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倪昆:社会性艺术实践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小铛铛 点击 :

时间:2013年10月11日地点: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社会性艺术实践的谈话,由‘实验工作坊’第三阶段的工作实践开始谈起》是今年10月参加'实验工作坊’在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的一次关于他们的乡村项目‘昆山在造’第三阶段的工作讨论会,倪昆就社会实践性艺术作了一个简短的发言。)

我是2010年底开始正式接触到成都‘实验工作坊’的工作,有一个背景需要了解,这要提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后大家关于艺术的思考和实践和之前还是有一个比较多的变化。简单说,在资本发生波动的时候,资本对于艺术影响的反作用力就表现出来了。当然,这属于外因,艺术从本质上说肯定是属于文化生产和知识生产的范畴,它一直同步于其它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一直在判断和选择,看哪些艺术家的实践符合我们自己的一个期待。

所以,在接触到‘昆山在造’这个项目时,它首先让我认同的是艺术家是把自己放在另外的一个角色来进入到乡村的现场,他们前期做了一年多的田野调查,这个挺难得的,这个和那些建立在纯粹概念之上的艺术实践不一样,因为它有很长的时间轴在里面,这个时间轴会跟当地有很多很细节、具体的内容会发生互动。这也是促使我本能的决定和这个项目一起来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和他们最初的接触时,他们有提出一个这样的工作概念,就是个人情感和地方志连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有讨论,是把它作为项目的核心创作理念?还是只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有一定的调整,就是把它变成更加具体化,这种具体化在第二个阶段的工作中有了比较明显的呈现,比如说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很具体地把大家的思维和实践定位在国家的‘中国新农村建设’在乡村的遭遇上,因为大家都知道,2005年的‘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很重大的一次关于农村建设的国家调整,在这之前国家的发展重点是落在以城市和城市化为核心代表的发展模式上。在这里面,它又存在着很多和外部经济发展诉求有关的内容,它也是在农村的一个新的关于经济的带动点,大量的细碎土地,农村新村建设,巨大的人群基数等。在‘新农村建设’的运动中,成都一直是一个热点的城市,一些试点村,样板村就坐落在成都市的周围,这也让实验工作坊的工作具备了具体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另外,现在发生在农村的问题,其实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可以看成为是中国城市化现象在当前农村的蔓延,农村现场与城市现场,不再像我们的在80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当时的城市和农村类似于是一个平行的结构,彼此有关系,但是不像现在这样的一体性。所以也可以说,现在的农村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我们几十年之前的遇到的境况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这也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逻辑来重新观察阅读我们的乡村。比如说在昆山新村,原本它也是一个挂牌的蔬菜基地,但是事实是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是,田地里种的是景观树,而不是蔬菜,这里面有发生了农业资本和地区规划和政策间的偏离,至少最直观的感觉,是经济主导了生产产品。另外还有一个在农村很重要的课题,就是之前农村的纽带,它现在正遭遇什么,我们都知道,原本中国的农村的是一个由宗族和传统道德习俗伦理为核心纽带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农耕形态的社群,但是它自49年之后就一直存在着变异,当然阶段性发生变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在前几期“新周刊”就有发表了类似于‘中国的乡绅去哪里了’这样的文章,在重新审视农耕社区的乡村结构。关于这些,其实大家都知道,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在事实上已经把乡绅阶层给清除出乡村,直接被摧毁的就包括由此而建立起的乡村纽带,当然这些习俗性的因素在农村依然存在,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说目前农村经济形态中比较普遍的家族互助等。所以‘昆山在造’项目第二阶段在农村的工作就是试图通过我们的工作,来重新审视这些或隐或现的乡村纽带,当然,它本身也是当前受到极大冲击的一个内容。具体而言,就是让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来清理不同社会逻辑线索在乡村遭遇的情况,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这些线索之间会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性的地方,而这恰恰给了艺术家一个空间,可以让我们针对这个事实上已经变异了的乡村现场提问,这一点是比较有意思的。但是这又回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断变异的社会现场的时候,作为艺术家,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又能够做什么?我们也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个体恰恰是没有可能就一些社会问题开展实质性的具备改变或建设性的实质性工作。

