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武松杀嫂”大尺度雕塑引争议:创新还是低俗?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麦麦 点击 :

近日,一组“武松杀嫂”雕塑的大尺度照片在网上热传。据悉,该雕塑摆放在沈阳某商场,图中“潘金莲”穿着大胆,“武松”则左手环抱“潘金莲”,右手拿匕首。多数网友纷纷大呼“三观尽毁”。商场方面26日下午表示,由于展览即将到期,并且受社会反馈影响,目前该雕塑已经移出沈阳展区,准备去其他城市展览。其实,造型夸张的雕塑在各个城市一直屡见不鲜,并频频引发公众质疑:这是艺术创新还是低俗闹剧?

大尺度“武松杀嫂”雕塑引热议雷人雕塑层出不穷

随着新年的临近,各商家频出奇招以吸引顾客眼球。近日,一组“武松杀嫂”雕塑在网上热传,尺度之大让人咋舌:“武松”左手环抱“潘金莲”,右手拿着匕首,“潘金莲”穿着大胆。据悉,该雕塑放置于沈阳某商场。

上传照片的网友介绍,商场方面曾表示这是国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雕塑下面还写有“贵重展品请勿触摸”字样。商场方面26日下午表示,由于展览即将到期,并且受社会反馈影响,目前该雕塑已经移出沈阳展区,准备去其他城市展览。

其实,其他城市也曾出现过诸多“雷人”雕塑。去年9月份,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当年著名的“凸点”、S型肚皮舞造型的塑像被摆在上海街头,并取名“不是浮云”。该雕塑迅速遭到行人质疑,随后主办方联系雕塑的创作者,要求解释创意来源,创作者称并不知道这个网络红人。后据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此雕像已被买走,价格不详。

此前,苏州金鸡湖畔出现一尊老子的雕塑,这位“老子”眼睛紧闭,舌头伸出,并露出嘴中一个大门牙,颠覆了不少人对这位古代圣贤的印象。园方回应称为表现老子“刚柔之道”,并将立牌阐释此深意。

各方争议:艺术创新还是低俗闹剧?

以上引起公众关注的雕塑同时亦引发巨大争议:艺术创新与低俗恶搞的边界在哪里?

有网友表示,在公共场合摆放的雕塑应全面考虑影响,适当的夸张一些可以理解,但应使其与周围景观一致。更有网友直指这些雷人雕塑毫无艺术感可言,根本就是“低俗”。

众多“雷人”雕塑在遭到网民吐槽的同时,也受到部分行家的批判。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曾表示,城市雕塑最好做到回味无穷、雅俗共赏。毕竟这不是一般的建筑,它是精神的引导,更是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

也有网友认为这种雕塑是一种行为艺术,不应过分苛责。网友“大学毕业半年了”便称:“好端端一个艺术品到你眼里成下流了。高尚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高尚的艺术品。下流的目光中只有下流的雕塑罢了。”

山东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马广海则表示了比较折衷的看法。他说,城市公共艺术和公共价值本应多元化,对于民间的艺术创作应该鼓励。艺术家、艺术作品本来就要有个性,体现艺术理念,“对一些建筑雕塑而言,有喜欢的,有质疑的,有吐槽的,都很正常。如果所有建筑都是千房一面,还有啥特色、趣味可言?”

雕塑作品的格调应雅俗共赏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充斥很多华丽炫目的感官刺激,同时,一些淳朴美好的东西却退出社会舞台,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有媒体评论指出,雕塑作品应弘扬社会中的真、善、美,具有一定鼓舞和纪念意义,格调须雅俗共赏,这才是雕塑艺术本身存在的意义。

换个角度看,“雷人”雕塑频出或许反映出艺术与公众的脱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周至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展示品,雕塑并非艺术家个人行为,需要公众的参与。比如说一个大型的地标性的雕塑计划,可同时公布数个方案,让公众投票决定。

周至禹认为,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和艺术家个人创作的雕塑作品有区别。如果不考虑放置环境、公众审美等综合因素,即使再优秀的作品也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城市雕塑并非短暂行为,因此要从各个层面去审视这个雕塑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个事情做好了其实就应该不会出现很多丑。”

