馆最近几年对艺术文献关注度很高。上海,作为近代文化重要中心,也是艺术中心。对上海近百年来艺术文献、艺术史的研究是不够全面的,很多方面没有做实、做透。现在,我们将文献对大众进行了大大开放,可以为专家的研究提供更大方便。希望《艺术评论》在对海派艺术文化的研究方面,进一步组织出好的文章。

我们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达成了协议,明年做一个整理出版。其他传统的方面,碑帖、印谱,我们也在整理推出。

从我这个角度,把这些文献资料系统整理、推出后,对上海艺术历史研究,也是必要的资源。也希望《艺术评论》在这方面能够得到加强。

立场独立根植于经济独立

朱其(国家画院研究员,当代艺术评论家)

总的来说,艺术评论,国外叫作媒体评论。像《纽约时报》的艺术评论影响非常大。相比而言,中国媒体评论还没有发挥权威影响。

国内一个评论家写了一篇《大饥荒时期的画家》,说李可染、傅抱石在大饥荒时代都还在大吃大喝,那篇写得很厉害,《炎黄春秋》发的,这篇文章据说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作品的拍卖价格。这说明,商业社会中,艺术评论还是有力量的。

艺术评论,首先在于真实性。得反映客观真实的东西。《大饥荒时期的画家》是万字论文,所有材料都是引用公开出版物的资料,你抓不到史料上的问题。真实性非常重要。

第二点,要旗帜鲜明地表达态度。当代艺术前些年为了一些观点在激烈辩论。我觉得艺术是在真实辩论中前进的,并不是大家互相说好话才会前进。

当代艺术也在激烈地辩论中。它也是多元化的圈子,每一种观点都有支持者,现在到了“军阀混战”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民主生态。

包括在《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上,我会看到一些论敌的文章。事后,理性来看,也蛮好。媒体要呈现不同声音。

有一种说法,话题追随新闻。好的报纸,有些事情没有成为新闻事件,但它可能非常重要,也可以做一些议题。这也是一份成熟报纸的标志。

除了评论和鉴赏,促成本地文化生态也应该是本地标志性媒体的职责。报纸还应该为本地生态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

多关注史学家的相关研究

沈飞德(上海文史馆副馆长、《世纪》杂志主编)

我想提两个建议。第一,如何拓宽题材面。现在,我们一方面反映艺术创造,反映艺坛轶闻,更多是展示史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我想,策划选题的时候,是否可以关注一下艺术圈之外,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这些年来,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拓展很大,许多方面和艺术领域是有关联的。比如我最近在参加一个会议,一篇文章写新四军和宣纸的关系,这个也挺有趣。再比如说,上海师大一个教授根据档案,写了老上海的书画店,非常详实。我们也想做一个口述,我们有一个馆员就是从老的书画店出来的。我们还有一个老收藏家,也是当学徒出来的。策划策划,将之和当代画廊结合起来,一定是非常好的专题。我们今后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可以多关注史学领域中和艺术史、艺术家相关的题材。

评论就是要有价值判断

卢辅圣(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知名画家、上海美协副主席)

对于报纸的出版物,以前有一个概念,认为是新闻性的,速朽的,不会被保存的。刚才有人提出要求结集出版,就是这种需求的表述。专业、独立、人文精神,在这100期里已经得到了体现,以后还有更大努力空间。

我觉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能不能将来向评论转化?现在虽然主题是“艺术评论”,真正体现评论的还是少数。刚才提到一些具体的批评(个案)——当然评论不一定局限于批评,只要有价值判断,就是评论。

现在评论的内涵还不是最强,如何能有更多评论,有鲜明的价值判断的立场,无论是外行还是专家,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报纸对于事物价值判断的鲜明的立场和明确的观点。当然,这非常难。尤其是,面对着特殊的社会生态。当你做出鲜明判断,你会遇到种种无法预知的阻力。不仅需要勇气、智慧,还需要特殊的方式。

刚才朱其也讲到,要让被批评者的利益相关者无法找茬,所有的材料要可以找到确切来源,无法质疑。这种方式,在很多专业刊物很难做到。其实现在,越是专业刊物,越是受到专业圈子上下内外势力的制约,到真正发挥评论时,就会缩手缩脚,或者被淹没掉。

相关文章

  • 玩物明志: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图文]
    玩物明志: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图文]

    王世襄与夫人袁荃猷上月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上,其生前好友回忆起其令人眼花缭乱的玩性与认真、自谦的人格。或许正如黄苗子之子黄大刚所言:王世襄不管做什么事,有一个琢磨劲,你说他是研究也可以,但是跟研究又有点不同,他不管这套,就是要把它弄透了,弄到可以传承了,让人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目的就达到了。做收藏是为了研究郑新淼(故宫研究院院长)大...

    142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原始的呼唤》作为当代中国海洋题材绘画的代表人物,姜云宗少年时代就痴迷绘画,最近20多年来,他以格调刚健、笔墨淋漓、意境高远的创作风格受到画坛瞩目。10月16日,“海魂墨境——2013姜云宗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140余幅国画作品亮相。姜云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想借助笔下的大海,表达一种生命回归...

    4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谈杨佴旻艺术: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图文]
    谈杨佴旻艺术: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图文]

    七色太行,2012年,114X80cm作者:水天中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世纪。他们所为的变化,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地球环境、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无不经历了惊人的巨变。人们的艺术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一位主持过上一世纪世界美术展览的欧洲文化名流死后复生,请他参观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展览,他一定会瞠目结舌,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艺术形式...