说到这里我插一件事,之前‘实验工作坊’的艺术家陈建军在参加台湾的影像双年展的时候,跟那边的策展人也有一些讨论和对话,中间我看到有提到这样一个小插曲。因为中国把现在跟社会实践有关的艺术项目叫做艺术家的‘介入项目’,但是台湾策展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觉得不应该叫‘介入’,因为‘介入’是有对象的,她觉得应该是平行关系,因为在台湾的政治体系下艺术家确实是有可能和社会工作者,媒体等不同身份的人一起,就某些共同针对的现象、情况展开有效的跨界工作,并且是有可能把这些现象背后所涉及的问题变成可以在社会层面展开有效对话(操作)的东西,所以这也就变成了一个共生的关系。在她的这段描述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艺术实践和现实语境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从她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社会实践,确实像她提出的那些,是一个艺术家和社会共生产的关系。

但是大陆的情况就是,在知识界,艺术圈,大家讨论和关心的问题,一直都是以边缘的方式存在着,因为你无法形成有效对话和落地,也就是说,一直是一种‘它者’的身份,所以在这个时候,艺术家他的工作所指,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你比如说,它就类似于一个纽带,可以通过艺术和艺术作品来把一些不同的内容联系起来,联系起来后大家再来思考,这也是有效的工作,当然,在大陆的这种艺术家与外部语境的主客体对象的关系,是一定存在的。我补充说一下香港有一个机构叫‘活化厅’,它很有意思,它是被香港艺发局资助的机构,他们在香港西九龙的油麻地旧区,那一边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街区,就政府的角度看,通过资助艺术空间,通过社区性的艺术活动来加强社区凝聚力,丰富社区的文化艺术生活,是他们决定资助‘活化厅’的最基本原因,艺术家群体在操作的时候,则很自然的站在了另外的一个角度来思考,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艺术活化’的概念,通过艺术来重新激活具体的社区。

当然,这也是我们现在也在思考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上,他们减弱了艺术在视觉上的内容,加强了艺术和社区居民的互动,通过一些看起来有点非视觉的事情,来带领社区的居民一起来思考,行动,并且也确实达到了一些好的效果。包括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也强调了一点,就是因为他们的具体工作,确确实实的影响和改变了这个社区对于艺术和文化的想象、理解,这是很有价值的一个行为结果。但是,今年9月份香港艺发局停止继续资助他们,在媒体上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提问:“活化厅”——究竟是不是“艺发局最后悔的决定!”?,这个事情也比较集中的展现了这样一个矛盾,当我们与具体的社会现实遭遇之后,我们(艺术家)的身份和处境的问题。这样就又回到了另外一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来看待和思考在当前中国社会语境下我们具体可以进行哪些工作?因为刚刚我也提到了,在大陆就是存在着主客体,我们和香港,台湾的语境不一样,而最后艺术家的工作以及由此可能方向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说到这,我想谈一下‘关系艺术’,就是艺术家针对建构社会结构的具体关系进行提问,这种形态的艺术在西方也有讨论,但是那种讨论更加集中在经由消费主义,资本全球化所影响之后的社会都市文化的异化而展开的讨论,它在大的结构上属于关于都市文化的批判性讨论,社会学逻辑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具体形容一下,就比方说两个小青年谈恋爱,要体会温馨浪漫的情怀,那么,鲜花,卡布奇诺等就成为了最后的结果,这就是典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在过渡消费之后的很简单的一个例证,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由人自己来界定,反而变成了由消费界定。这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这种‘关系艺术’,它的工作重点就在于对这种社会定义的重新解构,当然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存在于中国与西方之间,因为我们当前所遭遇的城市化与消费主义,在其背后还有一个明显的来自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这也会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变得更加的复杂,但是这样的一种通过艺术来思考的方式是值得去提倡的,至少现先阶段是这样。另外还有一个事例,发生在武汉,‘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当然在座的各位可能在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个项目,简单说,它是一次城市化进程中的偶然事件所导致的一次社会讨论和行动,包括在最初,它也没有被主导人设定为一个艺术项目,它是市民在遇到资本在侵吞城市公共财产时的反抗,但是这种反抗的声音是没有可能在公共媒体呈现了,结果它最后被迫被以艺术项目的形式来传播和呈现。