据悉,国外一些城市有类似于“公共艺术委员会”的机构,如需安放艺术雕塑,该机构会公开向社会征集作品,并请各界代表组成评审团加以遴选。确定主题后和艺术家签订合同,对雕塑的安置地、使用年限等细节作出详细说明。

相关文章

  •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图文]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图文]

    张德林书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我认为中国当代的书家总是习惯于偏安一隅,或者总是习惯于以某一家的书体来为自己的书写作辩护,甚至一直驻守在某一家书体的铁屋子中,将某一家形成的点横撇捺当成杀手锏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实际上,这种偏安一隅的做法,不仅没有在最根本性的角度捍卫某一家书体的独特艺术品格,而且正是由此既丢掉了某一书派的独特性,又丧失了书法艺术特有的自由品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张德林的书写却给...

    46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2009年作品《烟儿》,从地缝中冒出,不断地升腾、膨胀,即使跌落,也蕴含顽强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每年变换颜色,是一个有生命感的作品。在这股"烟儿"的复苏中,让社会重新审视和评判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热爱。作品入选建国60周年当代艺术成果展,被评选为国内首个以性为主题的公共雕塑。雕塑作者王开方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强奸人的眼球也是一种罪搜狐艺术:您的雕塑作品《烟儿》被网友列入丑陋雕塑之一...

    8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右)在指导组员练习仪态手势。前天8:40,虽然距离天津博物馆开馆还有20分钟,但门口等待进场的参观者已经排起了长龙。试开放两周以来,天博每天普遍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而首个周日竟高达9500人次。因此上周日,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迎接可能再次出现的游客高峰,记者也跟随天博的讲解员,感受他们在博物馆工作的一天。早间必修课口腔体操8:40,天博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点名后,穿...

    117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以法写心,质实空灵——简论张德林的书法世界[图文]
    以法写心,质实空灵——简论张德林的书法世界[图文]

    张德林书法“书法”之道,一是写心畅意,二是明理法趣。技术过关,文心弥漫,重在修行。来自滁州“醉翁亭”畔的张德林先生清涤尘滓,参禅悟道,看淡尘俗羁绊,沉练笔墨春秋几十载,终得佳境,他的心性伴随着线条的“喜感”从纸上彰显开来。“书道”之功,甚为抽象,玄妙莫解而又真实存在。张德林业已打破诸般书体的成法与规...

    2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本报记者续鸿明实习记者李亦奕人物名片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1993年退休后赴美国从事讲学、举办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代表作品有:《晌午》、《渔村》、《出圈》、《纪念周总理》等。出版著作有:《杨先让木刻选集》、《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文集》、《中国乡土艺术》、《徐悲鸿:艺术...

    193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湖北美术馆展品遭神吐槽:土鳖无法理解的内涵[图文]
    湖北美术馆展品遭神吐槽:土鳖无法理解的内涵[图文]

    新年上班伊始,湖北美术馆火了!一篇被网友评价为“这是我看过的最鲜活的艺术评论帖,憋笑憋到内伤……”的神吐槽帖《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注:湖北美术馆2010年由湖北省艺术馆更名而来,此处应为发帖者笔误)在微博上一日内被转发、评价上万次,大家纷纷欢乐地表示自己是“艺术的土鳖”,并称要“远离艺术做正常人&rdquo...

    71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杨晓阳对话方土:中国美术现在是回归传统的时候了[图文]
    杨晓阳对话方土:中国美术现在是回归传统的时候了[图文]

    广州画院新址暨当代美术馆奠基前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与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进行了一场对话,就广东美术、中国美术传统、社会审美养育等一系列话题深入碰撞。此前生活在大西北的杨晓阳,似乎是因为浸染汉唐雄风,所以他特别喜爱“大”,从1995年起便针对中国的美术学院西方模式的写实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反思和质疑,并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三大主张。作为...

    15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雕塑家访老兵创作中国远征军单体雕塑[图文]
    雕塑家访老兵创作中国远征军单体雕塑[图文]

    李春华用手机向老兵付心德展示他的雕塑(中国青年报)仅凭一双手,一把薄薄的木制刮刀,雕塑家李春华创作了402个中国远征军单体雕塑,凝固了70多年前的那段抗战史。伴着汽车里程表上公里数的跳跃式增加,和飞机航段里程的迅速升级,这位49岁的雕塑家从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寻访了上百名在世的远征军老兵,其中的28位被塑成了雕像,放置在庞大的雕塑群最中央。402个雕塑中,最显眼的是老兵付心德的塑像。...