    4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沈其斌:游走在各种角色当中[图文]
    沈其斌:游走在各种角色当中[图文]

    做美术馆其实是一个苦差事,首先是有很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有很大的付出。做美术馆它不像做商业,没有直接经济利益的回报,美术馆本身都是一种非盈利的,做美术馆过程当中我首先就有一个心态,我准备投入和付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心态。沈其斌记者:我们都知道,您之前也是一位职业艺术家,98年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为什么会创建南京圣划艺术馆、到后来建立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什么促使您的一系列举措?沈其斌:我曾经说过...

    15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春辰:什么是好的艺术[图文]
    王春辰:什么是好的艺术[图文]

    王春辰要想在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可谓是难上加难。不是说我们不能给出答案,而是当我们给出一个回答的时候,另一个答复又迅速出现,肆虐地反对着前一个。首先,“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已经被颠覆,迄今无法获得共同理解的“艺术”定义,那么在回答“什么是好的艺术”的时候就必然是歧义横生、百辩难清。但是,另一方面,被称作&ldqu...

    94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赏读袁峰的虎画艺术:王者之风也柔情[图文]
    赏读袁峰的虎画艺术:王者之风也柔情[图文]

    袁峰的虎画作品□朱同中国人爱虎,往往把老虎当作偶像来崇拜。老虎因威武大气、雍容华贵而令人喜欢,并让人心生景仰之情。老虎之美,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震慑性,是雄浑之美、阳刚之美、力量之美。因而,老虎也就成了许多画家争相表现的绘画题材。属虎的江苏省画家袁峰就是这个画家群的一位画虎高手。古往今来,画虎者众多;但大多是沿袭前人的路子,能有所创新、突破的画家寥若晨星。袁峰认为:“在异彩纷呈的...

    48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表现与抽象下的印度——《各色》展评[图文]
    表现与抽象下的印度——《各色》展评[图文]

    艺术家石煜2013年3月3日,《各色——石煜画展》在中间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石煜近两年来的作品,包括油画和速写等,其中主要为《印度系列》的人像,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作者在用色和用笔上的新突破。石煜于1973年出生于北京,作为70后的北京人,他没有经历大的社会变动,而且见证了八九十年代的西学热,在整个艺术视野方面较为开阔。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求学期间受到的是传统写实艺...

    91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潘公凯: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图文]

    鉴湖三杰(雕塑)曾成钢曾成钢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北京来的。我在杭州中国美院任院长时,他是雕塑系主任,我因此对他是很熟悉的。曾成钢的特点是人很率直,很坦荡,也很真诚,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性格。曾成钢对艺术充满了热情,为推动雕塑事业发展孜孜不倦。他到北京后在中国雕塑学会工作,随后又担任学会负责人,工作非常努力,成效显著。他对于中国雕塑事业在当代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很有贡献。在雕塑创...

    8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老师作画曾品读过苏轼的《定风波》,一度迷恋词中的一句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公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让世人不断揣测,是怎样的一位林间侠客将世俗的杂扰摒弃于山水之间,在观赏完杨玉良老师的花鸟画作之后,我对这种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又有了新的认识。好凉一个秋其实无论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注重的是专注于自然,将万物灵气汇聚于笔端,在提笔落墨之间才会彰显中国画所...

    14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114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笔墨到观念[图文]
    从笔墨到观念[图文]

    袁进华消失的天空谁想把画画坏?我想,每个画家都想把画画好。时常看到画家工作室中废纸堆里有一些半成品,有的翻出来看看还不错,但画家却觉得实在不行,可见,画家对自己作品的好坏,都有衡量的标准,不达标准的,就是真的把画给画坏了,也绝不想示人。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也在于不同的场合与背景下,可以阐释为不同的理解。以“坏”字而论,“坏孩子”的背后实际上更多的...

    98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艺评家谈裸睡艺术:裸睡就是一个噱头[图文]
    艺评家谈裸睡艺术:裸睡就是一个噱头[图文]

    面对周洁的展览,不同的艺术家发出了不同的解读和声音画家范明正认为,裸体其实只是一种很正常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家吸引关注本身也并没有什么错,“她展示的铁丝床等铁丝作品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协会学术委员刘礼宾则表示,无论周洁方面如何解释,展览的海报上周洁确实是裸睡在铁丝床上的,这不能归结于外界的误读,刘礼宾说“就我目前看来,这个裸睡就是一个噱头。在...

    31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 推动从文化大国向强国转变[图文]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 推动从文化大国向强国转变[图文]

    文化改革迎民族复兴(红船观澜)——论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郑志文(一)1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但这一瞬中蕴含的精彩却足以铭刻下中国文化新的坐标。10年里,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网,出版了世界最多的书报杂志,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位居世界前列;10年里,我们完成了空前复杂的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5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帖学五人谈[图文]
    帖学五人谈[图文]

    一、你怎样看待帖学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张荣庆:我以为,自东晋以降及于今日,以“二王”为代表的帖系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主脉。主脉,就是中国传统书法的正脉,或谓主流、正统、大统(参见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中国书史总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中有:“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犹...

    17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王安忆(左)与苏伟贞(右)昨天在复旦大学对话张爱玲书信。台湾女作家苏伟贞不久前在99读书人出版了《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她以小说家和评论家身份依据张爱玲书信对张爱玲个人和作品做研究。作为张爱玲的通信对象之一,苏伟贞昨天下午来到复旦大学做“长镜头下的张爱玲”专题讲座,讲述通过书信来往而认识的那个真实的张爱玲,与苏伟贞讲座对话的是上海作家王安忆。十年收到回信十余封在王安忆...

    12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