当然关于这个项目本身所遭遇的故事,在此我也觉得没有细说的必要,但是这次带有偶然性质的艺术事件,它确确实实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关于艺术实践的新的模式和方法,也就是说,当艺术家们在面对我们这个巨大的,同时也是被控制着的社会现场时,通过这样的带有创新性的艺术方式来回应这样一个社会现场,未尝不是在现行社会语境下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这也是‘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最值得去传播讨论的一点。类似的项目,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来看,肯定是不少,不过重点在于需要随时去思考和把握艺术实践与语境间的关系。所以最后,关于‘实验工作坊’第三阶段的工作,我想再次强调下,艺术家们在具体实施相关的工作计划时,需要随时去审视和反思现行工作和对象间的关系,我们在事实上是没有可能在乡村以艺术的名义来开展关于乡建的工作,因为对于乡村说来,这些内容太远太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我们说来,以乡村作为具体的对象来对现实展开批判性对话,这是重要的,也是有效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坚持下去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我个人工作关系,我只是从艺术家或者艺术的现象的角度,去对现在正在发生的跟社会进程比较紧密的艺术家实践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在这方面大家也可以进行互动讨论,因为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在我的概念里面艺术应该是没有媒介方向的,我就说这些。谢谢

相关文章

  • 刘玉来:齐白石黄宾虹绘画异同比较[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黄宾虹绘画异同比较[图文]

    我们比较同类艺术顶尖人物的艺术作品时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们必须来作这项工作,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他们各自的骄人处,才能明晓他们之所以形成骄人的原因,这对于后人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启发。我们今天的诸多从事书画艺术者往往对大师羡慕有加,而对大师究竟如何形成了骄人处却知之甚略;他们往往关注大师最高成果,却忽视了大师何以能由低至高爬坡成功的技巧选择。当我们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他...

    9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家贾廷峰:“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艺术生命[图文]
    艺术家贾廷峰:“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艺术生命[图文]

    □贾廷峰从业20年来,做过几百位书画家的展览策划。有一个书画市场的怪诞现象始终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书画的交易价格不论品质优劣,单以尺寸大小而定?每一件艺术品,都承载着艺术家某一时间段的思想和情感,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它的原创和不可复制性,即便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在同一时间段里,也不可能画出两张完全同样的作品,更何况还有风格、题材、构图、笔墨,抑或是早、中、晚期的...

    41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国色·端卢辅圣其实不只是这半年,在google里输入“水墨+展览”,你能发现近10年里,有关水墨的展览和名词、口号、主义,简直多得令人瞠目——水墨关怀、水墨原形、墨变、再水墨、水墨解构、墨测高深、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水墨文章、水墨新维度、水墨中的水墨、水墨现场、水墨思维、水墨方向……水墨这一绘画题材和画...

    2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履生:我的书画之源[图文]
    陈履生:我的书画之源[图文]

    陈履生作品:《大江深处》,68×45,2012年。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就其专业而言,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每一个人也有各不相同的学习过程。可能现代文明的发展会缩小彼此的差距,但在没有享受到现代文明孕育的人那里,他的成长道路也许就有许多独到的地方。我在学习美术理论之前先学画,学画之前先学书。虽然,所谓的“书画同源”古已有之,但那时候我什么也不...

    89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访著名写实油画家王沂东[图文]
    访著名写实油画家王沂东[图文]

    王沂东接受采访常会学摄本报驻山东实习记者周荃他从齐鲁大地走来,携着对绘画艺术的挚爱踏遍祖国山河,又回归故土,以写实笔触,将古典主义表现技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用浓郁的红色与黑色对比渗透来展现含蓄动人的东方美、内在美。其画作,深厚中以灵秀点睛,如品一坛陈年老酒,满溢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采的醇厚,却又能回味出中国宋代工笔流韵的清香。王沂东,1955年生于山东蓬莱,成长于沂蒙山,19...

    36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霍春阳:中国花鸟意染时尚之都[图文]
    霍春阳:中国花鸟意染时尚之都[图文]

    根是泥中玉(中國畫)霍春陽巴黎时尚之都﹐中国花鸟写意。当中西文化对话如琴瑟合响﹐自然别有一番意趣。霍春阳﹐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国学功力深厚﹐数十年书海遨游﹐砚边研修﹐画作因心造境﹐简淡冲和﹐笔下的梅兰竹菊﹑花鸟虫荷无不传达出静寂﹑沉凝﹑淡雅﹑清纯的妙境和天人合一的儒家精髓﹐有“当代逸品”之誉。去年11月他应邀以《中国画的价值观》《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

    5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宝林:我与大山[图文]
    李宝林:我与大山[图文]

    李宝林近照1,山水蕴藏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我要追寻的,则是那亿万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无以伦比的永恒与博大,无可名状的沉默与悲壮。2,我爱山,爱其凸显天地之大,宇宙之无穷。3,我爱山,尤爱西部大山,爱其伫立于万古洪荒,任日出日落巍然不动之悲怆。4,我爱山,爱其外冷内热,爱其冰雪覆盖之外表下雪水消融,渐成生命之源泉暗流涌动,正是它们最终汇聚成我们的母亲河&mdash...