    133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文]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厅上的玻璃顶,行云流水的书法都能被阳光投影在地上,很有中国味最近,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又在网上掀起一阵热潮,网友纷纷被其独特的创意吸引,关注起了这种始于汉代的发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前有康熙亲笔“朕知道了”胶带,后有“坠马髻颈枕”,原本被动等待参观和了解的历史文物得到了新的生命力。自从有了...

    9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从《芥子园画谱》到《故宫画谱》[图文]
    从《芥子园画谱》到《故宫画谱》[图文]

    学习绘画,无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师古人,办法是临摹;一是师造化,亦即向大自然学习,直接从描写对象提炼画法,方法是写生。这是绘画普遍规律,中西绘画概莫能外,所以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家康斯太勃也说:“在艺术和文学上有两条道路可以使艺术家出头。一条道路是研究其他艺术家的完美作品,模仿他们,选择和重新组合他们创造的美。另一条道路是在美的原始源泉中——在自然中寻求完美。&rdq...

    127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傅抱石晚年画风丧失中国艺术传统精神[图文]
    傅抱石晚年画风丧失中国艺术传统精神[图文]

    “读一篇古文,看一遍必不如抄一遍。画也一样,临摹一过,则其峰峦渲染,树石安排,乃至一点一画,都直接地予我们以新的启示,累积这时候的失败,即是他日的把握。”痴迷石涛,取名“抱石”就是因为深爱石涛的画作1904年,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一贫苦家庭。虽家境贫苦,但异常勤奋好学,后因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而被一个人赏识,这个人正是当时艺坛的大人物徐悲鸿。19...

    11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张瑞田:诗情缭绕笔锋呼啸[图文]
    张瑞田:诗情缭绕笔锋呼啸[图文]

    李一诗跋释文齐白石长枪大戟世同惊,满纸天机逸态成。却笑老翁无计较,自高诗册掩书名。白石翁身世寒微,少以木作自给,初不甚识字。后得胡沁园识拔,始稍稍解书。晚岁自谓诗第一,其次则印,则书,则画,世不之信。观其自传,于毕生绘事、篆籀、诗文之嬗变记述綦详,独不及书,亦事之不可解者。察其书跡,从心之年面目方具,与暮齿尽变画法,同一机杼。白石之书固难胜其画其印,然情自心出,态随逸成,掇俗入古,以欹为正,...

    186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唐伯虎点秋香”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由于这个“美”的故事,世人知道了唐寅爱画仕女画,但是唐寅画作“美”之所在却很少受当代人关注。当代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跳槽、忙于购房购车、忙于建家立业、忙于旅游、忙于沉迷网络世界、忙于各种疯狂的新玩法;文化人则更忙,忙于拉建各种关系、忙于加入各种协会、忙于吃喝应酬、忙于走穴...

    144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学者颠覆梁思成:文章曾大段借鉴日本学者[图文]
    学者颠覆梁思成:文章曾大段借鉴日本学者[图文]

    昨日,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涛在理想国文化沙龙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供图)新京报讯(记者姜妍)昨日举行的三场理想国文化沙龙为今日即将开幕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拉开了序幕。在“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沙龙上,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涛称,梁思成和林徽因在193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大段文字都借鉴了日本人伊东忠太写的《支那建筑史》一书,而非他们原创。梁思成研究还有大量空白...

    33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家刘彦君:抱残守缺亦重生[图文]
    艺术家刘彦君:抱残守缺亦重生[图文]

    刘彦君作品刘彦君对于一个物件来讲,它在岁月的长河里的自然或人为地损毁,并逐渐消亡;对于一个人来讲,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的发展,精神和信仰有时也在消逝。6月22日在北京市紫云轩,由彼岸艺术机构推广的艺术家刘彦君“重生”个展,将向观者展现经过艺术家精心修补再创作的破损器物,是如何得到艺术上重生的。抱残守缺,语出汉代刘歆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抱残守缺,...

    6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