    144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绘画的态度[图文]
    绘画的态度[图文]

    非时6油彩水性颜料亚麻布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中古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之后,正在或者已经步入了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在整个精神理念和时代风气上有着强烈的“解构”特征:反一元、反宏达叙事、反精英甚至反崇高。后现代社会又是个娱乐和机遇的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好玩”的方式获得各种文化的享受。然而正如徐晨阳所说的:在这种时代的变化中,...

    91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伦敦北京奥运开幕式比较 如油画比山水画[图文]
    伦敦北京奥运开幕式比较 如油画比山水画[图文]

    对于伦敦奥运开幕式,人们总不可避免将其与北京相比,博伊尔自然也要不断和张艺谋相提并论。张艺谋一直都是视觉大师,所以北京奥运会展现的是恢弘大气,震撼人心,博伊尔显然更加细腻,电视画面里更多的是特写的镜头、人物的脸庞,试图感动人心。每一届的奥运会开幕式,自然都要相比。伦敦对北京,可以说是一场东西方大比拼。奥运开幕式伦敦对北京的东西方大比拼各有特色伦敦重个体情绪表达南华早报KINWA:四年前我观...

    170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圈为何热衷出国办展[图文]
    艺术圈为何热衷出国办展[图文]

    近年来,国内当代艺术家频频跨出国门办展览。金子艺术家徐冰最新个展“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近日正在英国V&A美术馆展出,据了解,这件他近年来创作的规模最大的作品将在V&A的中庭花园“住上”3个月。近年来,国内当代艺术家频频跨出国门办展览:今年10月,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在被拍出1.8亿港元后,其首个法国大型回顾展旋即在巴黎开幕;今年9月,...

    92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深圳画院院长忆朱德群:是个厚重少文的人[图文]
    深圳画院院长忆朱德群:是个厚重少文的人[图文]

    ▲朱德群参展2000年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作品《水墨世界》。惊闻朱德群先生逝世,艺术界一片悼念之声,作为朱德群先生与深圳一段艺缘的见证者,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感到尤为悲痛。“吾兄工作,我很欣赏,不失传统而有创新,正是我们中国画家应寻的道路,望兄继续努力为我国文化发展推向国际,至为所盼。”这是朱德群先生2002年9月写给董小明的一封书信中的一段内容,记者昨日在董小明...

    126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赵力谈影响私人水墨收藏的主要因素[图文]
    赵力谈影响私人水墨收藏的主要因素[图文]

    “书画创作是中国艺术创作传统中的核心,尤其是当文人书画勃兴之后其价值和地位更是日趋重要。历朝历代对于书画作品的收藏都非常重视,因为书画收藏既有‘教化人伦’的社会意义,也有‘文脉传承’和‘烟云供养’的文化内涵。”作为发端期的上世纪80年代,广东地区紧随深圳特区创立而率先经济腾飞,又由于毗邻港澳,人员交...

    164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对上海博物馆藏赵佶书《千字文》的质疑[图文]
    对上海博物馆藏赵佶书《千字文》的质疑[图文]

    赵佶款《千字文》和元代赵孟頫书《千字文》例字对比日前,一件被称为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的书法作品在深圳某拍卖行拍出了1.4亿元的高价,事件一出,引发业内哗然。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在对记者的采访中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确实是赵佶赐予童贯的书法作品,但只有一件,而且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他从未听说过有两件,在深圳拍出的这件作品应当是赝品或临摹品。现在假拍与赝品很多,做局也很多...

    5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在冶印袁少洪摄12月20日,粤北山城韶关,阳光明媚。中午,记者依约来到韶关市区中心一条小巷,在一间并不起眼的店铺里,拜访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徐绍奇。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兴城市的徐绍奇是满族人,现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及翁山诗书画院书画师,尤以篆刻而闻名粤北大地。记者走进小店铺,看见左边摆设了玉器、名家书法等艺术品,右边是一些古旧家具,店里面一角是篆刻工作台。此时的徐绍...

    7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MalcolmMacDonald中国艺术与考古展厅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次年上台的联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省公共性支出的措施以减少财政赤字,教育系统首当其冲,而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个系统的其中一个环节也不能幸免。所谓大学博物馆,顾名思义是指为大学拥有和管理的博物馆。由于行政归属的特殊性,大学博物馆在面向受众群、资金来源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公有或私人...

    13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